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文学
(一)嵇康的散文
嵇康(223~263),字叔夜,沛国 (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正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于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有《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代秋胡歌》、《幽愤诗》、《述志诗》、《思亲诗》、《琴歌》、《游仙诗》等。
嵇康的文章也非常出。他的散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思辨彩,长于析理,注重理性的感悟和阐发;二是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敢于真实地抒写个体情性,勇于表现肯定自我的要求和愿望。他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宅无吉凶摄生论难》、《管蔡论》等都长于析辩,而他的《家诫》、《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则完全是其个性的体现,其中《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看作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文文笔自由奔放,率性畅达。他的诗歌文章,既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通脱之风,同时又具有正始文人任性而为,与自然亲和的特点。
二、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文学
大s怀女儿(一)散文的成就
唐代安徽作家的散文和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散文的“吴富体”。
1、散文家吴少微和“吴富体”
吴少微(约663~ 750),唐代散文家、诗人,字仲材,号遂谷,新安(今安徽黄山)人。《新唐书·艺文志》著有《吴少微集》1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6篇,《全唐诗》存诗6首。唐中宗时他与富嘉谟同朝为官且交谊深厚,两人文风相近,力矫徐庾余风,名重一时,号“吴富体”(也作“富吴体”)。“吴富体”的特点是:以经典为本,典雅雄厚,气势豪迈。“吴富体”作为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的散文文体,对古文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人岑仲勉认为,吴、富二人之文,“诚继陈拾遗而起之一派,韩、柳不得专美于后也”(《金石论
丛》)。
三、两宋时期安徽文学概况
(一)外地文学名家在安徽的创作
与唐代一样,两宋时期也有不少文学名家来到安徽为官和生活,他们在当地的创作也为安徽文坛增
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文学家欧阳修。他多次来到安徽,在安徽的滁州和阜阳生活多年,留下了许多著名作品。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被降职外放到滁州任太守。期间修建了著名的丰乐亭和醉翁亭,创作了《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后者更是广为传诵。全文生动地描写了安徽滁州的优美景,使得在中国古典文坛上,滁州与欧阳修的名字永远连在了一起。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从滁州调知扬州,一年后又调知颍州(今安徽阜阳)。他有很多诗词作品也与此地有关,例如他著名的组词《采桑子》十三首描写的多是颍州西湖的秀美风光。欧阳修与安徽感情很深,在他晚年还请求退居颍州,有诗道:“欲知颍水新居士,即是滁山旧醉翁。”最后葬于颍州。
四、元明清时期安徽文学概况
(一)明代安徽文学
1、诗文创作
(1)程嘉燧、吴应箕的文学成就
程嘉燧(1565~1644),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字孟阳,号松园、偈庵,休宁(一说歙县)人,寓居嘉定(今上海市),为“嘉定四先生”之一。诗在当时与陈子龙齐名。程嘉燧论诗主张先立人格,然后有诗格,其诗情感真挚,清丽委婉。他的文章也很出,所著有《偈庵集》、《松园浪淘集》、《破山兴福寺志》等。
吴应箕 (1594~1645),字次尾,号楼山,安徽贵池人。明代文学家。吴应箕出身贫寒,嗜诗赋,喜游历,所到之处,均留诗文。他还是复社的组织领导者之一。明亡后,他在家乡进行反清起义,兵败被俘后慷慨就义。他一生著述甚多,在文学、政治、经济、哲学、军事、艺术等方面均有研究,有《熹朝忠节传》、《两朝剥复录》、《读书止观录》、《楼山堂集》等。
吴应箕在诗文方面造诣最深。他强调诗歌应具有现实精神,悯时伤事。在风格上他比较欣赏质朴平淡的民歌风格,提出真诗在民间的观点。吴应箕的诗歌也实践了他的诗论主张,大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的疾苦,像《耕
田苦》、《大旱歌》、《食土行》等,而且诗如其人,质朴激昂,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还有一些小诗写得是自然无雕琢,像《题镇国寺壁》中写“杉山山寺万山开,梦里曾经几度来。”相当清雅。
吴应箕的赋也与其诗歌一样,多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例如他的《悯乱赋》写清兵入侵,《吊忠赋》写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的斗争等。还有些状物抒情的赋,像《雪竹赋》歌颂雪竹的美与高洁,由竹格写到人格,辞意挺拔,不同凡响。他编撰的史论、策论性文章,如力主明王朝改革政治的《拟进策》等,当时士大夫也争而颂习。
总之,贵池吴应箕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当之无愧成为这一时期安徽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2)桐城名家方以智与钱澄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明季四公子,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医学会通》等。
