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度的建设本身就是为了约束,制度的管理作用不言而喻。制度与道德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小学班级管理和建设之中,班规作为一种班级以内公认的制度,在师生间发挥着莫大的作用,对于整个班级管理起到一个正面的促进作用。而班规在规范约束的外衣下,隐含着道德教育的熏陶,潜移默化之中对小学生进行了道德的感染,班规的德育意义日益彰显。本文主要分析班规对于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和小学生德育两方面的积极意义,旨在对小学班级发展建设贡献一些力量。
关键词:班规,班级管理,德育
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品质和水平关乎于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认知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这阶段的学校德育及道德教育工作承载着十分重要的责任,也越来越受到各方力量的重视。制度与道德有着亲缘关系,相辅相成,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持与保障。
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有着它自己的基本属性和特点。班级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直接环境,对于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塑造、激励和约束作用。小学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学校,小学生往往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多动等特征。他们的生理及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其进行德育熏陶的关键时期.众所周知,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是进行德育的主要手段,然而,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班级管理中,无不蕴含着德育。小学班规作为一种班级管理制度或公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体现.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约束和培养,道德素质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
一、制度与德育的联系
“制度与道德原本就有着亲缘关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特点相异而又义理相通”.制度与道德,在很早以前,就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重视.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认为法律制度在个人道德完善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古代儒家提倡的“仁政”“德治”也是制度与道德关系的一种表现.
郝邵文个人资料 班规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制定的,班级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班规是进行班
级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本保证。班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制约作用,是班级成员的行为准则。班规制定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
从宏观层面上,即制度与德育的视角来看这一问题,二者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有学者认为: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并指出,“德育制度的现代化与德育思想的现代化比起来要更加艰巨”,然而“建立现代德育制度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制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有学者指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道德建设的前提,应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再次强调了德育制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德育资源.并指出以往德育制度存在缺陷,为此,他提出“学生参与原则”,即让学生来参与制订学校德育制度,让学生来选择学校德育制度.制度的基础在于共同“约定”.德育制度要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导向作用,必须征得学生的理解和同意。否则,它就始终只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制定学校德育制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目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学校德育制度之于学校,若换个概念,班规之于班级,道理大抵是相同的。而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可行性更强,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班规的民主制定,有利于实现班规的价值。
从微观层面上,本文所指的是班规这种制度,相较于学生制定学校制度,学生制定班规这一做法,更加可行而且更为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小学生的班规,低年级大多以教师制定为主,学生为辅;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尤其是班级委员则在班规的制定上发挥的极大的作用。小学班规除了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纪律要求等等之外,还蕴含着许多德育意味的规定。 戚蓝尹八卦
二、班规对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师生在制定班规时,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围绕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来共同参与制定,可以说班规中都留下自己意愿的痕迹。这样的班规执行起来更利于学生接受和信服。班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突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要有广泛的众基础,要突出联系学生的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内容体现人文精神;保证班规的连续性。 从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激发自主意识,重视班主任的师表作用,注重发挥班干部领头雁的作用三方面阐述如何创建良好的班级德育环境,以促进班级工作的进行.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中鼓励制定符合本班特点的班规班纪。可看出班规与学生守则、班级活动等同样重要,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班风,形成班级良好德育环境的手段之一。
(一)班规使班级规范管理“有法可依”
班规是用来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班级制度,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是“班级法律”,它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要从思想上重视班规,应像克拉克那样真正树立起用班规约束人、教育人的思想。至于班规为什么要制定得那样具体,用克拉克本人的话说是“越是明确具体,收到的效果越好."确实,越具体的班规,越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修养。
蔡依林隆胸(二)班规使班级科学管理“有章可咨”
有学者指出“科学管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要研究规律而后制定制度,制定班规、班法,从而使班级摆脱人治的不规则轨道,而走上法治的轨道。”民主管理就是要实现学生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以德治班",是魏书生班级价值观的直接体现。魏书生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即“德治为体,法治为用",这里的“德治”,简单地讲就是育人.由此,亦可见成功的班级管理与学生教育,是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支撑,而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包含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等。
(三)班规使班级民主管理“有迹可循”
有学者总结了三种班级管理方式,分别是:“看管"式、“法治"式、“自治”式。其中,最好的是“自治"式管理,即班主任要在制度管理中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结合班级和自身实际来共同商讨、制定班级管理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班规等措施,创建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已达到“自治”。而“法治”式则是生硬的班级制度、班规,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因而管理和教育的效果都不理想。由此,可看出班规的民主制定和与时俱进是必要的。
(四)班规中的不足
班规发展中的一些不足也必须引起重视。首先,一些班规缺乏个性与发展性,每个班级都有自身的特点,但是班规却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缺少针对性;一些班规内容着眼于近期的奖惩,没有长远的教育意义,并且没有伴随学生的发展和心智变化,缺乏发展性。其次,班规存在缺乏科学性的问题,班规应该符合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其内容、要求和奖惩方式都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科学原理;但不少的班规条例显然缺少真正的推敲,不符合教育的科学性。最后,班规的开放性存在缺憾,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培养遵守纪律的孩子的地方,学校更是促使学生社会化、成为合格社会公民
的场所;然而班规对于社会和家庭角的忽视,体现了学校和班级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畏惧与排斥。
综上,班规对班级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班规作为一种制度某种程度上使班级管理“有法可依",使班级管理有序有度。其次,班规作为一种为班级管理而专门制定的章程,它不尽是师生共同商议的结论,同时必须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是具有科学性的,它能减少班级管理中的阻力,防止走入误区。最后,班规的制定体现出一种人性化和民主化意蕴,有利于班主任更好的推进班级积极进步。班规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班主任、班干部和全体学生都是班规的受益者。而班规的不足之处则需要师生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以完善班规,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山楂糕的家常做法
三、班规对小学生德育的意义
本文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班规案例,并对这些班规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发掘班规对于小学蕴含的德育意义.
