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企业发展方向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在美讯在线转发的环球博客的一篇文章,内容是中小苗木企业发展的局限和发展思路。
文章说,由于人工、土地租金、管理费用上涨,一些中型苗圃发展壮大后纷纷以承接边坡绿化工程为目标,以此提高经济收入。与此同时,为了减少运费、降低投入成本,有资金实力、规模比较大的园林绿化公司则纷纷建立自己的苗圃储备苗木;文章在提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时说,苗圃应该设立专门的观光休闲区域,适当调整种植结构,并且进行生产示范、科普教育;文章最后说,苗圃可以将观光休闲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实现纯绿地生产价值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苗圃的生态价值,为人们创造更多的休闲好去处,使苗圃能很好地持续经营。
这一观点,对于解决目前的园林企业的生存状况似乎是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但是从长远来说,这却不是大型园林企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真正解决园林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技求发展、以科技上台阶、以科技出产品、以科技拓空间这样一个发展思路。
中国的园林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一种以承揽为主的模式,也就是说,园林公司的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还是围绕其承揽的工程来运转的,就拿刚刚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园林公司来说,应该说该园林公司是目前中国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园林企业之一,他们现有的业务范围也仅仅是:
从上图我们看不出该园林企业有进行科技创新的机构,也就很难有经过科技创新的产品。其实其他的园林公司也是一样,不外乎承揽、设计、工程施工、后期养护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现今中国的园林建设还不是很规范的情况下,除市政工程外(市政工程有它的潜规则,在此我们就不做表述),各个园林公司在招标的过程中竟相压价,会造成公司在项目实施后利润过低或者没有利润以至于赔本的境地,公司没有利润,公司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以科技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个企业经营的老话题,关键是落实到园林企业,科技创新要从哪开始入手,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
俄罗斯时差与中国时差梦见死人对我笑
中国是个地域辽阔而且资源又相对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地域辽阔,从南到北跨越了严于律己是什么意思51个纬度,约5500公里。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气候差异大,即便是同属于北温带地区的城市四季差异也是相当地明显,就拿北京和杭州为例,北京的冬天较为寒冷,一般的室外的草本植物和绝大多数的木本事物都进入了休眠期,走在大街上基本上看不到绿植物;反观杭州,四季不是很分明,即便是在冬天也是有很多的绿植物,其中不少是草本植物。巨大的反差给我们出了一个很好的科研课题,那就是怎么样能使北京的冬天和杭州的冬天一样呢?
同时中国也是个植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就被植物界称之为中国的基因宝库。在那里有一些不怕寒冷的植物,生长在5000米高处的雪莲花,能对着皑皑白雪,开出紫红的鲜花;另外,阿尔泰山的银莲花,能在零下10℃的环境下,从很厚的雪缝中钻出生长。在国外,西伯利亚有一种植物,能在零下46℃的低温下开花。在自然条件下,它们要算是不怕冷的小生意赚“英雄
张北景点怎么样把北京变成杭州?基因工程为我们这个梦想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的空间,利用生物基因技术,把这些耐寒植物的基因转移到现有的斑斓多彩植物上,那么我国北方的冬天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么。能生活在四季分明但也花团锦簇的城市不也正是我们梦想的环境么?!创造这样的环境需要我们作为园林工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推动力,没有我们的积极推动,这样的需求只能永远停留在幻想的层面,永远变不成现实。如果说现在有一家园林公司在此科技上取得了突破,那么这个公司必然会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给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到巨大的先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北方众多的大中小城市都会是公司的客户,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也会随之有一个很大的飞跃,公司也不用去拉政府关系走政府后门搞什么假招标来取得施工的资格。
笔者在这里就是想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园林企业的发展天地是很广阔的,我们作为园林人,一定要视野开阔。作为各个园林企业的掌门人,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和胆识,在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上乃至在世界的园林史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写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文章开始提到的那篇文章,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科技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长跑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