方以智早年就以文章名震天下。他曾和钱澄之等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方以智的《文章薪火》,推崇左(传)、国(语)、庄(子)、司(马迁)为文章嫡传,反映了当时桐城学者的主要倾向。
此外,他的诗词也非常出。诗风质朴晓畅,而又颇有韵律。例如《三叠泉》、《独往》、《示儿》等作品。而且他的作品中也时常流露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小令《忆秦娥》等。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早年就和方以智同为安徽复社领袖,后参与反清起义失败,辗转入桂,为桂王朱由榔的庶吉士。弃官归里后,结庐先人墓旁,闭门著书。钱澄之学识渊博,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都有研究。著有《庄屈合诂》、《田间易学》、《田间文集》、《藏山阁诗存》等。
他的文章文笔雄健质朴、不事雕琢,又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
响。
晚安正能量句子他的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百姓的悲惨生活。例如《水
夫谣》诗中写道:“水夫住在长江边,年年捉送装兵船,上水下水不计数,但见船来点夫去。十家门派一夫行,生死向前无怨声……”其他如《催粮行》、《获稻行》、《捉船行》等,均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维嘉暴瘦
钱澄之归隐后的一些五言古诗,多冲淡闲逸,风格颇似陶渊明,如《田园杂诗》十七首等。他还有些写景抒情的诗歌,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二)清代安徽文学
1、桐城文派的辉煌与成就
北京进出最新消息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派或桐城古文派,因其创始及代表人物均系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康、乾之际,于嘉、道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参与作家之众、流传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时有“天下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之盛誉。
(1)桐城文派的发展历史
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
清朝年代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褐夫,号南山、忧庵。清初著名文史学家。因家居桐城南山,后世遂称“南山先生”。其代表作是《南山集》(又名《南山集偶抄》)。《南山集》中辑录戴名世散文百余篇,全部是唐宋体古文,由方苞作序。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全国,打开了桐城古文的知名度,但因书中写有明末抗清的史实,又酿成了清初最大的案。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清代散文家,桐城文派的创始人。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他认为“义”、“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方苞还提倡文章语言必须“雅洁”,认为学习古文应以《左传》、《史记》为范本,从唐宋八大家散文入手。不过他也反对仅从形式上拟古的倾向。他的这些主张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弟子刘大櫆接着成为桐城派承前启后的
中坚人物。
刘大櫆 (1698~1779),清代散文家,字才甫、耕南,号海峰。刘大櫆一生主要致力于教学,著作颇丰,有《海峰先生诗文集》、《论文偶记》、《历朝诗约选》等。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神气”是指语言的气势精神,是散文的审美本质,是作者个性在艺术上的体现。他认为文章的“神气”可从文章的字句、音节入手进行体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顿挫,这是对我国文章韵律学说理论的一种总结和应用。
刘大櫆门下的弟子中又以姚鼐最为杰出。姚鼐(1731~1815),清代散文家,书法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弟子也称他为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后辞官回乡,致力于教育和精研学问,曾选辑《古文辞类篆》一书,作为弟子学习古文的范本。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即文章的主题、论证和文辞相统一,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他还提出了阴阳刚柔说,认为文章的刚柔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这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中无疑是一个创举。
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
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炒锅什么材质好(2)桐城文派的文学成就
桐城派散文作品浩繁,清代以来,编辑出版的桐城派主要作家文集有戴名世的《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方苞的《方望溪先生全集》32卷,刘大櫆的《刘海峰诗文集》22卷,姚鼐的《惜抱轩全集》85卷,方东树的《仪卫轩文集》12卷,方宗诚的《方柏堂文集》92卷,姚莹的《中复堂全集》98卷等,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