句子赏析——想得满分太容易
中考链接:
201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2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答题方法:
中考古诗鉴赏中句子赏析是一个必考题型,一般鉴赏的角度有修辞、人物描写和词语运用三种2014陕西中考古诗鉴赏题就是从修辞的角度考查句子赏析,如果加上散文阅读《又
见核桃压枝低》中的赏析题,那么2014陕西中考仅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句子就占了6分。因此,掌握这个题型的做题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尤为关键。
那么如何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句子呢?
女演员白静
其实答题方法非常简单。下面我给同学一个公式:
用了···修辞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等)···的感情
这个公式还可以简化为六个字:修辞+特点+感情(是不是很好记呢?)
例题精析:
那么这个公式到底好不好用呢?我们不妨来试一试。
1
比如上面的例子:“春风窈窕绿蘼芜”翻译过来就是“窈窕的春风吹动着绿的蘼芜”。所以用了拟人的修辞;描写对象是春风,春风的特点要看“窈窕”二字,“窈窕”本指女子形体美好,这里只春风轻柔美好;而情感纵观全诗,是轻松愉快的。因此,按上面的公式组织答案:
“窈窕”原指女子形体美好,在这里形容春风,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轻柔美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是不是很好套呢?相比于中考的标准答案,我们的答案还多出了表示情感的最后一条,恭喜你,你已经将一个2分题,答出了3分题的水准,还用担心这个题不会拿满分吗?
2
2013天津《清秋书简》)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沈星照片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分析:“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有排比也有比
喻;描写对象是虫鸣;特点要从“大提琴”“竖琴”“风笛”“交响曲”中来看,不难发现共同点是悦耳动听,原文中的“此起彼伏响”本身也是个特点;感情从句子本身看作者应该是喜爱和陶醉的。因此答案组织为:
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鸣声的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了作者对虫声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练一练:
12014陕西《核桃压枝低》)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
2、(2010陕西《农家望睛》)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参考答案:
1、“如鹤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站立姿势持久,执着的特点,表达了老人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绿浪”比喻层层翠绿的林木随风摇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木之多、彩之浓;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林木”“小溪”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林木依山、小溪欢跃的动态之美;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尽显秦岭山水美景及文化内涵。
想一想:如何从人物描写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呢?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察——答题不能再简单
小考链接:
2014铁一中入学真题《测谎仪》)
孙俪新剧
大学文科专业1段中加粗的“可能”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测谎仪,英文为polyFaph,准确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这是一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如果有,那他元彬结婚可能是涉案人。测谎结果只提供辅助参考,而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
答题方法:
说明文阅读是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必考类型之一,主要考察题型包括信息提取、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语言特点,偶尔也会考到说明顺序和说明文题目或开头的作用,这些题型全都是客观题,答案唯一而确定,要想做对很容易,但不懂做题方法,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就必错无疑。
2014铁一中入学真题《测谎仪》的第3题考的就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问题,题设方式非常典型,这样的题有时候也会问成“第1段中加粗的“可能”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针对原题的提问方式,答题公式总结如下
1、解释词意——可同义词替换;也可对词进行分类,有四类:限制、猜测、否定、强调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说还是不够形象,我们来套一下原题:
解释词意——“可能”,是也许的意思;(或者说“可能”表猜测)
带词解释句子——说明了他也许是涉案人,但不确定。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同学们现在明白公式的意思了吗?
如果是第二种提问方式“第1段中加粗的“可能”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答案永远是不能去掉。回答如下:
不能去掉,“可能”,是也许的意思;说明了他也许是涉案人,去掉以后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对比上一题,答案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不能去掉”及“去掉以后与事实不符”这两句话。
同学们听懂了吗?
少年阴阳师 动漫例题精析:
(某工大附中2014入学真题《无人机正在成为环保哨兵》)文中第二段划线词语“最高”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无人机航拍获取的影像资料分辨率最高0.04米,通过对这些影像资料的判读和分析,可以判别企业类型、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情况。
分析:根据上文,我们知道这个词肯定不能去掉。再想一想“最高”是什么意思?可以理解为“不超过”,也可以说“最高”是表示限制的词语。那么带入句子中呢?就变成了“分辨率不超过0.04米”。去掉是否符合事实呢?当然不符合。最后再加上“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题就做好了。
答案:
不能去掉。“最高”是不超过的意思(“最高”表限制),说明了无人机航拍获取的影像资料分辨率不超过0.04米,去掉与事实不符。“最高”一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练一练:
1、“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
2、”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方。“这句话中”通常“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这句话中”大约“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往往“表限制),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不能去掉。”通常“是往往的意思(”通常“表限制),说明了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
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方,去掉以后与事实不符。”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大约“是大致的意思(”大约“估计猜测),说明了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致有30斤,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想一想:说明方法都有哪些呢?它们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