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氏为什么与我们现在不一样?——大话姓氏一.研究背景:
初一(3)班是我今年接手的一个新班。该班同学学习认真,思维活跃,尤其是孙宾、韩鑫等几位男同学在历史课上总会提解放战争时期
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真会把老师问住了。每
到这时,我总会对他们说:“等老师回去查查资料,下一堂课给
你们一个满意答案。”这不,在讲到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时,孙宾
突然举手发问:“老师,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姓名那么怪。有一
个字的,叫禹,舜;有两个字的,如成汤,商鞅;为什么现代
人的姓和他们不一样呢?”当时,我不能给他满意的答复。课
后,我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在紧随其后的一堂课上,我专门
抽出一定时间,讲了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二.研究过程:四级英语查询
马云的儿子患癌去世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
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知识。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卷九曰:“姓者,生也,人
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
说出了“姓”的本意是“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
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
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
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相关。在原始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
说麦穗、熊、蛇等都以前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
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
“姓”。
白萝卜怎么腌制好吃又脆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嬴(秦姓)、任、芊、曹、祁、妘、姜、董、偃、归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公社。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然而80几个。能够想见,这仅仅远古实际存有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它的已佚。但有一点是能够肯定的,那时候的姓绝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这里能够罗列一些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
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
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禇卫……”)
(2)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4)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据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当前,我国常用的
姓约400个。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
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
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
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在姓的
主要组成部分“氏”。
(二)氏
OPPO手机搬家功能在哪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子部落没有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能够说是姓的分支。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的姓氏推究它
们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姬、姜、
媯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
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作为姓氏。如马、羊、
蛇、龙、柳、梅、李、桃、花、叶等,这其
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
燕、韩、赵、魏;司徒、司马、司空、上官、
太史、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名目繁多,故
此类姓许多。
通过我对“姓氏”知识的介绍,同学们对此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我觉得这是个“趁热打铁”的好机会,便让3班同学课后查资料,下节课让他们来谈谈自己“姓”的由来.
第八周的历史课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发言.
生1:通过查阅一些课外书籍,我知道了我们“韩姓”的起源.战国七雄中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在公元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在阳翟.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在我国历史上,韩氏家族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像法家创始人韩非,唐朝文学家韩愈和用兵如神的淮阴侯韩信.这里面我最崇拜的就是韩信.
师:非常好.那么,韩鑫,你查过你的祖籍在哪里吗?
生1:是在江苏扬州,高邮这一带.不过,听家里的老人说,我们家祖上是从苏州阊门迁移到扬州的.现在在苏州阊门还住着许多韩氏家族的人.我们去时,听说我们是扬州的韩氏后人,他们会盛情款待.
师:那么我倒建议你不妨再一下是在什么时候,你们韩氏祖先从苏
州阊门迁移到扬州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搬迁?
又过了一周,韩鑫通过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果然查到了相关信息.
以下是韩鑫的课堂发言:
在2005年6月15日出版的<<;苏州杂志>>上,韦明铧的<<;侬自阊门来>>揭示了这一历史谜团.据<<;盐城县志>>记载,朱元璋登基后不久,为了报复苏州,湖州,杭州一带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江南四十万人丁驱赶到苏北,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
又如大丰县发现民国时修纂的周姓家谱,一是《淮南周氏家谱》,一是《盐城周氏家谱》,都说那里的周氏是明初由苏州阊门迁来苏北的,而这些家谱始修于乾隆八年(1743)。两年前,作者在扬州天宁寺古玩市场偶尔淘到两部扬州旧族谱。一部是《维扬江都马氏族谱》,1891年重修,赫然记载着马氏从北方“徙居江南苏州阊门数百余年”,“迨及明初,燕王南下,兵戈扰攘,子孙星散,或居江北”.另一部是<<;江都王氏族谱>>,1927年重修,则说其始祖曾经“隐于姑苏阊门”,“清朝定鼎,奉诏迁维扬东乡石家庄”。历史上苏州迁向江北的移民,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
在“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一文中,作者指出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雄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康熙王朝主题曲
安,泗阳,高邮,宝应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为苏州。
生2:我的姓氏很怪。通过查阅2004年10月26日的《重庆晚报》,我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是山西介休一带人。我们苟姓原来是敬姓,后来为了避讳后晋高祖石敬瑭,将敬姓一拆为二,成了苟姓和文姓。所以苟姓,文姓和敬姓都是一个祖先。大约在康熙五十年左右,祖上参与到了“湖广填四川“的行列。
三.说课反思
在初一(3)班,有部分同学思维活跃,对历史学怀有浓厚兴趣。他们每每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而通过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促进了教师对业务的钻研。所谓“教学相长”,在初一(3)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通过“中国姓氏文化”的教学(延伸拓展课,专题史的形式),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在同学们自我探寻的过程中,“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成为一种活生生的可感知的东西。特别是韩鑫同学,在我的启发下,扮演了小小历史学家,初步“从事”了历史学家所做的考证工作。在活动中,他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拓展,也使他越加热爱历史这门学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