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校——立校之本
一、以德治校问题之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一方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又强调指出,“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
....
德育
..”。也就是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处于首要的地位。
1、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以德为首
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青少年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指培养出来的对象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德育在培养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起着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是青少年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的关键。所以同志一直强调“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
2、素质教育必须以德为首
以德为首位,一方面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教育长期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首先,德育首位思想,并不在于德育这一具体的教育类别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学科类别的统帅、不在于德育较之于其他各育位高一等,其真正含义在于,各育当中,都共同承担着德的功能,都应该把教育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其次,德育首位思想,应该是大德育思想,就是大家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德育养成,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干部管理育人,按同志的话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更应该管。”其三,德育首位思想,应该是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整合理念在德育中的反应,即社会要关心青少年的德育,家长也要关心青少年的德育,树立德育合力观,不要把德育当着只是学校的事情,其四,德育首位观思想,是指素质教育中,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德育养成的重要性认识;不能把他看
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消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总之可以说,什么时候坚持了德育首位,什么时候青少年发展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偏离了德育首位,青少年的发展就受到挫折和阻碍。历史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3、以德治国决定以德治校
上古卷轴5安息“以德治国”就是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精神感化为手段,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从而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达到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目标,“以德治国”必须以法制为后盾,以学校为源头,以德育为宗旨。现代教育作为社会文明的源头,学校作为道德教化最重要的机构,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明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德治国”落实到教育战线上,就是要以德治校,以德修身,以德育人。
总以,以德治校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是素质教育宗旨,乃立校之本。
二、以德治校的理论思考
1、以德治校的提出,符合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非常完美洪尧牵手成功
辩证唯物主义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情况下,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的减弱,一些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等得以滋生和膨胀。这些思想进一步侵蚀人们的灵魂,败坏人们的道德品质,污染社会风气,特别是对
关喆妻子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影响不小。针对这一情况,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作为传播文明的摇篮一一学校,应战在时代战略的高度,我们理应果断提出“以德治校”,这恰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实施以德治校,强化育人功能,确保教育健康发展,最终使教育为社会主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又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哲学道理。
2、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关系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万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对立表现在(1)含义不同。依法治校,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证学校工作都依法进行,不因管理者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校,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三个代表”、的“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社会、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以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为抓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2)特点不同。“法治”是他律,是硬约束。“德治”上自律,是软约束。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3)所属范围不同。“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4)重点不同。“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其统一表现在:“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道德最起码的规范。道德是法律精神的进一步的深化。自古至今凡国家皆以法为外规,德为内矩,缺法国家无序,少德民族无力。德治搞好了,可以推进依法治校。“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和基础,“法治”是“德治”的法律保障。二者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为此,必须坚持“法治”与
“德治”并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以德治校的实践思考
在西方,由于大学在提供社会方向和人生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等很多方面承担了过去教会的功能,因而被称为“世俗的教会”,为人师表教师体于是成为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尺之一。德育工作有三个重要途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德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尽管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实际教育中,学校人格养成、道德教化功能正在逐渐减退,在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重心偏移到后者。形成这一现象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l、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与社会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矛盾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社会上各种新旧思想的冲突和碰撞,各种利益和矛盾混杂纷呈,使整个社会都处在快速发展和急剧变革之中,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现实,客观上要求学校德育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内容、方式上都必须与之相适应,尽管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有了不少改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仍滞后于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首先是学校德育首位观念的淡化。虽然在道理上大家都接受德育首位的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忽视和排斥德育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其次是学校德育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实际上许多学校、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却把这一办学目标简化为单纯培养“合格学生”而不是培养将来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显然,学校内的道德冲突与社会相比要简单的多,不论其广度、深度、还是复杂性都无法与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将要面临的那些矛盾和冲突相比。因此,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多人就会觉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再次是学校德育内容陈旧单一.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知识、新观念,不能满足学生在新形势下对新的问题科学审视和评判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德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所面临实际问题的把握,不甚了解教育对象关心什么、喜欢听什么、做什么、因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学校德育的滞后性还表现在学校德育方式与手段上。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强
制多于疏导,斥责训诫多于情感沟通,重校内理论教育轻校外丰富的社会实践,重课堂灌输轻课外活动。“家长式”、“封闭式”的德育方式和日益开放的社会现实显然存在着矛盾。由于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等大众传播的多样化、快捷化,使信息传播的途径丰富多彩,教师掌握的信息未必就比学生掌握得多,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仍不注意教育手段上改革,工作仍然采用课堂灌输或读报开会等呆板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对学生中的热点,流行不关心、不把握,这样就势必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因而教育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2、学校德育工作与教育主导者自我实践的矛盾
张恒老公良好的德育效果来源于道理上的透彻说明和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但近年来,学样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自我思想道德实践发生脱离甚至严重冲突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如:学校在德育目标上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获得发展,但在评选先进或选拔人才时,却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在班级管理方面却经常是一个人说了算;学校经常宣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人都能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考大学或到机关等所谓的一些好单位工作;还有一教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但对自已的要求却十分放松,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不能给学生做出表率,等等。很显然,学校对学生宣传的道理和规范既然无法强劲有力地约束自我行为,那么,它必然被学生认定上为一种“儿戏”,从而失去了影响和震撼学生心灵的巨大力量。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
3、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三方面的教育影响有着许多共同之外,但也存在许多重要差别和矛盾。当前社会环境教育对学校德育和影响从主流上来说是积极的,但勿庸讳言,我们要承认它们和学校德育的影响存在诸多矛盾。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无不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校课堂上讲的是集体主义,坚持奉公守法、合法经营、守法致富,但学生在社会上充耳所闻的、甚至从家长处所得的教诲却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这些不但会影
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学校德育所取得的效果。
>战狼2女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