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话题背后的人生价值取向
追星追星族,早已不再是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然而,追星追到老父跳海自杀,追到眼里、心里只有只有娱乐明星而没有其他行业的明星,不能不令人扼腕、沉思。
80后”,尤其是“90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深究、反思、引导、塑造。积极的、健康的、务实的价值观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正确引领,为了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追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应引起2007届高中毕业生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修正、强化个人价值观,使之正确、积极的、与时俱进,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大而言之,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参考文章如下:韩庚郑爽勇往直前
例文一
蚂蚁追星
张天行
追星是当今社会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据说,在中国已有很庞大的追星族队伍。这些追星族对心中偶像那种疯狂的热情,那种不吃不喝的执著,那种虔诚的崇拜实在让人惊奇。追星族当以少男少女为多,其表现和结局也是形形。
某歌星开演唱会,粉丝们总会提早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到场,为的只是尽早见到他们的偶像;演唱会上,尖叫声一直从开场到散场,震耳欲聋,大有盖过歌手的歌声之势;一场演唱会下来,粉丝们的嗓子没有个把星期是恢复不了的,有的粉丝还会突然冲上台去,摆个姿势与偶像合影留念,甚至还会抑制不住亲吻一个,实在是太过热情了;追星族为了自己的偶像,往往会竭尽所能,为了见一面可以一路穷追不舍——曾经有一篇报道写过,一些梦见猫粉丝为了追某影星而一路乘飞机、上火车、坐汽车,为的只是一睹她的真容!有些追星族一提到自己喜爱的明星,就会兴奋起来,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崇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一口气能把明星的一切讲个巨细无遗。
过分地追星浪费了钱财精力,影响耽误学业,甚至有的追星族为了偶像而自杀。
为什么qq换不了头像了
张敏的老公近日,那个超级狂迷兰州姑娘震动了全国。13年来为了一见偶像刘德华,她做尽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壮举,包括放弃学业、放弃交友、放弃工作,全力投入做一个职业追星专家
实在令人费解。更匪夷所思的是,痴情姑娘的父母甘愿陪女儿追星,卖屋不要紧,不足惜,借亦无怨无惧,总之要凑足旅费让爱女去港会华仔。跟众多粉丝一齐同会偶像成不成?不成。狂迷之父因为不满只有同会而没有私会,愤而留下12页遗书而跳海身亡。顺便多给女儿一个私会华仔的堂皇理由:完成亡父的遗愿。
追星追到跳海,手法之极端令人震惊。超级那维勋粉丝13年迷恋落得一无所有、家破人亡,给社会再一次敲响了警钟,盲目追星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不容忽视。
青年人崇拜歌星、影星、球星等,是常见的现象,有的是欣赏,有的则是迷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迷恋的程度会降低。而长期过分沉迷追星便是一种病态,如何使他们适可而止,就需要成年人的指导。作为家长应教育子女,将对偶像外形的迷恋,转移到欣赏他努力奋斗的内在美和才华,鼓励他们学习偶像的勤奋,转化成推动子女成长的动力,最后让他们建立自信,无须再在偶像上肯定自己。
面对追星而引发的悲剧,令我想起这样一则寓言:
东海里有一只鳌,它头顶着蓬莱,在碧绿的大海中漫游。它飞腾上升,冲入云霄;沉没下潜,深入重泉。
有一只红蚂蚁听到这件事,非常高兴,就与一蚂蚁相约在海边,想要看看这只鳌。过了一个多月,鳌始终潜藏着没有出来。这蚂蚁将要往回走,碰到暴风,掀起巨浪,涛高万丈,海水沸腾,海岸隆隆震响。这蚂蚁说:这回鳌快要出来了!
又过了几天,风息了,海岸也不震动了,海面上隐约有一座大山齐天高,有时向西漂游着。这蚂蚁说:鳌头顶大山,这和我们头顶着米粒,在地上悠然自得地爬行,回来潜伏于洞穴中,有什么不同呢?这正是物和我各自适宜之理,自己本来就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奔波几百里,劳累身体来看它呢?
