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效果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于”等连接,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5、是不是出现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的都是比喻句?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6、比喻的表达效果:
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花、春草是春的跳动的音符。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7、学以致用:
1)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析它的作用。
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以爱心机遇开头,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
例句:人生不发返程车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
二、比拟
1、概念: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2、构成: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
3、种类: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人格化。
例如: ①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
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4、比拟的表达效果:
1: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
2: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5、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 
6、学以致用:
1)下面没有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2)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请另选一物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雨伞 \ 你注定 \ 一生以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 却湿透你自己。
三、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2、构成: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的,而不是想象的。
3、(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借代类型: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
③樯橹灰飞烟灭。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⑥我建议大家多读点鲁迅。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
4、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演员赵柯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试举古诗中用到借代的例子:
  终岁不闻丝竹声葛小允和酒神
  炸鸡叉骨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5、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2)、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3)、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
四、夸张
1、概念: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夸张的类型
扩大的夸张: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缩小的夸张: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超前的夸张: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3、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4、学以致用
读李白诗,完成后面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试对颈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五、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高三百日誓师誓词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伟大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
一样,自动寻、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明星事件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第二,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第三,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因此,用这种方式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严密、透彻;用来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细致、清楚;用来状物,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4、学以致用
1)、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李娜为什么被扇耳光2)、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
六、反复
1、概念: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2、分类:
1、连续反复: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间隔反复: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1、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
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
2、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
3、反复和重复不同。
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4、学以致用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位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