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陵---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市东9公里的渭北原上。整个陵园园区占地合60万平方米以上,有霍去病、卫青、霍光、李夫人、平阳公主等近30座陪葬墓。汉武帝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茂陵也是西汉帝陵中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考古勘探表明,茂陵陵园有内、外两重园墙,汉武帝陵在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为古代墓葬形制中规格最高的“亞”字型。在汉武帝陵园内外发现了埋藏有各类陪葬品的外葬坑四百座;包括陵庙、寝殿在内的大小建筑遗址十四处;确定了为汉武帝守陵而设置的县城--茂陵邑的位置和范围,其面积约二十八万平方米;探明大中型陪葬墓一百二十余座。此外,还发现了修陵人的墓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估计埋葬尸骨在两万具以上。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
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属于秦岭山脉的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罗列市区之南,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构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造陵工期长达53
年;耗资占到当时皇朝每年供赋的三分之一;陵高“违规超限”达46.5米,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方中(地宫)的随葬品多得“再塞不进”;陵园的建筑遗址比比皆是。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例如:“茂陵烟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唐•薛逢)、“汉家天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萧萧”(唐•李商隐)、“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唐•李贺)、“英雄从来只数君,荒坟犹自上侵云” (清•徐开熙)、“茂陵何崔峻,巍巍一望中”(费尚彬)等等。
奇迹之二:茂陵陪葬墓。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异之处在于都有“象征”的说法和意义,例如李夫人墓、霍去病墓等。
李夫人墓,享皇后葬制,史称英陵。其墓冢高大,状如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道环线,俗称磨子陵。《磨子陵的传说》是一个向善而动人的民间故事。李夫人美丽到“倾城倾国”,为汉武帝至爱,她红颜薄命,早逝。汉武帝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霍去病墓,“为冢像祁连山余少身高”。霍去病1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
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悲哀,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道“为冢像祁连山”的圣旨,可就忙坏了茂陵工地的指挥官、设计师、工艺师、雕刻家以及各类能工巧匠。于是在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这样从静态到生态就真像祁连山了。
现在的霍去病墓,从上到下,周围百米,已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地前建成园林式博物馆,仿汉建筑错落有致,曲径回廊花木为伴,成为“AAAA”级茂陵旅游景区的核心。
奇迹之三:霍去病墓地巨石雕。应该说这里的雕兽像、人兽相博的艺术造型,是汉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卧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
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传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得到一匹生长在“腾讯首页充值渥洼水中”的天马,他作《天马歌》一首:
太乙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志调傥,精权奇,策浮云,暗上驰。
体容与,驰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经过了九年之后,又从大宛国获得宝马,即原种汗血马。汉武帝自是喜不自禁,又作《天马歌》一首: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徕,开远门,竦子身,逝昆仑。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由这两首《天马歌》而知,汉武帝是一位非常喜爱骏马的皇帝。
奇迹之四:茂陵园发现并收为馆藏文物的几件国宝。
1、鎏金马:1981年5月在平阳公主墓南,西吴乡豆马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文物。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甚为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史书记载其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为原型而精制的工艺品。这件国宝,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2、鎏金银高擎竹节熏炉:这件国宝文物与“鎏金马”同时被发现。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 厘米。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一
周33字:“内者未央尚卧,黄金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3、错金银铜犀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长58.1厘米,宽20.4厘米。这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工艺品。1963年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土豪内发现。这件国宝文物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4、四神纹玉雕铺首:此件国宝文物系于1975年在茂陵东侧发现,是一件极为精致的蓝田玉工艺品,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西汉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这批作品构思超凡,题材多样,富于大自然的山野情调,意象博大深沉。特别在表现各种动物的造型上,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或腾跃或宁息,生态万般,无不各具其妍,韵致宛若。质朴而有灵趣,力雄风雷,气势浑厚磅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石刻表现手法洗练,雕凿勾勒并用,以意运斤,精微入化。相石拟形之构思,有石破天擎,神全意足,浑若天成之妙,乃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以写实象生与写意并重之优秀范例。作品风格凝重刚健,恢宏含蓄,田明 王冠
