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人教版高二
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本卷满分150分,作答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
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四首》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上海博物馆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对抗性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爱好者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
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
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演员孙淳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而通过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周彦宏照片
A.诗圣杜甫的《清明》诗和爱国诗人陆游的《感旧四首》诗,说明唐宋两代都有在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蹴鞠指踢球。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兼顾射门的精准性和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常把无馅的食品称作饼,饼的品种繁多,可火烤可蒸煮可油炸,其中炊饼由蒸饼改名而来,是为了避宋仁宗的名讳。
D.宋朝市民常携带炊饼出游踏青,汴梁城从事炊饼生意的商贩很多,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宋代清明节踢球娱乐和携带炊饼出游踏青的习俗,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获取依据,展现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样貌。
B.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中的句子,使论证更加有力,让人信服;同时,还通过举例论证,说明宋代清明节民俗活动丰富多样。
C.引用《水浒传》武氏兄弟的对话,是为了佐证蒸饼在当时较常见;引用杨万里《食蒸饼作》的内容,表明了炊饼成了民众的主食。
D.文章共6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其中2至5段属分述部分,有内在的并列关系;结尾不仅总结全文,还有所延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人们通过扫墓等形式祭祀祖先,还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寄托美好的愿望。
B.在清明节,宋朝人举行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而淡化了传统的宗教彩。
C.蹴鞠在宋代获得极大发展,不仅皇帝和大臣参与其中,还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艺人,踢球爱好者还组织了专事蹴鞠活动的团体——“圆社”。
D.《水浒传》中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图景,展示了宋朝市井生活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的太平盛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同学
陈小庆.卫浴十大品牌排行榜
苏文岩的生活很是励志,基本是卧薪尝胆,枕戈待旦!崖柏这几年挺火,他就倒卖崖柏,可惜没挣到钱;又听说倒卖牧羊犬可以发财,他就倒卖了好几条牧羊犬,可惜还是没有挣到钱;他又兼职推销保险,最后只动员自己买了一份……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决心“一战到底”。
作为一家公司的文员的苏文岩,本来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每周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经常和几个朋友喝酒,还熬夜打电脑游戏,自以为生活得幸福自在……可这一切都在看到报纸上老同学宋云的名字时发生了改变——宋云从事的豆制品生意已经做到出口了?这
么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的豆腐作坊已经被他整成上市公司了?苏文
岩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可报纸上大大的红字印得明明白白,这个豆制
品集团的董事长就是宋云。一份报纸便成了苏文岩励志生活的开始。.
苏文岩还能记起很久以前的画面:宋云的父亲老宋拉着板车,上
面有两大板儿豆腐,老宋好嗓门儿——“豆腐——谁割豆腐来……”声传四方,根本不用喇叭。他分割豆腐的手艺更是令人叫绝,横竖几
刀下去,匀称整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就出现了,每一块儿豆腐上秤
都是“一斤高高的”,老宋就按一斤的价钱卖。大家不说他这手艺是“一刀准”,都称之为“一斤高”!.虽然老宋做的豆腐好吃,还有不
错的人缘和那有名的“一斤高”,但苏文岩他们几个小孩子却从来也
看不起宋云。首先他家是外来户,租住了一个大院——这里属于城中村,很多做生意的都是外来户,再就是宋云成天流鼻涕,脏兮兮的,学习也不好。他是二年级转来的,第一个同桌就是苏文岩。宋云坐到
苏文岩身边,讨好地对苏文岩笑笑,鼻子里却冒出了个鼻涕泡,苏文
杨幂的胸为什么变大了岩什么也没说,只把板凳挪得离他远了一拃。
后来,苏文岩升入重点高中,宋云初中毕业就接了身体不好的父
亲的豆腐坊。苏文岩心里的优越感,促使他每周从寄宿学校回来都要
专门路过宋云的豆腐坊,他穿着寄宿学校的制式校服昂首阔步,而宋
云穿着工作围裙在忙碌着。再后来宋云又搬了家,苏文岩断了他的消息……那时,苏文岩想:自己和宋云不是一个档次的人,天生我材必
有大用;而宋云,则是底层的劳动人民,注定庸碌一生。.
可是,生活不按套路出牌,那个被他们瞧不起的脏兮兮的家伙居
林若亚孙志浩然成了大老板了!而苏文岩仍然朝九晚五,为别人打工。想到这些,苏文岩心里一阵难过——自己和人家宋云怎么比?老婆要是知道宋
云是自己同学,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奚落自己?.
..不行,苏文岩对自己说,不能认命!每周的电影取消了,和朋
友喝酒取消了,熬夜打游戏取消了,凡是不利于上进的事情都取消了……每每想到宋云的成就,苏文岩就夜不能寐,他开始趁一切机会
倒腾生意,琢磨赚钱。就在苏文岩卖保险不成,准备另寻路子奋发图强,向财富的高点攀登时,他又一次看到了宋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
这个拥有上市公司的豆制品老板宋云,居然是个女的!因为她捐
关于奉献的演讲稿资助学,这次报纸配发了她的彩照。她不是苏文岩那个叫宋云的男同学!苏文岩愣了好一会儿,忽然长出一口气——本来我就不相信那个家伙会有这么大本事,果然!生活,哪里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哪里有那么多起承转合?那个脏兮兮的宋云一定还在一个小角落里卖他那可爱的豆腐,顶多把他爹的板车换成电动三轮,三轮车上有个电喇叭……苏文岩眼前浮现出中年宋云奔波于市井之间的画面,那画面好温馨,好亲切,好接地气!
.苏文岩要先去看场电影,然后约上三五好友喝酒喝到半夜,慢慢来,生活还是如此美好!如果有机会,甚至还可以和老同学宋云取得联系,好好聊聊这些年的苦辣酸甜……不错,生活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美好!(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借助苏文岩的回忆,叙述宋云父亲和宋云先后做豆腐以及同学们瞧不起宋云的往事,解释了苏文岩看了报道不敢相信的原因,展现了他褊狭的心理。.
B.因为误会,苏文岩从报纸上认定老同学宋云做了豆制品集团的董事长,于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开始为致富而打拼,这反映了社会上很多人的攀比意识。.
C.苏文岩在所谓的宋云事业有成的刺激下,放弃娱乐休闲,想出各种门路发财,虽然奋发图强,但都劳而无功,这说明在造化弄人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D.文章语言生动诙谐,如当年宋云刚转学,对着苏文岩笑时,“鼻子里却冒出个鼻涕泡”;误会解除后,描述苏文岩联想宋云奔波的画面时的感受。
5.按照情节的发展,苏文岩从第一次在报纸上见到宋云的名字,到又一次看到报纸报道得知真相,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6.金圣叹评《水浒传》时提出了“草蛇灰线”的说法,借此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就好比草蛇游走、灰线拖动留下的痕迹,似有若无但又前后连贯,使情节的因果关系更加完善。这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