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2、八大行星的运动有什么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地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质量、体积等物理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 5、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原因:(1)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和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2)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水结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3)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条件;(4)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
4、地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质量、体积等物理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 5、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原因:(1)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和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2)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水结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3)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条件;(4)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
6、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地理环境改选的动力);(2)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生物生长发育的源泉);(3)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矿物燃料形成的基础);(4)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
7、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 黑子、耀斑增多,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2)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短波通讯中断;(3)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高层大气,与那里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8、李小璐胸围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按自西向东方向运动(北半球(N)逆时针,南半球(S)顺时针);地球自转周期计算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种,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地球自转的速度可用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描述,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全球除南北两极外角速度相等。
9、地球公转周期、速度: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近日点(较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10、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 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0、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 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1、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产生、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2)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四季的形成。
二、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目前对地球的内部研究主要依据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冲击产生的弹性波,其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面叫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莫霍面(17
二、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目前对地球的内部研究主要依据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冲击产生的弹性波,其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面叫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莫霍面(17
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两个不连续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显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减速、S波消失。
3、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层,上地幔的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平均厚度为3400千米,温度高、密度压力大,分内核外核二层。
4、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2) 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3)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
4、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2) 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3)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
张雨绮凸点5、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经河流、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后沉积起来,又经压紧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如果这时候发生地壳隆起、抬升,又会出露地表。但沉积岩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就形成了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6、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成因: 水平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即背斜、向斜。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后来由于外力作用的影响,即背斜顶部物质疏松受侵蚀形成谷地,向斜两翼物质疏松受侵蚀,向斜槽部物质结构紧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成因: 水平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即背斜、向斜。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后来由于外力作用的影响,即背斜顶部物质疏松受侵蚀形成谷地,向斜两翼物质疏松受侵蚀,向斜槽部物质结构紧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区别方法:(1)看岩层(注意是岩石层,而不是地貌形态)剖面图。如果岩层向上弓起的就是背斜,岩层向下凹的就是向斜;(2)看岩石露头的年龄。就是看地面上岩层年龄的排列方式,如果中间岩层年龄老,向两侧越来越新就是背斜,反之是向斜。
7、断层:
定义: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铁观音茶功效
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铁观音茶功效
8、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霍建华林心如恋情曝光地表形态的塑造:(1)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2)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3)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4)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三、大气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1、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3、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地下降,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3、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地下降,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移动范围:5~10个纬度。
④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热带 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四、全球气候
1、 (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移动范围:5~10个纬度。
④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热带 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四、全球气候
1、 (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3)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4)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4)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2、 angelababy整容过吗季风环流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3、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1)冷锋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2)暖锋
过境前
过境后
降水位置
3)气旋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3、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1)冷锋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2)暖锋
过境前
过境后
降水位置
3)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4)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4、 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⑴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⑵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⑷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⑸塑造地表形态。
5、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4)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4、 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⑴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⑵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⑷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⑸塑造地表形态。
5、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1)洋流: 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2)分布规律: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以副热带为中心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6、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意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气候 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2)分布规律: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以副热带为中心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6、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意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气候 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自然地理环境
(1)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组成。
(2)关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
(3)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
(2)关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
(3)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
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4)表现: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6)工湖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形成人泊,导致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地下水增加、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⑵改变下游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
(4)表现: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6)工湖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形成人泊,导致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地下水增加、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⑵改变下游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
8、 地域分异规律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在低纬的热带雨林带、高纬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横穿整个大陆地带,在中纬的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谋区表现较为明显,自然景观呈现出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分异的基础是水热状况。
>球杆品牌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在低纬的热带雨林带、高纬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横穿整个大陆地带,在中纬的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谋区表现较为明显,自然景观呈现出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分异的基础是水热状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