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之浅析
摘要:《九成宫醴泉铭》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此碑在欧书碑刻中,字体较大,行亦正方。写的既肥厚又挺拔,有晋人的风韵,并开唐人的作风。解体则较为开张,能擒能纵,无施不可。此碑浑厚沉劲,气韵生动,是千余年来楷书中登峰造极之作。
关键词:典雅大方 险劲 浑厚沉劲 气韵生动 登峰造极
引言: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此碑浑厚沉劲,气韵生动,是千余年来楷书中登峰造极之作。张敏健的老婆
一  《九成宫醴泉铭》的简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一)“贞观之治”,《九成宫醴泉铭》应运而生
1.《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
如何安装双硬盘(1) 唐太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出现了“贞观之治”。谏议大夫魏征力劝唐太宗要以隋灭亡为借鉴,建议皇帝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自躬节俭。唐太宗也十分注意倾听魏征的进谏。为了唐太宗的安康,众臣启奏修建一座为皇上疗养的离宫。唐太宗出于爱惜人力、财力,拒绝了众官建议,而是下旨将隋代旧宫仁寿宫重新装修后做避暑之用,并未大兴木土。仁寿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建有九宫,遂改名为九成宫。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宫醴泉铭》碑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大理石,高2.7米,宽 0.93米,厚 0.27米。承以青绿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 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
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2)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为代表的“初唐四家”。把楷书作为艺术原型,经过吸收创作,建立起了“法度森严”的书法风格,欧阳询的楷书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他的楷书被誉为唐人之首,最适合初学者临摹,历代学习书法的人都奉为范本。
2.《九成宫醴泉铭》残迹及保护措施
《九成宫醴泉铭》”,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该碑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原石存于陕西省麟游县,残损严重。其拓本多为重刻本,而珍贵的宋拓本极少。现存的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与藏于日本
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的拓本最为知名。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彩。随着书法艺术教育日益深入普及,喜爱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
(一)笔画匀称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字,横,竖壁画的粗细变化,总的看来比较匀称,互相对比不明显。甚至可以说,通篇的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的书写用笔,在粗细方面都是比较匀称的。
(二)  笔画转折方多圆少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中,比划转折处的特点是“方多圆少,”给人以挺拔秀丽,刚健有力的感觉。
(三)  竖弯钩保持隶书笔意
《九成宫醴泉铭》中字的竖弯钩收笔部分
稍按之后笔毛便往右并逐渐向上提笔收锋,保持了隶书的笔意,这也是欧阳询楷书方面用笔较为特殊的地方。
总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书写用笔,尤其在运笔方面,总的速度较慢。行笔稳健,不突然行笔变细,也不迅速划过。这对于初学者来讲,容易控制便于掌握,这是欧体楷书优于其他诸开书的地方。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二 《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及评论: 
(一)《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1.《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姿势
书写姿势一般分为两种,即坐姿与站姿,坐姿适合于写中、小字,要做到头正,身直,胸舒,臂收,足平,右眼与笔尖约成一线,左手轻按纸左边,以辅助右手书写,右小臂略弯,轻放桌面,似离非离,
右小臂发力带动腕进行书写。站姿用于写大字及榜书,要做到两脚分开站立约与肩同宽,上体稍前倾,收腹,翘臀,大臂自然弯曲,用大臂发力带动小臂、腕进行书写。
1.执笔方法一般为五指执笔法,即大拇指按,食指压,中指钩,无名指顶,小指抵,以五指合力将笔杆握住,做到指实掌虚,腕平笔直,但握笔力量要适中,劲小笔画无力,劲大笔画僵硬。
2  用笔qq密码
书写每个笔画的动作叫用笔,用笔的技法称之为笔法,用笔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要有藏锋与露锋的变化,行笔要有提按顿挫的变化,收笔要有轻重缓急、藏锋露锋的变化。
