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
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
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
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
浙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
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
(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
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
(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
A.教育作用
(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C.教育目的
主张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提倡“学而优则仕”,确立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度的改革准备条件
5.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办学方针
A.性质
(1)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一句B.特点
(1)学术自由: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相互争鸣吸收(2)待遇优厚:包括“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和优厚的物质C.办学方针
不治而议论(学术自由,鼓励思想争鸣)
6.孟轲的教育思想(人性论、教育作用论)
A.人性论
孟子持“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
B.教育作用论
(1)学校教育:明人伦(社会中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回来。
7.墨家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
A.教育作用
(1)社会作用:教育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借助教育可以使人人知义,达成一个平等互助的社会
(2)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墨子以染丝为例,提出“素丝说”,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B.教育目的
主张培养兼士或贤士,并相应提出三条标准,即“博乎道术、辨乎言论、厚乎德行”
C.教育内容
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不重文史,并且十分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和道德教育。
8.法家的教育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由韩非提出,商鞅首倡。
(1)以法为教:表现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2)以吏为师:体现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明道有女朋友吗9.荀子的教育思想(人性论、教育作用论)
A.人性论
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恶的。
B.教育作用论
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10.《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学、问、思、辩、行)、《学记》(教育功能、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A.《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为了实现三纲领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步骤。
B.《中庸》中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
《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C.《学记》中关于教育作用、原则与教学相长的思想
(1)教育作用: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2)教育原则:豫时孙摩……
a.豫: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
取b.预防性措施。
c.时: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
教。
d.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e.摩: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f.长善救失原则: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g.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
h.藏息相辅原则:既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
习,张弛有度。
(3)教学相长
李敏镐车祸
非常完美吴大伟个人资料a.教学相长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fpx是哪个国家的战队b.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
c.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的。
11.汉代的文教政策(“独尊儒术”及其历响)
董仲舒所推行的儒术,有别于先秦儒学(孔孟之道)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的主张,凸显政治功能,即将传统儒学改为治国思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