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课时
第1课时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一、导入新课
197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发现J粒子,开辟了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新境界,并因此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用中文在诺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的科学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了解他取得这项伟大成就的经历。
1974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
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J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生自由发言)
预设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肇中发表了一次演讲,分享了他在探索科学真理道路上实践实验精神的经验。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的介绍,让学生探究丁肇中获得成功的原因,从而引出本文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京东 618二、把握内容
学生活动一:猜一猜
设问1: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同学们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
(1)生自由提问,小组收集问题,展示交流。
(2)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预设 ①什么是格物致知?②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③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五个一的内容是什么网络连接不稳定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生自主学习,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②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设问2:读完全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张若昀微博(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惑;教师根据提出的疑惑,有针对性地解答。)
预设 疑惑示例:
(1)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
解惑示例:
(1)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
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是为了探讨自己,而不是寻求新知识。
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就是实验精神,而实验精神就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而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短头发发型
(2)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
………
师小结:作者在演讲时针对中国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中国学生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实验精神.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动手实践,并说明了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强调了其重要性,最后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猜读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这段话缓解了我的抑郁三、理清思路
学生活动二:探一探
1.理清文章思路
师:这篇演讲词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现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论述的内容不仅针对性
强,而且层层推进,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
(生根据提示进行探究,归纳整理后展示交流)
预设 (1)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第2—12段):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13段):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出希望。(得出结论)
师引导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来阐述的。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
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