是一批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雄厚气质的艺术瑰宝。 陈娇蕊结局
以下我们分别来介绍几尊最知名的石刻作品。马踏匈奴 这件石刻高1.68米,长1.90米,历来被公认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杰作。它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揭示出正义力量不可摧的主题。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似乎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气势磅礴,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拳屈,作狼狈挣扎状,蓬松零乱的须发,更显得惊慌失措,声嘶力竭,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这显然是用以歌颂霍去病将军的业绩,昭示出来犯者的下场。表现技法是运用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综合方式,使作品显得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得相当大胆而且巧妙,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概括性。 跃马 高1.50米,长2.40米。这件石刻,将马的体形与石块的天然形状配合得十分妥贴,有巧夺造化之妙。马的胸前用“分层减地”法雕凿成型,其它部位则运用线刻技法,用刀活脱娴熟,准确而生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匹骏马腾跃时的一刹那间动作。这件形神兼备的佳作,线条流畅,结构清晰,对马的习性刻画入微,有强烈的运动感。 卧牛 长2.60米,宽1.60米。卧牛回首仰望,神情安详宁静,显示出坚韧耐劳、质朴敦厚的性格,圆睁的双目,
以下我们分别来介绍几尊最知名的石刻作品。马踏匈奴 这件石刻高1.68米,长1.90米,历来被公认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杰作。它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揭示出正义力量不可摧的主题。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似乎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气势磅礴,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拳屈,作狼狈挣扎状,蓬松零乱的须发,更显得惊慌失措,声嘶力竭,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这显然是用以歌颂霍去病将军的业绩,昭示出来犯者的下场。表现技法是运用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综合方式,使作品显得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得相当大胆而且巧妙,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概括性。 跃马 高1.50米,长2.40米。这件石刻,将马的体形与石块的天然形状配合得十分妥贴,有巧夺造化之妙。马的胸前用“分层减地”法雕凿成型,其它部位则运用线刻技法,用刀活脱娴熟,准确而生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匹骏马腾跃时的一刹那间动作。这件形神兼备的佳作,线条流畅,结构清晰,对马的习性刻画入微,有强烈的运动感。 卧牛 长2.60米,宽1.60米。卧牛回首仰望,神情安详宁静,显示出坚韧耐劳、质朴敦厚的性格,圆睁的双目,
肥大喘息的鼻和宽厚的嘴,使牛的形象更为真实而生动。牛四肢盘曲,蹄质棱角分明,成功地表现了牛的温良顺服,健壮有力的特点,俨然一头关中秦川牛形象。 伏虎 长2米,宽0.84米,作品刻划出猛虎机警凶猛,随机捕获猎物的形象,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和斑烂,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 茂陵石刻,深得世人赞誉,郭沫若先生曾说:“霍去病前的石刻是中华民族的国翠张子凡丁钰琼结婚”,鲁迅先生对茂陵石刻高度评价是“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这些朴素无华而又光焰四射的茂陵石刻艺术体,写下了我国雕刻艺术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他们不光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同时也是有魂魄的,它们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力,感召每一位参观者,激励每一位参观者。
汉武帝的最后一刻——武帝托孤五柞宫 公元前87年2月,年届七十岁高龄的汉武帝出行,来到距京城长安百里之外的周至,在五柞宫一病不起。这一病,让身边的亲臣爱将受惊不小,心里也都清楚“”来日无多了。终于有一天,汉武帝最信任的大臣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诚惶诚恐地向圣上请示后事,他泪流满面地说:“万一陛下有个三长两短,谁来继承皇位呢?”这时,汉武帝将早已让人画好并一直藏在身边的“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拿了出来,亲手交给霍光,让他展开来看。同时,汉武帝又传召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入
内,与霍光一起站在他的病榻前。汉武帝让四位近臣集体看了一遍“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男士补水护肤品之后,问道:“都看明白了吗?”紧接着,他用缓慢而有力地话语下达了诏令: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以霍光为首,同心协力辅佐少帝刘弗陵(这一年刘弗陵只有8岁)。四位辅臣受封、叩谢离去之后,才顿悟那张画图的深刻含义:刘弗陵是当年的幼主周成王,霍光就是周公旦。 不久,汉武帝病逝五柞宫,遗体运回京城安放在未央宫前殿,举国发丧,盛葬茂陵。汉武帝叱咤风云五十多年,似乎没有留下大的遗憾,因为他在去世前两年有两大壮举,可解后顾之忧。一是在前89年,汉武帝发布了“轮台之诏”,对自己的重大失误表示悔过,纠正自己的政策性错误,从而把国政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生产、减轻社会负担、养民富民方面上来。这对于一个执政达54年之久、卓有建树、把国家推向鼎盛时代的封建皇帝来说,极为难能可贵。二是在前88年,将确定继承皇位的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以防“吕后涉朝乱政”的祸患再次发生。这样做,显然暴露了汉武帝残忍的一面,但这也正是他战略决策上的过人之处。
汉武帝长眠在茂陵寝宫,但他似乎永远不会“感受到”孤独和冷清。生前,他曾看到了曾祖父刘邦的长陵胜境,父亲刘启的阳陵景观,且都与自己的茂陵相邻;他更清楚在茂陵园
汉武帝长眠在茂陵寝宫,但他似乎永远不会“感受到”孤独和冷清。生前,他曾看到了曾祖父刘邦的长陵胜境,父亲刘启的阳陵景观,且都与自己的茂陵相邻;他更清楚在茂陵园
区,早已有倾城倾国的李夫人英陵,关爱体贴自己的平阳公主墓,互为夫和小舅子的卫青将军墓,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良将金日磾墓,老丞相公孙弘墓,更有自己心爱的青年将领、英年早逝的霍去病墓等,他们迎候自己的来到,将永远相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