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小伊伊事件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婚制,兄
弟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
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老年公寓章程“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杨澜儿子“我姬民出自天鼋王者荣耀自走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办银行卡需要什么?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即以传说中的皇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是一种对同一种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与寻根情结,而这种寻根意识最终则以姓氏为渠道,达到百川归海,种姓统一。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二
一、古代姓氏的作用 姓氏是家族的名称,个人的血缘符号,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古代,它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明血缘的“姓”。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血缘关系的“遗传”性符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而且一般不能选择的姓氏,姓氏是代表和识别社会成员的主要标志,醒目的表示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血缘”,表示同姓的
人就是同一位祖先的子孙。
(二)别贵贱的“氏”。 “姓”是全体氏族成员与生俱来终生使用的,“氏”是姓所衍生的氏族分支。“氏”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其主要作用在于“别贵贱”,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升沉而变化。秦汉以后,氏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二)别贵贱的“氏”。 “姓”是全体氏族成员与生俱来终生使用的,“氏”是姓所衍生的氏族分支。“氏”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其主要作用在于“别贵贱”,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升沉而变化。秦汉以后,氏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三)别婚姻。 “同姓不婚”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严格的婚姻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外婚习俗发展成为西周的一种礼制,再上升为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礼记•大传》规定,只要是同姓,毋论远近亲疏,虽百世而婚姻不能相通。其原因就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③,“同姓不婚,恶不殖也”④,在中国人看来,同姓即同祖,“五百年前是一家”,有血缘关系的人通婚是男女无别、与禽兽无异的行为,因此被视为婚姻大忌。
分数线怎么打 (四)明世系。 古代无子者,必有择立嗣自子之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有关,吕思勉说:“中国人所与必欲立后,盖中国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古人之所以为此说,则以其谓鬼犹求食之故”。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死为鬼,鬼须血食,而且应有后代儿孙奠供。因此无子者为了使自己不成为孤魂野鬼,就努力的续上香火。无子就收养
嗣子,但收养继嗣应以同姓为限。
二、当代姓氏的变化 随着民族融合,经过几千年天翻地覆的历史变迁,作为华夏体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生命个体象征的专有符号的姓氏,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既不同于传统模式而又与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当代姓氏的变化 随着民族融合,经过几千年天翻地覆的历史变迁,作为华夏体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生命个体象征的专有符号的姓氏,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既不同于传统模式而又与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姓氏观念开始淡化,出现“姓名”合一的趋势。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以利益、价值等新的需求标准来确定人际关系,传统的以血缘关系按宗族类别确定活动区域或交往对象则已退而居其次。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使亲族间的关系网大为简化。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下,传统的姓氏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表现在:
1.子承父姓的习俗已发生变化,子女可以从父姓,也可以从母姓,或以父母合姓作为名字,有的甚至另取一个新的姓。
2.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她)的智慧才干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与姓氏无关。姓氏已不再具有以前那样严格的固定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姓氏,他人无权干涉。《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3.“姓”、“名”合一的趋势正在开始,这主要流行于知识分子体。例如,有的作家、艺术家长期使用固定的笔名、艺名,而原名却被淡忘了。笔名可能是一个词汇,很难区别其中的姓和名。如李芾甘的笔名叫“巴金”,到底是姓巴名金,还是就叫巴金而不必再分姓名,人们对此都不会深究。
(二)姓氏分布不平衡,“大姓”人口过多。 中国古今使用的汉字姓氏,多达一万余个。但由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古代大量姓氏已经废弃不用,由此造成我国姓氏在全民人口中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表现为姓氏用字单调、大姓人口比例庞大等现象。我国目前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600个,而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常用姓氏,也即在11亿人口中约有9.5亿多人只用了100个姓氏。在这100个姓氏中,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等19个大姓的人口即占了汉族人口的55.6%,即全国大约有一半人口只使用这19个姓氏。而在这19个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张三个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22.4%,这就是说全国约有2.5亿的人只用这三个姓。大姓之所以“人满为患”,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造成的。
(三)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当代中华姓氏的又一重要景
观。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由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交融汇合形成的。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将本民族原有的姓名制度(如父子连名、有名无姓、多音姓氏等)改作汉族习惯的姓名形式。少数民族姓氏符号的汉文化倾向,是各民族团结和睦、互相交融的自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由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交融汇合形成的。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将本民族原有的姓名制度(如父子连名、有名无姓、多音姓氏等)改作汉族习惯的姓名形式。少数民族姓氏符号的汉文化倾向,是各民族团结和睦、互相交融的自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三、现代人取名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宝宝呱呱坠地,父母最关心的莫过于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命名,看上去容易,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两三个字的简单组合,里面却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技巧和方法。要做到名字顺口、简单、含义深刻、令人难忘,在命名时就要注意许多问题。
(一)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汉族起名,一般避开祖先的名号。汉族传统极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扰乱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祖先的不敬。
(二)尽量少用或不用生冷字。 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只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取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工作,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
(一)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汉族起名,一般避开祖先的名号。汉族传统极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扰乱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祖先的不敬。
(二)尽量少用或不用生冷字。 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只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取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工作,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
(三)避免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给人深刻的第一印象。
(四)回避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为避免尴尬,对于多音字应尽量回避。
(五)忌用“绕口”字。 双声叠韵是造成“绕口”的主要原因,如姜嘉锵、张昌商等。符合音美标准的命名,应当是名和姓的声母不同组,韵母不同类。由于名和姓的声韵异组异类,声音有了变化,读起来比较顺口悦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