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英语试题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的意见
祝福父亲节的话语文章属性
爽肤水【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7.06.18
【字 号】皖政办〔2017〕57号
【施行日期】2017.06.1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卫生体制改革
正文
 
我爱我校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的意见
皖政办〔2017〕5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开展县域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是深化综合医改,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构建合理有序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路径。为总结我省天长等地医共体建设经验,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众健康需求,结合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为众提供从预防到、康复,连续、协同、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工作目标。
  到2018年,医共体建设实现全省覆盖,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医共体运行和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畅的转诊机制初步形成,做到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专家治、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费用能降低,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较2016年底上升3—5个百分点,县外住院人次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
  到2020年,县域内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共体,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趋于完善,医共体成为
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的共同体,县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建立,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二、组织模式
  (一)组建方式。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县域内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众健康需求,统筹规划医共体建设。各县(市、区)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原则,2017年底前,至少建成1个有明显成效的医共体,实行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并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服务县域内城乡居民。医共体成员单位原有机构名称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可增挂牵头医院分院的牌子。人口较少、服务能力较弱的县,可由市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医共体;地处偏远、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的中心卫生院,可探索整合周边一般卫生院(含分院),单独建立医共体;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加入医共体,经评估具备相应服务和管理能力的,可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建立若干个医共体,形成协作竞争机制;支持医共体之间建立专科优势互补、相互转诊、交叉收治机制,方便患者就医。
  (二)管理方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医共体建设和运行。医共体内部由牵头单位与各成员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理事会或建立相应机制,制定医共体章程和相关制度,规定各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医共体成员单位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相对独立承担相应的医疗责任。在医共体内部,统一核算医疗服务成本、统一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办法,统一管理和分配医疗收入以及节约的医保资金,统筹薪酬分配;探索由牵头公立医院统筹人员调配、实行县乡医护人员定期轮岗,中心(乡镇)卫生院院长可由县级牵头公立医院任免并按程序报备。在保证中心(乡镇)卫生院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探索由医共体牵头公立医院领办或托管中心(乡镇)卫生院。
陈意涵 坤达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医保基金预算包干机制。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医保基金对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方式,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新农合暂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提取风险基金(按财政部有关规定提取)后的95%作总预算,城镇居民医保可按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85%左右作总预算,并将其转换成参保(合)人头费(对
苹果录屏专家应辖区每位参保参合居民),交由医共体包干,负责承担辖区居民当年门诊和住院、按规定支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县外住院以及大病保险等规定的费用报销。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实现统一管理后,另行确定预算标准。辖区居民在县域范围内可自由就医,对医共体之外的县内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的医保病人,由医共体牵头单位以购买服务方式与之结算。预算包干资金超支部分原则上由县级牵头医院承担,结余资金经考核后由医共体县乡村三级机构原则上按6:3:1比例分配、自主支配。
  (二)落实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县级医院主要负责“100+N”病种以及重症患者收治,对基层提供技术帮扶,对县外实行集中转诊。中心(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50+N”种常见病住院、急诊转诊、接收下转患者康复,并继续做好公共卫生、协助卫生执法、管理村卫生室等工作。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收治的病种,县级医院应严格控制收治数量。村卫生室主要负责门诊、导诊、签约服务、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村医导诊作用,引导众养成“有序就医、逐级转诊”的习惯。医共体内的基层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康复期患者、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康复、护理连续性服务。
  (三)有序实施双向转诊机制。在医共体推行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规范双向转诊服务流程。中心(乡镇)卫生院确需转诊的患者,由县级医院为其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患者在县级医院已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中心(乡镇)卫生院,由县级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指导后续诊治工作。县级医院要根据本县住院病人主要流向及县外医院对口支援情况,选择若干家县外专科医院或三级医院作为转诊合作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以购买服务方式结算医疗费用。对具备在县级医疗机构诊疗条件的患者,合作医院应及时转回,并通过医生跟踪等方式继续。
  (四)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共体牵头医院应组织本院医师与中心(乡镇)卫生院医师和村卫生室村医开展“1+1+1”组团签约,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付费等分担。在落实免费“服务包”基础上开展有偿签约服务,有偿签约“服务包”中符合政策规定的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有偿签约服务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建立家庭医生考核机制,将签约服务人住院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并与家庭医生报酬挂钩。2017年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签约服务范围。
  (五)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医共体县级牵头医院全面推行临床路径,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我省统一规范的病种路径,对照医院能够收治的病种目录,扩大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目;定期开展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自查,确保病种数、病例数、入径率、出径率达到我省规定标准,严禁“偷工减料”、影响质量安全等行为。乡村医疗机构门诊推广使用“标准处方集”、住院服务推广实施临床路径,建立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提升基础医疗质量。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每季度开展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考核;省临床专业质控中心加强对医共体牵头医院学科水平和疑难病例效果的评估,防止超能力截留患者。
  (六)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四名”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为众提供健康服务。加强县中医院建设,支持县中医院与上级医院通过托管、集团化管理或医联体等方式,参与建设医共体。大力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中医科建设,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非药物疗法,开展健康养老、养生治未病、妇幼保健、慢病康复等中医药健康服务,探索开展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
  (七)做实牵头医院精准帮扶。医共体牵头医院可将部分科主任或技术骨干派到中心(乡镇)卫生院担任主要负责人,或组成技术团队与中心(乡镇)卫生院开设联合病房、共建
特专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鼓励县级医院临床科室到中心(乡镇)卫生院领办对应科室或设立专家工作室,增量收入合理分成。中心卫生院特专科建设、恢复一级甲等医院、创建二级医院以及住院人次和手术人次增长情况,作为对医共体牵头医院考核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