2.《九成宫醴泉铭》的执笔方法
(1)、藏锋与露锋
藏锋,指笔画起笔或收笔时,将笔锋藏于笔画之内,即常说的起笔“逆锋”,  收笔“回锋”。用藏锋写出的笔画,含蓄厚重,圆润有力,其方法为起笔逆锋,即笔画向右行,笔锋则先向相反左方向逆行再转向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其他笔画照此类推。
露锋,指笔画起笔或收笔时笔锋外露,即起笔顺势入纸,收笔逐渐提起,用露锋书写的笔画动感明显,飘逸流畅,能起到点画呼应、承上启下的效果。
(2)、中锋与侧锋
中锋就是用笔时笔锋在笔画的中心运行,笔尖指向笔画延长的相反方向,即笔锋落纸后,笔毫运行轨迹始终在点画中心线上,墨汁顺笔尖均匀流注而下,使笔画均匀饱满,挺拔有力。
侧锋就是笔锋在笔画的一侧行驶,用
笔锋左侧或右侧着力行走,不在笔画中间,多用于撇、短横和折笔转折之处,侧锋使用不当易出现“锯齿”状。
(3)、提笔、按笔与顿笔
提笔是指行笔中将笔锋向上略微上提,但笔锋不离开纸面,使笔画由粗变细。
托奶李天王
按笔与提笔相反,是将笔毫向下略按使之与纸接触面增大,笔画变粗。按笔不是按在纸上原地不动,而是在运行中渐按,使笔画变换自然。
顿笔用于笔锋行驶的转折起笔或收笔处,往往是在改变笔画的方向时,先提锋再向相反的方向顿笔调整笔锋,顿笔比按笔的力量稍重,在原地完成。
(4)、折锋与转锋
折锋即方转,也称折笔,指笔锋在行进中断然改变方向转向另一方,笔锋的着力点出现变化,折处呈方形,用于横折竖折,棱角分明。
转锋即圆转。它与折笔的共同之处都是改变笔画方向,但行进中笔锋始终保持中锋不变,使笔画转折处呈圆形,婉转灵动,自然和谐。
(5)、轻与重
轻与重是指书写时因用笔力量轻重不同,而出现的笔画粗细变化,按笔力量小为轻,笔画细,按笔力量大为重,笔画粗,有时用于起笔,有时用于行笔和收笔,只要较好地掌握了用笔的轻与重,就能把握笔画的粗细变化,写出或轻灵秀丽,或沉着、厚重的笔画。
2临习要点
(1)在唐代所有的楷书作品中,欧阳询的楷书最为森严,所有笔画均一丝不苟,容不得任何怠慢轻浮,所以,临习欧体楷书须正襟危坐,摒弃杂念,凝神以对,方能进入境界。
(2)法度森严的另一面是程式化倾向较为严重,所以欧体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点画特征比较容易掌握,察其形状,掌握运笔技巧,就可以一通百通,在短时间内掌握欧体的基本特征。
(3)欧体是从北魏楷书延续发展而来,所以侧锋顿挫运用较多,侧锋多用于点画的起笔,下笔顿锋,顺势而下,则收笔须是中锋,转折之处要轻提笔锋,再往下顿笔然后顺笔势而下,节奏感比较明显,但切记行笔过快,奇躁怒张。
(4)《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成宫醴泉铭》,单个字常呈欹侧之势,全篇布局则相互呼应,丝毫不露痕,需长期练习,非短期可就。
(5)欧体楷书结字多狭长,《九成宫醴泉铭》亦不例外,唯与其他诸碑相比,《九成宫醴泉铭》尚多结体寛博之字,不能一味狭长,坠入恶循。
(6)欧体楷书源自北朝,隋代楷书中多见与欧体相同者,特别是《苏孝慈墓志》,在笔法上几乎完全和欧体相同,多参练一些像《苏孝慈墓志》这样的隋代作品,可以不受欧体的拘束,自出新意。
(7)后世之临习欧体者多不善行书,这实际上是因为在临习欧体的同时对其他书法家的气韵风国旗头像设置
格和用笔特点参悟不多,所以在临习欧体的同时更须多研各家,相互取长不短。
(二)众名家评《九成宫醴泉铭》
作为一篇奉皇帝之命撰写、又属铭文体裁的文章,自然是以为唐太宗歌功颂德为主基调的。但是,此
篇铭文与前代的诸如李斯为秦始皇写的登泰山铭、登琅琊台铭等截然不同,不全是赞颂皇帝受命于天、经营天下、文治武功、政通人和的虚词浮藻,而是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插入了心忧天下、居安思危、治不忘乱的观点,既是对皇帝的诤言劝谏,又给后世治国理政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悉心领会这些贯通古今的真知灼见,对于丰富今人的政治智慧大有裨益。
在《九成宫醴泉铭》的结尾,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也就是说,追求奢华虚浮者必然人亡政息,而为民务实、勤俭进取者必然赢得天下;先进力量的代表者,必须不断革除陈规陋习、去掉繁文缛节,追求淳朴真实,按照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越是形势大好越要谦虚谨慎,事业顺利的时候不能忘乎所以、不思忧患;当政者常常记住这些道理,把这些真理当做座右铭,才能社稷稳固、长治久安。这是对本铭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后世最有意义的启迪。
元人虞集题此碑云:“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人王世贞对此碑的评价也极高:“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中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清人对此碑的评价就更高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说:“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
爱疯5s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序百代也。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可不知此义耳。”又:“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柢篆隶,观斯铭者,必知此意然后为得耳。”蒋衡《拙存堂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