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教辅补充版)
1.皇帝
中国古代王朝君主称号。始于秦。夏商周三代君主(即天⼦)称王,分封的诸侯⽆权称王。战国后期,周天⼦地位衰微,诸侯国君相继僭越称王。公元前221年,秦统⼀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不变更君主称号,不⾜以彰显其统⼀天下的丰功伟业,于是,从传说的泰皇(当时将天皇、地皇、泰皇称“三皇”)和上古五位有德君主“五帝”中各采⼀字,创⽴皇帝称号。同时废除谥法,以数字为序,⾃⼰为“始皇”,意为第⼀位皇帝。建⽴⼀整套皇帝制度,如皇帝⾃称“朕”,命、令分别称“制”、“诏”,印称“玺”。⾃此皇帝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统治者的通称,沿⽤两千余年,⾄1912年清帝退位。
客车品牌2.谥法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前的事迹和品德,评定⼀个带有褒或贬义的称号,称“谥号”。这种评定的⽅法称“谥法”。谥的本意是⾏为之迹。谥法始于西周,⾄春秋时逐渐完善。秦始皇统⼀中国后,认为谥法由⾂、⼦议论、评定君、⽗是不敬的做法,废⽽不⽤,改以数字为序号。汉初恢复,⼀直沿⽤⾄清。除帝王、⼤⾂死后由朝廷定谥外,⾃东汉起还有私谥,⼤多是⼠⼤夫死后由其亲族、门⽣、故吏为之⽴谥。
3.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室奉祀所称尊号。庙号在商朝已出现,如太甲称太宗。初以“祖有功⽽宗有德”为原则,称开国君主为祖,继嗣君主有治绩者为宗。东汉以后渐滥,继嗣君主除少数外,皆称宗。称祖也不严格,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庙号为太祖;其⼦朱棣的庙号最初为太宗,嘉靖年间改为成祖。
4.公卿
中国古代官吏最⾼的两个层级,其下为⼤夫、⼠。战国时期,应建⽴⼤⼀统国家的需要,在先秦卿⼤夫⼠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公卿⼤夫⼠的说法。秦统⼀后,以丞相为公,御史⼤夫等中央⼆千⽯官为卿。汉⽂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卿的秩级为中⼆千⽯,以与地⽅郡守、尉和诸侯王官属的⼆千⽯官相区别。此后,经汉武、成、哀、平帝的改⾰,⾄东汉光武帝,始确⽴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
5.⼆千⽯
禄秩等级,始于秦。秦及汉初,⼆千⽯为丞相之下的最⾼秩级,御史⼤夫、奉常等中央列卿及郡守、尉均列此秩。汉⽂帝以后,⼆千⽯分为三等:太常等中央列卿为中⼆千⽯,⽉俸百⼋⼗斛;太⼦太傅、将作⼤匠、郡太守、王国相为⼆千⽯,⽉俸百⼆⼗斛;郡尉等为⽐⼆千⽯,⽉俸百斛。⼆千⽯也⽤作这⼀秩级官员的统称。
6.中朝
汉代朝官⾃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丞相以下⾄六百⽯官为外朝;⼤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中朝官可出⼊宫禁,参与决策,为武帝所亲任,故也称内朝。外朝官职权因此被削弱。武帝临终前,遗诏霍光为⼤司马、⼤将军,辅佐年幼的昭帝,⼤司马领中朝,遂取代丞相成为权⼒中⼼。
7.博⼠
中国古代官名。始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七⼗⼈,六艺、诸⼦、诗赋、术数皆⽴博⼠。汉承秦制。掌通古今,备皇帝顾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并采纳董仲舒建议,建⽴太学,设博⼠弟⼦员五⼗⼈,⾃此教授、课试弟⼦成其主要职责。平帝时⽴古⽂经博⼠,东汉光武帝时废。博⼠之制延续⾄清,代有增损。
8.郎吏
