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姓氏发展及民族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4%左右,其它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很大。
各兄弟民族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展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不同的改治制度彼此影响,繁多的姓氏制度互相渗透。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姓氏制度完备的约有40个民族,有名无姓的约十几个。少数民族所占人口比例虽然不大,仅6%左右。但拥有的古今姓氏却十分繁多。是构成中华姓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华姓氏蕴涵了浓厚的民族特。
《中国姓氏大辞典》,一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笔画最多的姓为30笔。除汉族以外,我国当今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均存在使用汉字姓的情况。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姓氏超过7000种,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
虽然《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汉字姓氏多达23813个,但中国人最常用的还是李、王、张、刘、陈、杨等常见姓氏。据专家研究,中国100个常见大姓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5%,他们在各地的分布有规律且决定了各地总人的遗传组。
民族交融,“胡汉互化”,是中华姓氏发展中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华姓氏兼容并包,多元一体化的精髓所在。
(一)、姓氏的“胡汉互化”专家:猴痘病毒疑进化
夷夏交融,“胡汉互化”是中华姓氏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中华姓氏的一大特。
历史上每一次民族交融,都促进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姓氏的内涵。
先秦时代中国人自称华夏族,这里的“中国”二字是狭义的地域概念,专指中原地区,中原周边的地区被称为“四夷”,即“东夷、北狄、南蛮、西戎”中原华夏族与“夷、蛮、戎、狄”四族构成了以地域方位、民族特征划分的五大民族集团。
但据文献记载,夷、蛮、戎、狄均为炎黄二帝后裔,同是炎黄子孙。“汉族”这个名称是汉朝以后才产生的叫法,它特指使用汉语,具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
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已在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融入了先秦五大民族集团的成分。汉族姓氏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
夷夏姓氏交融,第一个重要阶段是殷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几百年内,凡接受了华夏文明的各族,大体上融合为“华夏族”。
于是蛮、夷、戎、狄的许多姓氏,也逐步加入华夏姓氏,使华夏姓氏得到了第一次的扩充和发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南方的楚、苗姓氏和西北的戎、狄姓氏。周朝立国之初,分封诸侯,周成王封苗人酋长的后裔熊绎于荆地(今湖北省南漳县西荆山一带)。
熊绎属芈姓,自称为黄帝有熊氏后裔。其子孙不断扩张,立国号为楚。春秋时期楚国兼并了45个小国,国力日益强盛。
到战国时,其疆域北接中原(黄河中游),东抵大海,南邻百越,西有巴蜀,为战国七雄之一。楚人自称“蛮夷之邦”,以本土巫文化为基础,后接受中原文化,融合产生了独特的楚文化。
楚国的公族有昭、屈、景三氏,庶族则有熊、鄂、罗、龚、督、申等。而
巴郡蛮酋有罗、朴、督、鄂、度、夕、袭七姓,巴南则有盘、冉、元、巴、李、田六姓,自称出自盘瓠、(盘古氏),为颛顼高阳帝公主与神犬盘瓠衍生的后代。
西戎族则以姜姓为首,为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与羌族有血缘关系,西部的秦国为赢姓,也为华夏族与戎族交融的姓族。秦穆公时兼并了12个戎国,拓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与此同时,地处华北的晋国也融合了北部的戎狄之邦,兼并20余国。散居于山东和苏北以及辽东等地的莱夷、风夷、黄夷、兰夷、白夷、赤夷、林方、人方、盂方等数十个夷族部落、方国也逐步为齐、鲁等国所兼并,融入华夏族集团。
韩国高丽大学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激烈动荡,利诸侯兼并,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的众多“夷狄大姓”多融入华夏姓氏。夷夏姓氏交融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西晋末年到隋唐的“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
