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相当于什么果位
人类文化的主要中心,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一个心理问题,它包括所有的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唐宋以后,儒释道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教徒讲得很清楚的是心,看到的是自然。儒家称之为养心,道家称之为养心炼性。因此,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所以,看到庙就不要拜,不要烧香。这只是一个宗教仪式。这个东西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学问,都是在追求人性。现在你看到有中国人建造的佛教寺庙。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主张不拜偶像,反对宗教。但是到了中国,他的启蒙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有意思的。
那么,这三种文化的主要中心是什么呢?这就是佛教洞见的目的。佛教徒为什么剃头出家?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追求生活和人性。明心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拥有感觉、情绪和思想的?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生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吗?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和医学上认为感知是大脑问题,但是这个研究方向已经走到尽头了,这个问题很大。以后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恐怕又要回到我们的老路上去,就是佛教徒提出的认识自然,看自然。如何认识生命的本质?这取决于知识,在哲学中。我们知道文化中有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
哲学。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还有一门大学问,中国的佛教叫唯识学。人为什么会有感觉、情绪、思想,它们是怎么来的?人生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吗?
小孽小囍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所以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禅宗讲传承,到了中国初唐,禅宗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住持。当时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上代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后代没有路费回老家了,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家里很穷,只有一个母亲。小糯米图片
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拿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人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的心性修养。他很好奇地问,你读的什么书啊?那
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哦!”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都不认识字,你懂这个意思?”于是,这个人建议他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那么远,我又穷又没有路费,怎么去啊?还有一个母亲在,我也不能离开,还要谋生养母亲。那个人说我给你钱养母亲,给你路费,这个人很了不起,智慧很高,也没有留下名字。
惠能到了黄梅,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 獠”,你凭什么作佛?惠能讲,“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地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都是一样的。五祖于是就让他留下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出家。五祖的教育方法,就让他舂米作苦工,消磨他的业障,磨砺他的习气。过了起码一两年,大家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的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听到。
胡杏儿晒比基尼照 五祖年纪大了,想传宗接代,就叫弟子写一篇关于佛经的报告,类似于中国文化里的诗。诗歌要押韵,要平仄。佛教的雅姿,不押韵,不论高低都是一个味儿。祖武有一个大弟子沈绣,他有很好的知识,实践和功夫,所以他写了一个剧本在回廊的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自己认为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分析起来很多。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一样,灰尘都要擦干净。“勿使惹尘埃”,不可以使情绪、思想、感觉,落到上面,使心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却没有思想或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之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传到劳动舂米的惠能那里,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本来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哪里有尘埃呢!哪里又有承受者呢!
后来慧能被称为禅宗六祖。现在,在广东南华寺,他的遗体依然存在。五祖以后禅宗分南北,北派讲的是循序渐进的修炼,慢慢的做功夫,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悟道见性的目的。南宗是顿悟,心明意清,立于地上成佛。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皆可为圣,众生平等。
说到心性本体,是中国禅文化标榜的。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但现在中国文化只是把它扔掉了。
现在,只有恢复这种文化,中国才能与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它是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最高宗旨之一,是所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核心基础。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好,中国的文化将有希望复兴。
创业致富
修行初步
《大学》在中国文化中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超人,超人就是神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只说如何做一个人。
熊出没最恐怖的一集>高火火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跟他学一点修身养性,就算不能成仙成佛,至少可以祛病延年。不过,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我知道之后,自己反省,是我太马虎了。大家要学(修身养性),就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套是长生不老之学,什么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不要存这个动机。我活到九十岁,一辈子都在,也没有看到过你们想象中的仙佛。现在流行一个名词叫“粉丝”,据说外面有我很多粉丝,其实都是假的,他们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们连我的《论语别裁》都没有看懂,先读懂了《论语别裁》才知道什么叫修行。《论语》真正讲的是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道,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另外一本书是《原本大学微言》,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这本书开宗明义都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