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的批评与理论浦安迪一、早期历史虚构叙事作品
混血明星
●叙事的本质——《左传》角度
1.情节
1)定义:一系列事件的安排
●时间的流动
●宇宙-循环型
●历史-线性的水平的
●存在-心理的垂直的
●逻辑
2)时间发生之事的设计安排
3)线性为主,个体倒叙、前瞻
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到对的人
4)编年体
●传记
●人物行为与反应的独立事件——逻辑重要次序不重要
●旅程
●重耳/晋文公流亡之路
●人物&旅程
●戏剧性故事
●行动!势均力敌的双方危机的形成与解决
2.人物
1)人物类型(少言)
2)人物刻画(Only 一例内心独白)
●扁型人物
●圆型人物
3.视角
1)第一人称极度缺乏
●目击者我
●参与情节“我”
2)第三人称
●传递其所知—全知存在
●多局外人姿态,少全知少心理描写
●少形容词副词——冷峻,不事雕琢,原始
●生动戏剧性描绘与可信度;文本含糊,意义不清郑庄公
3)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问题“叙事文学的精髓”
4.意义
1)定义:文本中切实实现的作品的整体意图
2)关系
●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人物
●作者&读者
方志友 脱落
●人物&人物
3)作者本人对历史意义的阐释
●巴顿华滋生:道德因果论手册,预言体系
●借历史阐述道德,并非完美模式;一部具有道德倾向的史书
●路易斯坎普只有当对事实地过分强调不再重要时,真正的历史关怀才会
体现。“构建一种叙事”
●W•B•贾力“初始或暂时性理论作为指导原则”
●罗伯特斯科尔斯历史&幻想小说;《叙事的本质》貌似写实,实则虚
5.成品
1)城濮之战
●叙事风格
●条理清晰,简洁明快
●结构
●关注具体,线索为人物性格
●六朝志怪与小说的诞生
1.志怪
1)事实与虚构——史学与小说
●起源
●虚构——杜撰或想象之物作品形成过程而非内容
●任何叙事文本都位于纯粹历史或虚构样本之间
●历史感+正史地位从何而来
●虚构作品经文化的长久保存、适宜外观
●先秦词语需合乎经典篇章用法《谷梁传》
●现存志怪&传统历史写作
●冠志、记、传
●早期汉代历史写作的结构
●沿地理线山川
●沿传记线
●划分——虚构与历史的分道扬镳
●放弃历史性、可信度,转向其文学特点、叙事成规、关注点、追
求模式
●六朝的划分是一个漫长过程
●志怪是历史传统的一个分支
●东晋在汉(安全)与六朝(混乱)之间相对安宁葛洪《抱朴子》
●历史意识的再生,清谈时代社会担当的回归(模仿汉行政-制度
面貌的愿望)
●符合晋代史学精神
●保存古代文献的迫切心情《洞冥记》序
●私人写作、家族收藏《搜神记》干宝
●超自然事件
●素材
●六朝早期,博学是衡量学养的首要标准跨文化能力
●诗经之为小吏收藏,楚辞取于民间
●东晋建于东吴废墟之上——建康(南京)
●少数民族、华夏移民
●来自南方的知识分子在晋朝与本土间起调和作用
●朝廷里热衷超自然事件均来自南京干宝
●《文赋》陆机
●志怪是南方的产物
●《搜神记》孙策&于吉”仪式性暴晒“ 楚辞巫史
●大量民间素材以口传进入文学
●志怪写作是用本土文化所陌生的工具和语境记录某种异质文化
●转变(以干宝《搜神记》为例)
●开篇结构、道德刻画
●晋朝史观“保护为先”
●干宝领国史,但自评对可靠性不负责
●符合福斯戴克“虚构为史实”条件
●信天人说
●超自然素材在严肃文学的常见功用——以“五行”阐释预兆内涵
●小说
●志怪最晚在梁朝与“小说”相联系
●六朝诗歌散文之成熟与小说志怪之滞后
●目录学家
●小说之定义参差
●四部
●经史子集
●魏徵
●“琐碎之言”、“浅识小道”
●论述或格言性质文本
●班固——“街谈巷议” 但为古人谈话录、仪式…不愿录入
●六朝志怪移出史学
●“类书”(百科全书)补遗作用
●兴起
●初唐史料标准提高否定志怪刘知几
●类书认可、鼓励虚构作品
●六朝晚期志怪、唐传奇突出特征
●志怪借鉴传记,无限制串联故事能力唐宋小说守护甜心几斗图片
●佛教写作高僧传
●品尝杏子:中国小说研究法欧阳祯
1.中国传统小说的批评辩驳
1)小说“琐屑的言语”
●经典来自市井之地、凡夫之口
●孔子诗经、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打破书面壁垒
●口头文学对书面之贡献
2)问题
●情节的松散和荒芜(整体)
●定义:连贯统一性
●成为批评文学标准的有害的虚构所谓整体的《圣经》实为文集
●说书基本关切:吸引读者
●由相对独立的单元构成,单元成为时间整体
装修辅材
●原创性缺乏
●原创性在于更新活的传统,传统是活的、有机的艾略特“最具原创性
萧峰倚天游的作家也是最传统的”《尤利西斯》
●书面文本僵化、固定,分析性-强调现实的存在
●口传叙事强调现实的生成,看重过程而非过程的记录
●道德目的(受众)
●读者是虚拟的观众
●表音读者-意义与声音相联系
●口传小说的“观众”是字面义
3)例子
●舜受继母虐待故事
●缺乏偶然,水平向突进
●重结构弹性,可以随意删减
●观众需求
●线性的,相对独立的,共存的
●佛教圣徒目连监狱寻母两版本比较
●裁去细节,压缩情节—叙事的谨慎
●口传模式中绝对原创性与衍生性似是而非
●观众?
●现代对于作家孤独的印象
●听众是口传故事的合作者
●叙述者与听众交流是即时的昭君出塞故事的变文“地方型”
二、明末与清初小说
●《三国》与《水浒》的叙事模式
1.《三国》的冲突—解决模式
1)四阶段
●冲突点
●冲突各方对峙
●公开冲突
●冲突解决
2)大争端中不断小冲突,大冲突未完全解决引入下一次
2.《水浒》情节缀连结构
1)首尾相连的相似故事他故事中有他
2)八个故事套式,每个都有情节缀连系统
●孱弱松散
3)叙事套式中的超级结构
●英雄聚义和造反的兴与亡
●地理中心:梁山泊
●象征:梁山泊石碣
●赋予同一目标,相聚源自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