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经几千年。观音像在中华几千年的佛教信仰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它不仅仅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是在人类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个深刻的不朽标志。东千佛洞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深山中,由于这座石窟位于敦煌莫高窟东侧,又与西千佛洞遥遥相对,因此大家习惯性称它为“东千佛洞”。东千佛洞的第二个洞窟是典型的西夏洞窟,其内容尤为丰富,规模可观,在汉、藏佛教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深刻地反映了西夏佛教绘画的艺术风格与民族特。
一、水月观音图像的由来
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孪生小马驹,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象征着慈悲与善,被尊奉为双马神通。”[1]水月观音就是“世间所绘水中观月之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化身之一。在佛教经典中,水和月亮是“隐喻”的象征。在《妙法莲华经》中有“皓月当空,水月相应,观音坐岩上”的描述,这句话形象概括出了水月观音像的内容,甚至让读者喜爱上它。此外,“今上都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时人云水月,大云寺佛殿前行道僧,广福寺佛殿前面两神,皆殊绝当代”是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对周昉作水月观音的记载。周昉所作水月观音的实物资料未见各类史迹,到了唐末,水月观音已经广为流行,之后更有部分著名画家纷纷效仿,并加之自身理解不断变化其形式。观音信仰在我国两千多年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主流信仰的作用,上至大德高僧,下到民间信众都对此十分推崇,而水月观音是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观音菩萨之一。西夏水月观
音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对西夏水月观音形象的分析和梳理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夏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在佛教经典中几乎从没有见过“水月观音”,创作主要依据的是《华严经》等。人们大多是依据佛经中语言文字的叙述来完成“水月观音”的造像,往往是多种经文取舍并用,给创作留有一定空间。画面上会画一些带有象征性寓意的物件,比如莲花、柳枝等等。
二、水月观音像的内容描述
走入东千佛洞的第二窟内,于道路北侧,我们可以看到水月观音像,由于年代久远,画面已经变得模糊不是很清晰,隐约可见整幅画作中以山水为背景,云雾缭绕中可见画面右侧的金刚宝座上有身体侧坐着的观音。观音右腿盘于左腿上,两腿形成结跏跌坐的造型,右胳膊下垂自然弯曲使右手刚好落在右膝上,左手拿着结印耷拉在左腿上,头部向右微侧,目光斜向下方盯着右手中的经书。观音头戴通天冠,肩上披红天衣,璎珞挂满身,其装饰极华丽。再观观音右侧,有摆放整齐的经卷,有插有柳枝的宝瓶。周围的山丘上更是用金做点睛之笔,显得十分华丽,在画面中又极具装饰果。河岸上的一组“唐僧西天取经图”与观音左右相对,后有头光的唐僧穿着宽大的袈裟,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唐僧此时应该已经取得了真经,功德圆满。他在此处面向观音双手合掌而拜,将虔诚与谦虚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唐僧身后有一人右手牵着一匹马,左臂抬起,左手与头顶持平,抬起下巴仰着头,给观者一种粗心大意的感觉,这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后来的《西游记》中人物的个性描述是一致的。
在图片的左下角,云层升腾而起,云层上有形态各异的四个角。四人以熊熊火焰为背景,十分惹人注目。一位引导使者双手捧着盛有山石、鲜花和其他东西的供物盘,身穿交领长袍,绑着秀发高髻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使者扭头看向侧后方。其后是一位贵族供养者形象,他身穿大袖宽袍,头戴通天冠,手中拿着莲花香炉。第三个人满脸的长胡子,戴着一顶直头帽,一卷书册被他用左手小心翼翼地护在腋下,头部向后转动,眼睛凝视,目光落在最后那个手中挥舞大旗的“小鬼”身上,大旗上的团龙图案被一个卷云纹图案围绕着。再看“小鬼”只脖子上系了一块布,胯下穿着一条短裤,更是面目狰狞,长发倒竖。这两人眉目传神,生动幽默,看起来与整个画面的氛围不太相容,但是毫无疑问,此亮点应该是整幅画面中值得精心品味的部分。
【美术广角】
西夏水月观音图像研究
——
—以瓜州东千佛洞二窟《水月观音》为例
殷张美晨
摘要:作为观音的三十三个化身之一,水月观音是在唐代创造的,纵观其在各朝各代的不断发展,当
属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像最美。文章从水月观音图像的产生、内容开始论述,逐步深入并详细论述其艺术风格。西夏由少数民族建立,西夏水月观音像更是受到汉地及周边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影响,形成各民族艺术风格的独特融合,它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创意。水月观音像的艺术风格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心理起到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防晒霜热卖排行榜10强关键词:西夏;水月观音;艺术特
120
2019·03
三、水月观音像的艺术特点
