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一、读题目,明范围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
二、读作者,知背景
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例如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 行路难》《 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三.读注释,解难点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读诗句,解诗意
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弄懂诗的语句,才能把握诗的内容,进而进行评价赏析,因而先解诗句才能读懂诗。
五、诗眼,明中心
能准确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六、分类别,明方向
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
七.理结构,明思路
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
一般来说,诗歌鉴赏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试题,出在简答题上,也就是6分的简答题,有时候
也会直接提出“这首诗(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也有的时候会换一些词语来提问,比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本诗(词)意蕴丰富,请加以赏析(分析)”,或者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同是写“(某种情感),有什么不同?”等,提问起来比较含蓄。
一、【广西柳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高台
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临高台
谢眺童菲拍过的三级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①。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绮翼,这里指窗帘。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
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
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
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一成语15.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①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
②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B.“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错。“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是说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可见,诗人并未见到盛开的莲花和桂花。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柯南奥布莱恩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
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诗人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
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二句写身所感受。“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
二、【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昌叔咏尘①
王安石
尘土轻扬不自持,纷纷生物更相吹。天愿结婚庆
翻成地上万烟雾,散在人间要路岐。
一世竞驰甘眯目,几家清坐得轩眉②。
超然只有江湖上,还见波涛恐我时。
注:①昌叔:王安石妹夫朱明之的字。②轩眉:扬眉,得意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巧用《逍遥游》中的典故,以“生物更相吹”来揭示尘土难以自我掌控的原因。
B. 作者在第二联进一步展现“翻扬”尘土不仅多如烟雾,更是散布在各种重要的地方。
C. 面对漫天尘土,安闲静坐在屋内的人扬眉自喜,嘲笑那些仍眯着眼睛在路上行走的人。
D. 全诗以尘土起笔,并逐渐深入到对世人、人生及现实社会的思考,言语之中不乏理趣。
15. 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思想情感。
【答案】
14. C 15. ①对现实社会无奈之情:现实社会尘土满天、难得清明,自己却无力改变的无奈;②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对社会环境不满又无奈,认为只有处于“江湖”才能解脱;③对进退两难的迷茫之情:社会现实是“尘土漫天”,江湖可能有“大风大浪”,发现无论处于何处都难以真正的超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嘲笑那些仍眯着眼睛在路上行走的人”错。在这尘世间,世人都竞相奔驰并甘之如饴,又有几家能够清清静静的坐着高高兴兴?这两句从世人在尘世奔波,写出了现实的无奈,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没有嘲笑之意。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最后两句“超然只有江湖上,还见波涛恐我时”意思是,要超然尘外只有远离庙堂,身处江湖,但是真到了江湖,却见江湖波涛汹涌,令我时时恐惧。这里得到“江湖”“波涛”具有隐喻和象征义,“江湖”象征了远离尘世的清明之境,“波涛”即风浪,隐喻仕途的阻碍与不顺。这两句既写出对尘世的无奈,对江湖超然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江湖也不太平,江湖波涛汹涌时时刻刻令世人恐惧的进退两难的迷茫。
三、【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①(节选)
苏轼
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
大儿②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
“平生不识高将军③,手污吾足乃敢瞋!”
作诗一笑君应闻。
[注]①丹元子:道士姚丹元。真:画像。②大儿、小儿:本为东汉祢衡所说,指有才学的人。这里指汾阳中令君郭子仪、天台司马子微,二人均为李白好友。③高将军,指高力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丹元子出示的李白画像,作此诗赞颂李白,并借以自明心志。
B.第一句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以登高绝顶之境引出下句。
C.诗歌最后一句为自谦之词,诗人作此诗只为博丹元子一笑,并无深意。
D.本诗虽为题画诗,但诗人却能借画题生发开去,反映现实,用典抒怀。
15.有学者认为本诗“自写其傲岸之趣,却令太白生面重开”。请概括诗中李白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诗人情感。
【答案】
14.C 15.形象:眼高绝顶,雄视四海;清高孤傲,蔑视权贵。
情感:表达诗人对李白视权贵如粪土的高尚品格的喜爱和钦佩;苏轼看透了权贵们的强争恶斗,借李白寄托自己的愤慨。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诗人作此诗只为博丹元子一笑,并无深意”错,诗人是作此诗赞颂李白,并借以自明心志。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意思是,向西望去,太白山绝断了峨眉山,他眼高看四海之内都空无一人。前两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刻画出李白视野远阔,雄视四海的形象;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意思是,他只和郭子仪、司马子微交好;“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意思是,我平生不认识高将军,他为我脱靴,手污了我的脚,对我怀恨在心。借大儿、小儿以及高力士的典故表现李白的清高孤傲和对权贵的蔑视。
全诗刻画了李白雄视四海、清高孤傲、蔑视权贵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李白的喜爱和钦佩,赞颂了李白不受名利羁绊和傲岸清介、不可一世的精神面貌,以及视权贵如粪土的高尚品格。
联系诗人生平经历,诗人政治生涯中的大起大落、使他在看到丹元子出示的李白画像时,产生了异代知己的亲切感,因而作此诗赞颂李白,并借以自明心志。
四、【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3届高三上第7次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牧江州
杜荀鹤①
本国兵戈②后,难官在此时。
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
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
江山胜他郡,闲赋庾楼③诗。dj歌曲2022最火歌曲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返乡闲居。②兵戈:指唐末战乱。③庾楼:在江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末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纷扰,民不聊生,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
B.友人受天子之命到偏远州郡做官,诗人希望他理解其中深意和责任。
C.末句用庾楼赋诗的典故,“闲赋”看似清闲,却包含了诗人的丰富意绪。
D.全诗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读来更显含蓄蕴藉。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4.C 15.(1)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同情友人的为官处境。(2)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兵戈刚止,为官不易。(3)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作者希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雨露恩泽,让百姓过得更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