指郎中、中郎、侍郎等职,也称郎官。始于先秦。秦汉时属郎中令(汉武帝时改为光禄勋),职掌守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为皇帝近卫官。西汉时置议郎,掌顾问应对。汉武帝时还设期门、⽻林等郎。东汉时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理事,初⼊台称守尚书郎中,满⼀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郎
吏是秦汉⾼级官吏的主要来源,汉初多从⾼官及富家⼦弟中选拔,武帝以后察举也成为重要的选拔途径。魏晋以后,郎渐演变为职官,隋唐以后六部皆置郎中。此外⼜设员外郎,为散官。
郎,为散官。
9.太学
中国古代国家学校。始于汉武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五年(公元前136),⽴五经博⼠。此后⼜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师长安建⽴太学,置博⼠弟⼦五⼗名,由博⼠教授五经。此后弟⼦⼈数屡有增加,东汉时曾多达三万⼈。弟⼦每年考课,合格后可补任官员,是国家培养官吏后备⼈才的重要途径。魏晋⾄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学,或两者同时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学府。
10.三服官
汉官署名,主作皇帝冠服,设于齐地临淄(今⼭东临淄)。⼀说三服指分作春、冬、夏三季服装的三个官署,故称。汉初规模较⼩,后逐渐扩⼤,元帝时作⼯各数千⼈,⼀年费数亿钱。
11.上林三官
汉武帝时设在上林苑主持铸造钱币的三个官署,即均输、钟官、辨铜,其长官为令,⾪属⽔衡都尉。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始发⾏五铢钱。郡国均可铸造,盗铸猖獗。元⿍四年(公元前113),武帝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上林三官统⼀铸造,提⾼铸造技术,防⽌盗铸。货币从此稳定下来,五铢钱长期使⽤。上林苑为秦汉时重要皇家园林,在今西安西及周⾄、户县界。
12.乡
基层⾏政区划单位。始于先秦。传说周制,⼀万⼆千五百家为⼀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设乡长,约⼆三千户为⼀乡。秦汉时期,是县之下的最低⼀级基层⾏政组织。乡设三⽼掌教化,有秩、啬夫主民政,游徼负责缉拿盗贼。
13.亭
古代地⽅基层⾏政组织。始于先秦。秦汉时期,县下设亭,是与乡平⾏的机构。负责维持地⽅治安,逐捕盗贼,接待来往官吏,传送⽂书等。长官称亭长。设于县治所的亭,称都亭。
14.⾥
古代地⽅基层组织。始于先秦。秦汉时期,乡下设⾥。⾥置⾥正或⾥典,协助县、乡征发赋役,管理⾥内事务。是受国家控制的基层组织,⽽⾮⼀级⾏政单位。
15.临朝称制
指太后当政,代⾏皇帝职权。临朝,指临御朝廷,处理政事。制,皇帝命令⽂书的⼀种,⼀般情况下太后不得称。称制,意为太后代⾏皇帝职权,所下命令也可称制书。始于汉⾼祖吕太后。惠帝死后,太⼦⽴为皇帝,年幼,于是吕后临朝执政。后代幼弱皇帝即位,太后多沿袭此制。
16.察举制
鹿晗和迪丽热巴汉代最重要的⼀种选官制度。秦及汉初,作为⾼级官吏重要来源的郎吏主要通过“任⼦”和“赀选”⽅式选拔。任⼦,指⼆千⽯以上⾼官任职三年以上,可保举⼦弟⼀⼈为郎。赀选,即具备⼀定家资可为郎。这两种⽅式不利于⼴泛选拔、任⽤⼈才。汉⽂帝时,下诏令地⽅郡国推举贤良、⽅正、能直⾔极谏者,开察举制之始。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在董仲舒建议下,命郡国每年举孝、廉各⼀⼈,遂成制度,称“举孝廉”。此后科⽬逐渐增多,制度也逐步完善。察举制拓宽了⼈才选拔的范围,并成为两汉⼠⼈最重要的⼊仕途径。
17.贤良
古代选拔官吏的科⽬之⼀。亦为“贤良⽂学”、“贤良⽅正”的简称。汉⽂帝⼆年(公元前178),下诏令郡国推举贤良⽅正、能直⾔极谏者,为举贤良之始。由通古今制度的⽂学之⼠充选,以对策回答皇帝有关治政的策问。