教师节简短句子十字“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北方的民族。匈奴亦称“胡人”。据《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也即古代文献中所称之“鬼方”、“昆夷”、“猃狁”、“犬戎”,与华夏族有近亲关系。汉代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下归附汉朝的称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杨幂露乳头南匈奴逐渐南移,东汉末年进入今山西、陕西、辽宁、河套一带。入塞匈奴因汉初和亲政策,刘姓公主下嫁匈奴,胡人从母姓刘氏,此外尚有呼延、卜、兰、乔四支贵族姓氏。
羯族一向依附匈奴,为人塞匈奴中之羌梁部,散居于上党郡一带,与汉人
杂处,改用汉姓。如建立后赵之石勒即是羯人。氐族自称为盘古后裔,上古时代就与殷商有交往。
魏晋南北朝时居于武都郡及甘、凉带,后逐渐入关与汉人杂处,改用汉姓。羌族又称西戎,
中考成绩怎么查询2020西周时就有羌姓之戎与姬姓之戎,与华夏族有较近的血缘关系,散居于凉州(今宁夏、甘肃一带)各地,较早采用了汉姓,如后秦国的姚苌即是。
东胡鲜卑族世居辽东、辽西及塞外,东汉桓帝时始建立国家。魏晋之际,其诸部中的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相继兴起,并渐次迁入内陆与汉人杂居。
在“五胡乱华”的135年中,五胡统治者先后在华北及巴蜀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元386年,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公元439年统一北方。
传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因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大力推行政策。首先,将都城由鲜卑族聚居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汉文化发达的洛阳,同时废胡服,禁胡语,定汉语为国语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在短短30年中,近百万鲜卑人基本上实现了。作为的根本措施之一,就是实行“胡姓”。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颁布了《姓族令》,下令各部落的鲜卑复姓改为音、义相近的汉字单姓,并从鲜卑“十大国姓”开始推行。首先是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皇族近支及贵族九姓也相应。
如普卤氏改为周氏,达奚氏改为奚氏、贺兰氏改为贺氏、叱罗氏改为罗氏、柯拔氏改为柯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云孤氏改为陆氏、去斤氏改为艾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144个姓氏除少数保留复姓外,基本上都
改为汉姓,并绝大多数收入后世流传的《百家姓》中,经过这次大的民族交融,隋唐两代的许多重要政治、文化及军事人物都具有了鲜卑或其它兄弟民族的血统。
唐代民族交融及“胡姓”主要是西域诸国(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及南诏国(今云南一带)等地,主要有西域“昭武九姓”、“突厥十姓”、“铁勒九姓”、“回鹃九姓”、“高车十二姓”,以及“巴蛮七姓”、“南诏六姓”先后改用汉姓。
“昭武九姓”中的“昭武”二字是指秦汉之际河西祁连山一带的地名,又称昭武城,在今甘肃省高台县境内。当时有一个史称“月氏(音肉支)”的古代民族以游牧为生,因不断受到匈奴的攻击,大部分人往西迁徙到新疆伊犁河流域,以至中亚阿姆河以北地区(今属乌兹别克)。
在这片水土丰茂的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城邦政权,为表示不忘故土,都用“昭武”为姓。所谓“九姓”是表示数量众多之意,并非专指9个姓氏。ck沉柯
昭武九姓在《魏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 都有记载。“以国为氏”的取姓原则,先后建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焊、戌地”9个国家,即昭武九姓”。
他们先居河西走廊,进而继续内迁,直至完全同化为汉族的一部分。至于“突厥十姓”、“铁勒九姓”、“高车十二姓”等部落,是长期生活在今新疆北部及蒙古、贝加尔湖、咸海一带的古代民族,早在汉代时就与内陆发生密切交往,到隋唐时大多。
如“突厥十姓”中的第六姓鼠尼施氏,又称白山氏,即为白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其高祖白健即为白山氏,曾在鲜卑族政权中任尚书、侍中、中书令,其兄弟白敏中在唐懿宗时也曾任中书令(即宰相)之职。他并不讳言自己
的胡人家世,曾做诗云:“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阙掌洪炉。少年从事夸门地,莫向樽前喜粗”。
同一时期拜相的还有毕諴、曹确、罗邵等人,都是少数民族后裔,故时人称:“近日中书尽是蕃人”。这些“胡姓”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多年的民族交融,已经,从血缘传承、生活习俗、姓氏称谓上很难看出民族特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