(一)社会传统道德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历史与文明的精华,不管是儒墨道法各家学派,还是历朝历代贤明君臣志士,皆以诚信为本。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诚信同样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品质.收集的班规中都有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所占的轻重比例不一,统合分析。诚信教育在班规条目中有许多体现,无须过于直白的语言说明,字里行间都能够透露出诚信教育。第一,学习要求中主要是关于作业的规定,具体如:作业要独立认真按时完成,不抄袭,不拖延等;暗含对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第二,纪律要求中关于考试的相关要求,具体如:不作弊,不抄袭,如有违纪严惩等;这也是一种诚实守信的教育和引导,指导学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考试.第三,纪律要求中关于守时的规定,具体如: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等;使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合理利用时间,同时,也是诚实守信教育的一个方面。
尊师即是尊敬师长的意思,我国自古就流传这一美德。教师传播知识,播种希望,培养一代代学子,是民族进步的推动者。一个民族对教师的尊敬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修养,更体现一个民族对知识文化的重视。多数班规有关于尊师的规定,具体在学习、纪律、思想道德等
方面均有关于尊师的教育.第一,学习要求中有上课认真听课,虚心请教老师,虚心接受老师教诲等,都体现对教师的尊重.第二,纪律要求中有不顶撞老师,服从老师的安排等内容,也是尊师教育的一种体现。第三,思想道德要求中有见到老师要问好,对老师有礼貌,不仅是一种礼仪教育,同时强化了尊师教育。
不足:第一,在关于尊师教育的内容中,有一些如“一切听从老师安排",“一切服从教师”的规定,尊师固然重要,但毫无条件的听从与服从,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学生可能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为尊师,但其内心未必尊师。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仅仅靠班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本身应以其素质能力、人格品质等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愿意从心底里亲师,尊师。第二,班规中过分强调尊师,与之相应的传统美德“孝顺"却只字未提,这部分内容的缺失,体现班规道德教育意义的缺憾。门面房拆迁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对于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0%的班规有关于意志品质的规定,具体在劳动卫生、体育活动等方面有相关的教育内容。第一,劳动卫生中要求学生认真负责打扫,既是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品质,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磨练学生的
意志品质。第二,有关节约的规定,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如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等,让学生懂得忆苦思甜,珍惜今天的生活。第三,在体育活动要求中,如:体育课及跑操不偷懒、认真对待等,能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坚持的毅力。体育锻炼不仅能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更是一种磨炼人意志品质的良好方式。
不足:第一,体育是意志品质培养的良好方式,但规矩也应讲究人情,有个别班规的规定过于死板,如罚跑步的规定,对一些体质差的学生并不适宜,这就需要执行班规时区别对待。第二,体育锻炼不应是强迫的,在制定规定时应加入一些教育性的条目,让学生明白锻炼的意义和好处,自发的参与其中。
(二)社会基础道德教育
一是纪律教育。“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若要正常运行,离不开相应的纪律约束。收集的所有班规都有关于纪律这方面的规定,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包括课堂、课间、自习纪律,考试,学校各项常规纪律等等,许多规定十分的细致,可行性较强.第一,这对学生进行了守纪教育,遵守学校及班级各项常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定的体中,必然要遵守体的规则,是培养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第二,课堂要求,如认真听讲,配合老师,不仅能
培养学生专心,认真的品质和素质,而且利于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课间活动的各项要求,如不喧哗打闹等,不仅能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而且让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考虑他人感受,不自私跋扈,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第四,学校各项常规规定,如按时上课,不旷课,不带违禁物品等。第五,规定班干部班委监督管理要公平公正,不得以权谋私,班委犯错同样惩罚。这项规定能端正学生和班委的态度,让他们明确本职,并认真负责,剔除“特权”思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