18.六条问事
养老金计算方法
汉代州刺史职责。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职责是定期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监察地⽅郡守、尉、诸侯相等⼆千⽯官和强宗豪右,六条以外不问。六条包括:强宗豪右⽥宅逾越制度,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千⽯不奉诏书,不遵守典制,以权谋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千⽯不恤疑案,教唆杀⼈,滥⾏赏罚,烦扰刻暴,为百姓所痛恨,妖⾔惑众;⼆千⽯选拔僚属不公,任⼈唯亲,蔽贤宠顽;⼆千⽯⼦弟仗势请托;⼆千⽯包庇罪犯,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害国家法令。
19.户籍
中国历代王朝为掌握户⼝数量建⽴的以户为单位的簿籍,是国家掌握⼈⼝、征发赋役的依据。始于先秦。秦献公⼗年(公元前375),建⽴户籍相伍制度。初期内容粗略,如不登记年龄,⽽登记⾝⾼。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31),始登记男⼦的年龄。秦统⼀后,户籍制度瑧于完备,并为汉所继承。每年⼋⽉由乡进⾏户⼝的查验、登记。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爵级、服役⾝份、籍贯、财产(⽥宅、奴婢、⽜马、车辆及其所值)等。户籍簿⼀式三份,正本留乡,副本⼀份给本⼈,⼀份上交县。郡县上计时将户籍情况逐级上报中央。
20.⼆⼗等爵
秦国商鞅变法时,在原有爵制基础上创建⼆⼗等爵,以赏军功,激励战⼠。共分⼆⼗级,⼀级公⼠,
⼆上造,三簪,四不更,五⼤夫,六官⼤夫,七公⼤夫,⼋公乘,九五⼤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三中更,⼗四右更,⼗五少上造,⼗六⼤上造,⼗七驷车庶长,⼗⼋⼤庶长,⼗九关内侯,⼆⼗彻侯(后改为列侯)。以五⼤夫爵为界,以上(含五⼤夫)为官爵,以下为民爵。汉⽂帝以后,⼆⼗等爵逐渐式微,但分层的关键爵位如列侯、关内侯、五⼤夫仍具重要意义,并⼀直持续到三国时。
21.官爵
秦汉⼆⼗等爵中,五⼤夫以上(含五⼤夫)爵。与秩六百⽯以上官吏、公卿⼤夫爵位者地位相当,是当时的贵族阶层。在政治、经济、司法上享有各种特权,如可⼤量占有⽥宅,免除本⼈甚⾄亲属的赋税徭役,减免刑罚,享有受教育和优先⼊仕的权⼒等。
22.民爵
秦汉⼆⼗等爵中,⼀级爵公⼠⾄第⼋级爵公乘。是庶民阶层中有爵者。根据爵位等级,在政治、经济、司法上享有⼀定特权,但其社会地位仍为庶民。
23.材官
秦汉设置的主要步兵兵种。材,指勇武有才艺者。材官主要⽤于⼭地险阻作战。
24.黔⾸
庶民、平民的称呼,始于先秦。黔,⿊⾊。⼀说,因以⿊⼱裹头,故称。秦始皇统⼀中国后,信奉五德终始说,以为秦为⽔德。⽔德尚⿊,故更名民为“黔⾸”。
25.赘婿
指因贫穷到⼥家成婚、定居的男⼦。所⽣⼦⼥从⼥⽅姓,承嗣⼥⽅宗祧。地位卑贱,受到法律和社会歧视。秦时为七科谪(即七类受到谪罚的⼈)之⼀,不能为官、占⽥,常先于百姓被征发戍边、服赋役等。后世地位有所改变。
河南工业大学高小淑26.名⽥制
商鞅变法⾄西汉前期实⾏的⼟地制度。秦孝公时,商鞅推⾏变法,废除定期分配⼟地的井⽥制,建⽴私⼈长期依法占有的名⽥制。名,将⽥地标注为某⼈占有。国家根据户主的⼆⼗等爵级,划分占有耕地的标准,爵级越⾼名⽥越多,五⼤夫以上呈⼏何数增加。名⽥可通过国家授予、继承和买卖等⼿段获得。秦统⼀后推⾏⾄全国,汉初沿⽤。⽂帝时,由于授受制度难以为继,遂废,不再限制占有⼟地的数量。此后⼟地兼并恶性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7.假名公⽥
汉代实⾏的将公有⼟地租借给⽆地农民耕种的制度。假,指借出或借⼊。汉⽂帝以后,由于名⽥制废⽌,⼤量农民没有⼟地,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便采取将公有⼟地租借给⽆地农民的政策,收取假税性⽥租,缓解社会⽭盾。以后历代均有实施。