寓言中的几只小蚂蚁听说有新奇事便想去看看,类似于追星,经过苦苦等待(一个多月,痴迷程度也不亚于今之粉丝),看过之后,却灵光一闪,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或特长,显得很聪明可爱。
寓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一个人乃至一个体都需要尽快完成这个历程——尽管这不是简单的过程,到自己的潜力,从而走自己的路。
例文二
    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
331日夜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星光熠熠。不过,不是每一颗星都受到传媒追捧的。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张霞昌、苏震西、章子怡、刘醇逸、刘翔、李安、陈易希等十一位杰出华人,在这里接受"2006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
翌日,北京的一些传媒只是在娱乐版发了消息。墨尔本市长苏震西、电影导演李安未能亲临颁奖会场,传媒对章子怡、刘翔以外,几乎都兴趣不大,特别是对到破解H5N1病毒方法的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女科学家陶一之、发明纸质电池的芬兰Enfucell公司首席技术官张霞昌、美国纽约市首位华裔暨亚裔市议员刘醇逸、以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香港科技大学学生陈易希不屑一顾。
颁奖会场外,没有入场券的北大学生,守候在百年讲堂门外通道上,等候明星现身,不少大学生大声呼喊﹕章子怡,章子怡。颁奖会上,主办机构安排了采访获奖者的记者会,获奖者领完奖下台就独自来到记者会场,接受传媒访问。章子怡出场引起记者的骚动,六七
十名记者簇拥着她,闪光灯不停作响,规定五分钟的采访时间还不够;不过,陶一之、张霞昌、刘醇逸、陈易希出现时,仅七八个记者在场,一两个问题一问,不到三分钟,记者圈就冷场了,场面相当尴尬。接待获奖者的酒店,惟独将章子怡的住房免费升格为总统套房,令主办机构颇为尴尬,担心对获奖者有不公平嫌疑。
影星章子怡,似乎没有谁不知道的,人人都需要娱乐。她曝光率高,受万众喜爱,当是好事。不过,陶一之、张霞昌他们的发现和发明,也与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有关。科学家、发明家怎么就不是记者眼中的明星呢?
科学家、发明家,不被传媒重视,这是社会的一种缺失。不能否认,他们多数是内敛的一人,忙着创造发明,在电视上少露脸,也就难以被人们所熟知。正如这次获得杰出华人大奖的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女科学家陶一之所言,科学家在乎的是自己的研究和发明如何,并不在乎自己这个人是否有光采。民众对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关注度比较低,确实存在这种现象。看来科学家还应该有另一种责任,即把自己的研究和发明告诉民众,让他们了解这些研究和发明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传媒不追科学明星,追的只是娱乐明星,这无疑推动了当下一股又一股追星潮。近日,"
州女歌迷杨丽娟疯狂追星导致老父跳海悲剧"事件,引起人们关注。媒体有当为与不当为,别再怂恿杨丽娟们在妄想中走得更远,留些篇幅,留些镜头给那些为人类同样带来创造的科学明星吧。
                                        摘自《参考消息》
感言:社会价值观的错位,谁之责任?过渡追星,责任不仅在于追星者本人,更在于整个社会。社会各界都应严于律己,增强社会责任感,才不会发生杨丽娟的悲剧。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例文三适合亲子游的地方
追星悲剧考验国民自责精神
女儿疯狂追星而导致老父在香港跳海的悲剧,已经发生几天了。舆论对此评论纷纷。事实上,此类追星的悲剧事件在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此前,为了追星,有整容变形的,有服的,有绝食减肥的,甚至有跳楼自杀的。
然而,每有类似悲剧发生,整个社会舆论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连环指现象:明星指责追星族不理智,追星族指责明星没人情味,不少媒体也喜欢以讽刺的口吻指责明星与追星族之间的无厘头,似乎悲剧的发生,都是他人的过错。
这显然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事实上,这起悲剧其实是时下已呈狂热之势的造星追星潮流的牺牲品。无论是追星族的疯狂追星行为,还是明星及造星机构善于制造明星光环被人崇拜的假象,或者是媒体喜欢炒作此类事件,都与这股非理性潮流的形成脱不了干系。
只要我们社会上仍然存在着这种过度的潮流,类似的事情迟早还会发生的。遗憾的是,很少有歌星、追星族或媒体出来自我批评,而这种自我批评可能恰恰是杜绝类似悲剧再发生的最好方法。
疯狂追星的现象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但必须看到,国外对于此类事件的自我反思,显然要比我们做得好。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原英国披头士乐队成员约翰·列侬被杀事件。1980128日,列侬被深爱他的歌迷杀。20多年来,列侬的妻子大野洋子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我反思,去年底,洋子还曾对歌迷们公开声明说:宽恕我们(她和列侬)的失误吧,因为
你们的不幸有我们的责任。这是多么让人尊重的自责精神。
而这种自责精神,是我们的娱乐界所缺乏的,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为耀眼新星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父母们所缺乏的,是那些为了追星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追星族们所缺乏的,更是那些为提高收视率、提高发行量而千方百计造星的某些媒体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