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引领
——北京四中网校学员:廖芳伟
文言文词类的活用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类别。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基本一致,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
  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⑥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衣冠闲雅,盖有道者也。(《中山狼传》)
  ⑦ 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中山狼传》)
  ⑧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韩信拜将》)
  ⑨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
  ⑩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藤文公下》)
  例句①的“策”、“囊”本是名词,鞭子、口袋,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鞭子赶、用口袋装。例句②的“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例句③的“王”本来都是名词,大王。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例句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例句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例句⑥的“杖”用作动词,拄(藜杖)。例句⑦的“目”活用为动词,使眼。例句⑧、⑨的“东”、“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前”指走上前。例句⑩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指学习讲齐国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中山狼传》)
  ②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我不怕谁嘲笑我极端  ③ 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
  例句①的“实”本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动词“装”(“空”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挪空”)。例句
②的“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说坏话”。例句③的“简”本指“简单”,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慢待”。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动宾关系。所谓特殊,是相对于一般的动宾关系而言的。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意义关系却不同。“孟子朝王”中的“朝”是孟子发出的,意思是“孟子朝见王”,而 “武丁朝诸侯”的“朝”是武丁使诸侯发出的动作,意思是“武丁使诸侯朝见”。由此可见,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这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表示。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十六个26个字母正确读法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楠老公简介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③先生果将揖逊救焚溺而鸣銮避寇盗耶?(《中山狼传》)
  ④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中山狼传》)
  ① 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例句①“闻”的人是“寡人”,例句②“来”的人是“远人”,例句③“鸣”的东西是“銮”,例句④“死”的人是“我”,例句⑤“饮”的人是“赵盾”,都居于宾语的位置,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准确。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③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④ 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例句①的“明”、例句②的“弱”、例句③的“安”、例句④的“小”、例句⑤“贫”、“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③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④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
  例句①的“霸”、例句②的“肉”、例句③的“西南”、例句④的“臣”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闻寡人之耳”可以翻译为“使寡人的耳朵听到”,“安之” 可以翻译为“使远方之人”,虽然有时会感
到生硬,但不影响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宾语前还要根据上下文增加合适的动词才能理解,如“肉骨”就要加一个“长”,翻译成“使白骨长肉”。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样,在结构同一般的动宾关系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其特殊性仍然表现在意义关系不同。例如:“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小)+宾语,但意思不同,“斫而小之”的意思是“使大木小”,也就是“把大木砍小了”,是使动用法,其结果是大木料变小了;而孔子“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是意动用法,鲁国、天下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观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如“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友)+宾语,“毋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友”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友麋鹿”的意思是“把麋鹿当作朋友”,是意动用法。由此可见,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和“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表示。
  意动用法主要出现在形容词和名词上,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张昊唯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③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 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例句①的“美”、例句②的“老”、例句③的“奇”、例句④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上老之”可以翻译为“皇上认为(赵)充国老了”。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女专利而不厌 ,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②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③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④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⑤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例句①的“疵瑕”、例句②的“客”、例句③的“庸奴”、例句④的“君”(前一个)、例句⑤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虽然一般都可以用“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但有时还要在根据上下文在宾语后增加合适的动词,句子的意思才完整,如“孟尝君客我”可以翻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宾客(对待)”。
 
既然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意义上,并且活用的词常常是理解句子的难点,我们就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为线索,根据上下文按照词类活用意义上的特点来判断。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2、(对待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正宗四川老酥肉的做法  美
  漂亮他们的服装李易峰父母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 +他们的服装+漂亮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
  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民)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对待达士)使他们的服装漂亮。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