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周公dnf图表组建失败(?-约前1095),姓姬,名旦,为西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因生于周而又为公爵而得名。周公一生政绩赫赫,是我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军事家、思想家。公元前1024年,周武王为灭商作准备,在孟津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周公便是组织和实施者。当时“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到了公元前1021中国历史知识年,周武王认为灭商时机已成熟,便向商王朝发动了最后攻击。周公追随武王,率领大军,从盟津渡河,最后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殷商统治,确立西周王朝,可以说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周武王克殷后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无知,无力当国,周公乃以摄政王身份留在王室,代为摄政。周公摄政期间,卓有建树,但也因此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等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发动了叛乱。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平叛,以洛阳为据点,经过两年的艰苦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代成王摄政当国期间,勤勉有加,不敢一日有松懈。《尚书大传》中对周公摄政期间的政绩做了高度概括:“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代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在营建好洛阳后,周公向成王建议,说洛阳“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恳请成王迁都洛阳。成王接受了周公的意见,就下令把武王从殷都迁来的象征王权统治的九鼎定到洛阳,史称“成王定鼎于郏鄏”(洛阳周公庙定
鼎堂,由此而得名)。周公的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青年时曾经商、从军,又三次为小官,均被辞。齐襄公时,与挚友鲍叔牙同为齐国公室侍臣。周庄王十二年(685),在齐国内乱中,助公子纠同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虽一度为齐桓公所忌恨,终以经世之才,经鲍叔牙力荐,被桓公重用为卿,主持国政。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辅佐桓公励精图治,推行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国,扶助王室,救邢存卫,主持会盟,终成首创霸业之功。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管仲治齐以成霸的业绩,对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起着重要作用。有《管子》一书。
      晏婴
      晏婴(?-500年),字平仲,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敢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自己能身体力行。晏婴身为三朝宰相,竟始终过著清贫生活,穿粗衣,吃粗粮,居陋室,骑劣马,景公给他新房,他拒绝搬迁,给他金银裘皮、好车好马,他坚辞不受,景公见他的妻子又老又丑,把女儿赐给他,晏婴更是婉言谢绝。晏子拒赐成为千古美谈。也许正是这样高尚的品格,才使后来的司马迁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著,我就是为他执鞭架马,也是心向往之啊!”
      萧何
      萧何(?-公元前奔流不息造句193)西汉初年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同汉高祖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汉高祖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
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制定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见汉律)。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
      陈平
      陈平(?-178)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人。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成为汉高祖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
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77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得以解围。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拉面怎么做)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卒。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旧都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诸葛亮集》。东汉末年,豪强割据,军阀混战。诸葛亮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号称“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得到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其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无大小,均由他决定。诸葛亮当政期间,一方面,励精图治,在蜀中发展生产,改善了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巩固政权;一方面,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积极争取统一,复兴汉室。他执政治军,宽严结合。他在巩固蜀汉内部,积蓄力量以后,便全力出师北伐,先后六次进军,最后死于北伐军中。
      谢安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杰出的政治家、著名宰相,著名文人,他出生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名门,后来氏族大迁移时,迁到浙江始宁(今上虞)。谢安在朝为官20多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遏制了大司马桓温篡夺晋室的图谋,他及时招募氏族子弟,培养“北府兵”,在军事上作了讨逆的准备,二是以“北府兵”为主力,打败了前秦符坚90万大军的南侵,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胜利。谢安坚持北伐中原,统一北方。但是,他的苦心不为东晋皇室司马氏所理解,相反害怕谢安“功高盖主”,将谢安出镇广陵(今扬州),谢安壮志未酬,抑郁而死。死于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享年66岁。谢安死后,追封太傅。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临淄人,唐朝具有远见卓识的名相,协助唐太宗完成了“贞观之治”的大业,使唐朝出现了政治修明、经济繁荣的局面。隋末中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后,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后封临淄侯。参预玄武门兵变,助李世民取得帝位。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兼修国史,制定法律,并主持
重修《晋书》。后封梁国公,卒谥文昭。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贞观元年,唐太宗为了中强中央集团的官僚统治机构,提出“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主张。房玄龄领受旨意,精简机构,荐贤能,并在全国合并州县,以山河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派遗得力官员分巡各道,执掌政务,并定期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查,赏罚十分严明,使唐朝很快出现了“中国既安,四夷即服”的局面。
      杜如晦
      理发杜如晦(585-630)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
      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唐武德元年如晦被李世民(见唐太宗)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九年,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房谋杜断”,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
      赵普
      赵普(922-992),宋初谋臣,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城西南)人,徙居常山(今属浙江),后迁洛阳。刚毅果断,多谋有略。后周时即为赵匡胤幕僚,累官节度掌书记。参与策划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建隆元年(960),从宋太祖赵匡胤平昭义节度使李筠之乱,以功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同年,又请速平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乱。三年,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任宰相。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争方略,提出强干弱枝、罢禁军统帅和节镇兵权,实行枢密院掌兵籍和发兵之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以文臣知州,置诸州通判,选精卒为禁兵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均被太祖采纳。对辽力主防御,反对以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后恩宠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宋太平兴国初复相。后出为武胜军节度使。端拱元年(988),再次入相。淳化元年(990),又出为西京留守。三年,病卒。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书,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今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张居正
      张居正(怎么设置开机密码1525-1582),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