28.赋名公⽥
汉代实⾏的将公有⼟地⽆偿租借给穷困农民耕种的制度。赋,赋予。汉⽂帝时期,名⽥制废⽌,⼤量农民⽆法通过授⽥获得⼟地,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在假名公⽥的同时,还对特别穷困的农民,采取⽆偿租借公有⼟地的政策,缓解社会⽭盾。这⼀政策为后代所沿⽤,但名称或有所不同。
29.酎⾦
汉代宗庙祭祀时,诸侯助祭所献黄⾦。酎是⼀种⾃⼀⽉⾄⼋⽉分三次追加原料,反复酿制的优质纯酒,⽤于宗庙祭祀。汉⽂帝时规定,每年⼋⽉在⾸都长安祭⾼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数献黄⾦助祭,每千⼝奉⾦四两,皇帝亲临受⾦。由少府验收黄⾦的分量、成⾊,如不⾜,王削县,侯免国。
30.榷酤
古代国家酒专卖制度。也称酒榷、榷酒。榷,原指独⽊桥,此取独专之意。酒、买卖酒均可称酤。始
于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昭帝以后废置⽆常。后代或由政府设店专卖;或对酤户及酤肆加征酒税;或将榷酒钱匀配,⽤以增加政府财政收⼊。
31.张楚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建⽴的政权。秦⼆世元年(公元前209)七⽉,陈胜、吴⼴率九百戍卒,打出“伐⽆道,诛暴
秦”的⼝号,在⼤泽乡(今安徽宿州)起义,揭开秦末战争序幕。陈胜在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后称王,建国号“张楚”,意为张⼤楚国,以此号召楚地百姓。秦⼆世⼆年⼗⼆⽉,陈胜战⽃失利,被叛徒杀害,张楚政权灭亡。
32.巫蛊
古代称巫师使⽤邪术加害于⼈为巫蛊。蛊,毒⾍。汉武帝时盛⾏巫蛊,将仇⼈名字刻在⽊偶上,埋到地下,对其进⾏诅咒。征和⼆年(公元前91)终爆发“巫蛊之祸”。使者江充因与太⼦刘据有隙,诬其为巫蛊,诅咒武帝。刘据起兵杀死江充,武帝派兵镇压,刘据兵败⾃杀。
33.党锢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政治⿊暗,⼠⼤夫疾之。桓帝延熹九年(166),⼠⼤夫领袖河南尹李膺因诛杀宦官亲信,被宦官诬告与太学游⼠结为朋党,诽谤朝廷。桓帝下令将李膺等⼆百多⼈逮捕⼊狱。次年,虽赦免党⼈,但禁锢终⾝,不得为官。灵帝建宁元年(168),太傅陈蕃、⼤将军窦武执政,起⽤李膺等党⼈,密谋诛宦官。事泄,陈蕃、窦武被杀。次年,灵帝再以结党为名,处死李膺等⼀百余⼈,受牵连者六七百⼈,亲属门⽣故吏皆被禁锢。黄⼱起义爆发后,党⼈被赦免。
杨幂刘恺威个人资料34.五德终始说
战国后期阴阳五⾏家邹衍创⽴的学说。其说认为,世界由⼟、⽊、⾦、⽕、⽔五种元素组成,称作五德。⾃然变化和王朝兴衰均按五德相⽣相克的顺序,交互更替,周⽽复始。其说在秦汉时期甚为流⾏,统治者皆依此说确⽴其统治的合法性。
35.黄⽼⽆为
黄⽼是战国时出现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为创始⼈,故名。其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成。在社会政治领域,黄⽼之学主张君主应“⽆为⽽治”,即顺其⾃然,尽量减少主动⾏为和⼲预,⽽达到治世。汉初有鉴于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及社会经济凋敝的现状,黄⽼思想盛⾏,推⾏⽆为⽽治、与民休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
36.王道、霸道
中国古代对君主两种不同统治⽅式的称谓。古称有天下者为王,诸侯之长为霸。春秋战国时期,统⼀成为⼤势所趋,故当时⼈推崇夏商周三代之政,称王道,认为这是⼀种以仁义道德教化治理天下的⽅式;⽽将春秋霸主凭借武⼒、刑罚、权势等进⾏统治的⽅式称霸道。由于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以德治国;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因此后世也分别将王道、霸道作为儒、法两家政治理念的代名词。