吴优身高水月观音是中唐时期周昉开始创制的,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随后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献给世人,其中当属西夏的水月观音形象最为优美,让人赞不绝口。西夏水月观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丰富,是观音形象发展长河中极其辉煌的一部分,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值得人们苦心研学并细细品味解读。
(一)西夏的水月观音信仰
西夏水月观音的内容比历朝历代的水月观音图像内容都更为丰富,在绘画技法上更加细腻娴熟。
在早期,水月观音形象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但是通过观察归纳,我们不难发现水月观音像更多地通过对宗教形象的解读绘制来表达艺术美,进一步突出艺术价值,而西夏时期则更加侧重以艺术表现为手段,大力宣扬宗教信仰,这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及对宗教信仰非常虔诚的态度。可以这样说,水月观音形象发展在西夏时期达到了十分鼎盛的状态。不仅因为外部发展环境这一有利的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观音信仰在西夏国内十分盛行,众多的女性统治者在西夏出现,加之母性审美观的提升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促使水月观音在西夏时期非常受欢迎,更推动了水月观音形象成为西夏时期最具特的艺术形象。
(二)西夏水月观音像的艺术风格
由于客观的地域特点、历史发展、民族特、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西夏文化与周边的各个民族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对西夏水月观音画面的解读、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吐蕃藏密风格与宋朝水墨山水画风格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最为明显,但当时的创制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创作出具有自己民族特的、独特的绘画风格。
纵观各个朝代的水月观音像,有单尊观音画在画面正中间的,有用铜雕、木雕等形式将单尊观音供奉在庙堂之上的,也有将观音凿在山壁上的,但诸多水月观音像中唯独西夏水月观音像中画有大量的参
拜人、供养人等形象,其中唐僧取经图在水月观音图中的首次出现,是西夏时期的独立创作,以上这些在西夏水月观音画面中所新出现的内容,不仅增加了画面的乐趣,还直接展现了西夏画师灵活智慧的绘画造诣,更吸引观者,直击心灵。这些新增的形象,大大改变了之前绘画中心主尊式那种单调乏味的构图,加强了宗教信仰的肃穆神秘感,主题更加突出,最为重要的是,在情感上表达了世俗人物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唐僧、龙女、白鹦鹉等一系列形象在水月观音图中的出现,在历代绘画中都是罕见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发展与当时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就是将人性上的探索、民风上的体会了解融合在艺术形象中达到一种新的形
式,这也是一种创新。
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西夏,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境内居住着多种民族,因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西夏为寻求自主发展,必须借鉴周边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此西夏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夏水月观音便是此时期独具特民族文化之一。由于各种协同效应影响,西夏在水月观音的创作中展现了一种创造性的多元复合民族文化。不系安全带扣几分
西夏水月观音用极其精细的线条塑造人物,充分发挥了线条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微妙的表现力。如用刚劲有力的铁线描表现人物形态,用曲折婉转的折芦描或者流畅的兰叶描来表现衣纹的褶皱,不同的
艺术表现手法相互配合使用,共同构成动感流畅、富于变化的画面。设则是以线描为基础,先用石绿敷底,然后用红加以点缀作为装饰,画中明显看出是受到吐蕃藏密风格影响,但细观仍有细微差别。虽然这个图像的颜非常漂亮,但掌握好颜的转变和明暗关系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将“贴金”“沥粉堆金”这种锦上添花的处理技法运用于水月观音图像的绘画上,是西夏水月观音画的又一创新,装饰效果更加强烈。
艺术经常受到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其发展的局限性。李小璐薛之谦关系
一方面,西夏人生活在裂缝里,稳定感、安全感均受影响,从心里不想屈服在大国之下的统治阶级,把伟大赋予在艺术创作中,忽视内涵的创造。另一方面,这也是佛教发展的客观表现。宋代以后,佛教的衰落是大势所趋,西夏水月观音画可以说是从衰落的荣耀中反映出佛教的发展。
四、结语
西夏王朝在短暂的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西夏艺术以从内容到形式的多元文化特征成为西夏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朱景玄.唐朝名画录[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2]汪旻.瓜州东千佛洞二窟壁画《水月观音》的艺术特——
—通过临摹感悟西夏绘画风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9.
[3]何旭佳.西夏水月观音图像研究[D].兰州大学,2012.
[4]卯芳.东千佛洞第二窟壁画艺术探究[J].西夏研究,2016,(3).
[5]张明学.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解读观音信仰·以水月观音为例[J].佛教文化,2010,(1).
[6]刑莉.观音信仰[M].北京:学苑出版,1994.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