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五大热点问题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 ?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
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 “应试 ”做到极端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 .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 ?何为凤 ?究竟什么是人才 ?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
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 “威力 ”,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 “贻误 ”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 .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学历越高的人来做越好,这实质上是最可怕的误导。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一定要硕士以上,还要名牌大学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学,盲目追求高学历。在这方面中美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差距。美国的博士生未必好工作,硕士生、本科生有时倒好工作。为什么 ?因为有一个人才成本的定位问题。定什么位mysummervacation ?定工资的位。在美国用人有工资标准规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硕士和本科生贵,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博士生,企业就不愿意用博士生了。丹东购物
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首先应该向社会宣传一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总说出现应试教育的原因是评价方法不对,我觉得这样的眼界还不够开阔。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全社会的视野来进行改革。高考总是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要扬的是选拔之长,要避的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成长之短。
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
安徽风景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几个字比较难分析,怎样的负担才算是过重的 ?我的看法是:
一是要合理确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什么是小学的培养目标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底线:一是人格的培养。二是学习的兴趣。现在往往是过早地把很多知识性内容压到小学教育中。这样一来,一是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后果。二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考虑得很少。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认识到的,而是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及各种教育形式让他感受到的。现在课程排得那么满,学校没有时间安排活动,学生也没有脑力 成泰燊“空间 ”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所以,现在小学和初中迫切需要对课程以及培养塑造小学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问题统一进行
研究,以利于对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品行放在首位。美国对培养小学和初中生有一句话我比较赞成,就是首先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设置合格学生的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在美国有公民课,讲选举,它告诉学生,第一长大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长大后如何去选举,应该遵守哪些选举上的规定。说大一点,这就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所以,小学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东西打扎实,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养要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而不是仅仅靠课堂里的学习来完成。希望上海能定一个标准,严格规定多少时间是讲学科知识,多少时间是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
三、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太高,教育部从幼儿园一直管理到博士后,这么大跨度的
行政管理体制是没有办法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所以,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重心应往下放,也就是说,应该让校长、教师和社区来发挥作用,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且要切实加强并支持社区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社区的文化不一样,社区居民对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应当在更好地了解家长需求后,努力把学生培养好。与此同时,家长和社区也可以支持、帮助学校做很多事情。甚至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社区和家长委员会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决定学校发展的问题,除了学校要依照政府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来做决定。
2013年教育改革将直面难点热点问题
崔雪莉 今年教育部的“1号文件”内容是改革,在1日举行的教育部第5场新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宋德民说,今后几年,教育部“1公司口号号文件”都将是关于改革的文件,“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破解难度加大,教育必须进行持续性、系统性改革,以回应百姓关切。”
研制高考改革框架,克服一考定终身
高考改革无疑是百姓关切的最大难点热点,据了解,今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还将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改革的目标是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同时让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成为‘立交桥’,让大家可以选择性考试,分流式入学。”
2012年进行的普通本科和高职教育分类考试,就是在高考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的实质性突破。显然,高考只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方面,“在继续推进它的基础上还要形成一个覆盖义务教育,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的思路框架,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创造条件。”
张力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政策价值取向上要承担起促进教育公平,“四部委将协同
督促各地落实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但重点还是优先放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推出绿评价指标体系,破解减负难题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中小学生体质下降,长期以来社会高度关注。为了破解这一痼疾,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今年要在“统筹”上下功夫。的确,表象上的过重课业负担,其实质是学生没有更符合教育规律地接受教育,重复学习、枯燥练习、超前学习,是负担过重的真正原因。“我们将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5个学段,统筹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5个学科,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5个环节,扭转学科分割,构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科学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郑富芝介绍说。
据他介绍,今年还将扩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推出绿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要引导大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率。我们现在大量的机械训练,用大量的时间换取了几分,从效率上讲是不合算的,与其
让孩子们花那么大的精力,不如让他们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总之,最后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营造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推动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二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就是考试分数、高考升学率。”
启动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我国现在是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为此,今年将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从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孙也刚说。
据他介绍,综合改革将包括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导师权责机制、改革评价监督机制、深化开放合作、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等六方面举措,具体而言,建立“有上有下”的学术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类考试、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注重突出研究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改革导师评定办法,依据综合评价确定招生导师指导研究的限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要承担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长效、多元的研
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评定办法等措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