37.王制
好看的爱情喜剧电影即天⼦制度。王,指周王,周天⼦。为⼤⼀统理论核⼼内容,流⾏于战国秦汉。《荀⼦》、《礼记》皆有《王制》篇,记周王班爵、授禄、祭祀、养⽼等制。其主张只有统⼀天下的王(天⼦)才可使⽤王制,诸侯等不可逾礼使⽤。
38.⼤⼀统
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流⾏于战国秦汉,反映当时建⽴统⼀国家的历史趋势和⼈⼼所向。⼤,重视、尊重;⼀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其思想最早体现于儒家经典《春秋》中。《春秋公⽺传·隐公元年》:“何⾔乎王正⽉?⼤⼀统也。”后⼈解释说:王者受命,制正⽉以统天下,令万物皆奉之以为开始,故⾔⼤⼀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因称统⼀全国为⼤⼀统,据地⼀⽅为割据。
39.封禅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礼,以表⽰受命有天下。在泰⼭上筑⼟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下的梁⽗⼭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其说起于战国,是齐、鲁思想家为了适应统⼀的趋势⽽提出的祭礼。当时⼈认为泰⼭是世界上最⾼的⼭,受命帝王应到泰⼭上祭祀⾄⾼⽆上的上帝。第⼀个真正举⾏封禅⼤典的是秦始皇。此后汉武帝、光武帝等均举⾏过封禅礼。
40.巡狩
指天⼦离开国都,出⾏视察境内诸侯州郡。亦作巡守。出于《尚书·舜典》。其说法流⾏于战国秦汉,是⼤⼀统理论的⼀部分,表⽰天⼦拥有⼀统天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均热衷于这⼀理论。秦始皇统⼀中国后,曾五次出巡,最后⼀次病死在路上。
41.明堂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养⽼等⼤典,均在此举⾏。战国秦汉时期成为⼤⼀统王制理论的重要内容,但关于其形制,众说纷纭。王莽时托古改制,⾸建明堂。东汉光武帝中元⼆年,建明堂、辟雍、灵台,号三雍宫。明堂建于都城洛阳南郊,在此举⾏祭天仪式。隋唐均有意修建明堂,但直⾄武则天时才综合诸说创制明堂,
号“万象神宫”。北宋宋徽宗在汴梁宫城内修建明堂。明堂对中国礼制建筑影响深远,清北京天坛祈年殿和国⼦监辟雍均以明堂建筑为原型。
42.辟雍
周天⼦为贵族⼦弟所设⼤学,⽤以⾏礼乐,宣德化。辟,通“璧”。取建筑圆形,围以⽔池,形如环壁为名。为三雍宫之⼀。王莽托古改制,建辟雍。东汉光武帝中元⼆年,建辟雍,在灵台之左。后代皆置,皇帝常亲临辟雍,讲授经义。
43.灵台
古代帝王观察天⽂星象之所,以知天意。为三雍宫之⼀。关于其形制,历来说法不⼀。王莽托古改制,始建三雍宫。东汉光武帝中元⼆年(57),建三雍宫,灵台在辟雍之右。并在太常下设灵台待诏四⼗⼀⼈,分掌候星、⽇、风、⽓、晷景、钟律。后代沿置。
44.谶纬
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巫师、⽅⼠编造的预⾔吉凶符验或征兆的隐语、图记,战国时已出现。纬相对“经”⽽⾔,是⽅⼠化的儒⽣⽤诡秘语⾔解释儒家经义的著作,西汉中后期出现,并迅速流⾏。其思想杂糅阴阳五⾏学说和董仲舒天⼈感应说。王莽、汉光武帝均利⽤图谶,为其改朝易代制造
根据。光武帝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以⾄纬书称“内学”,经书反称“外学”。东汉时已遭有识之⼠的反对。南朝宋⼤明中,始禁图谶,但直⾄宋代才禁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