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80年代,港台歌曲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便携录音机的普及化,开始扩大在本地及大陆的传播范围,这一时代也正是港台歌手引进日本歌曲并
进行翻唱的鼎盛时代。究日语歌翻唱在港台红火一时的原因,应从日语语言特点、时代背景、歌曲的商业运作等诸多方面考量,此领域仍无前人的系统完整
文献及研究,但折射诸多交叉学科领域,值得关注。
【关键词】翻唱日语港台语言学地缘
一、南吹东瀛风——港台翻唱风潮及其历史背景概述
翻唱,即“翻译演唱”,指利用外来名族以公开发行的歌曲,填写本文化
语言而重新演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国近现代的“学堂乐歌”实际上就是
较早出现的一种翻唱形式,其中不光是对欧美旋律进行选取,对日语歌曲也有
所借鉴,弘一法师等人旅日归来的留学人员甚至带回简谱供大众识记。沈心工
的《体操——兵操》作为第一首有详细记载的学堂乐歌,就是翻唱自日本军歌《勇敢的水兵》,而此方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1可见,由日语歌和日本文化
影响的中国音乐之路表现出了中日的深刻文化渊源。
而谈到港台流行音乐翻唱潮,则需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段时期港台音乐人对日语歌曲的演绎形式主要限于“照搬”——这时的翻唱没有完全上
升到自己填词的地步,只是原封不动地将日语歌词翻译一遍,而后忠于原作地
演绎。如,刘德华的《北国之春》就是对千昌夫的《北国の春》(北国之春)
的再演绎。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港台音乐人与由于缺乏社会心理内聚力而
中国好声音最好听的歌开始创造多种形态、多种主题的港台歌曲。然而此时港台乐坛亦正面临着原创
音乐的饥荒期,当时粤语音乐创作人才匮乏,许多香港歌手把国外歌手的曲填
上自己的词来演唱,这种“事半功倍”的手法当时甚为流行。那一时期,香港
歌手翻唱歌曲较多的来自于日本流行音乐界。
这些歌曲开始携带强烈的商业属性,进入大陆市场。一时间,之前对普通
抒情歌曲都称之为“靡靡之音”并感到恐惧的大陆市场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外力
冲击。这是改革开放后文艺界一次极其重要的外来风潮。2本次港台冲击裹挟了井川里予视频五十分钟
很大一部分来自日语的翻唱作品——当时在大陆红极一时的谭咏麟、黎明、陈
慧娴、张学友、梅艳芳、张国荣等等港台歌手都有一系列日语歌翻唱曲目,部
分歌手甚至有整张的翻唱专辑。如,这一时期大陆所熟悉的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实际上翻唱自近籐真彦的《夕焼けの歌》(夕阳之歌)。其中,大陆歌可乐鸡翅做法家常做法
手特别青睐的是在日本知名度很高的歌手作品,如男性歌手玉置浩二、恰克与
1成惠玲:《探析日本音乐对学堂乐歌的深刻影响》,载《大众文艺》2008年
第8期,P71-72。
2曾遂今:《港台流行歌曲冲击后的回顾——音乐社会实践思考》,载《中国
音乐学》1988年第2期,P44-52。
飞鸟、小田和正、长渊刚,女性歌手中岛美雪、加藤登纪子、五轮真弓、中山
美穗等人,较著名的翻唱歌曲超过1000首。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港台音乐人创作水平和创作速度的大幅度提升,流行音乐开始呈现量产化的快餐文化态势,翻唱日本歌曲的风潮逐渐平息,再难回
复上个世纪末的景象。然而,世纪末的翻唱风潮却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流行
音乐发展历史。日本歌曲在港台占有一面江山的原因究竟为何?本文将对此进
行探讨。
二、为什么是日本?——翻唱风潮兴起的原因追溯
(一)一衣带水——中日地缘因素
中国与日本仅仅相隔日本海,日本岛与大陆的构造是以断层相连的,从九州长崎到上海在绝对距离上仅不到900公里距离。如此之近的地理距离,必
定会促进两国文化的沟通交流。事实上,由于日本左旋海流的影响,中日的航
路早在秦朝徐福探索日本时期就已经紧紧相连(虽然那时的交流多数都是从中
国出发,有去无回的文化交流),而后在唐朝时期,通过遣唐使制度,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回本国, 促成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医学等领域的并行
描写雪景的成语生长和综合发展, 为音乐艺术的本土化历程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音声长、音声生、学问僧、留学生、民间人士构成了唐代中日音乐交流的重要渠道,这才使得日本本土音乐与中国的雅乐等相互结合,创设出自己的音乐体系。3日本特别擅长的是引进国外音乐,而后将其日本化,最终形成自身的特。4二战后日本的音乐从教育到商业化方式几乎全部引进欧美模式,才使得日本流
行音乐界熠熠生辉,这一时代形成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如邓丽君的御用作曲
家三木刚。他们的作品在便利的地理条件下,于中国落脚也是理所当然的,而
港台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新专辑甚至有与日本同步发售的惯例,同时港台歌
吴建豪安以轩手也会参与Oricon打榜活动。地缘因素使得交通发达、时代条件允许后日本音乐的回传港台变得尤为引人注目。
(二)隔海相望——中日文化心理因素
中国与日本的地缘虽近(港台方面,台湾与冲绳尤甚),但文化心理之间
有一种相互对视、相互倾慕的微妙关系。日本作为一个文化输出国的岛国,对
港台有很强好感,且非常愿意互换文化,以增进自身实力;港台则延续大陆主
体的一贯思想,在日语与中文的微妙差距之间,在日本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和
礼仪文化之中,试图寻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一旦感受到这种差别,
就会十分欣喜地将之运用在自身的音乐创作及翻唱中。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在上世纪末期有很强的市场吸纳力,却面临抒情
歌曲无法满足市场要求的窘境。这时,和中国式情感相近的日本音乐作品引起
了港台音乐界的关注:中国人——甚至整个华人圈——同样喜爱日式的凄美浪漫;而最重要的是,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亚洲听音乐的特殊取向——喜好有传统
鼓乐器和东方民族调律的音乐,且鉴赏时基本只听最高声部。笔者称其为单线
文化。与单线文化相对比,西方的多线文化更适合欣赏交响乐,即同时聆听多
3「日本音楽の歴史」:lumbia.jp/jpn/history.html
4管建华:《中日音乐发展接受西方影响之比较》,载《中国音乐》,1996年
01期,P14。
个声部。音乐文化上的相似性使得港台音乐对日本音乐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很高,这便利了音乐文化的回传,也是许多日本音乐作品所希望达到的与中国听
众的“一期一会”5。
(三)肥水自田——商业因素
公司内部作品交流与日本流行音乐的成熟度较高可称是商业因素上对于港
台翻唱日语歌曲现象的两种解释。
1作品内部交流用
众所周知,许多日本娱乐公司都将阵地扎根于日本本土和港台、新加坡市场,许多跨国娱乐公司还建立了亚洲市场,并同时将中国、日本考虑在市场范
围内。如1988年成立的日本ANEX艾回公司(旗下有王心凌对岛谷瞳的许多著
名翻唱,当然,这是后话)、1978年成立的日本Being公司,1897年成立的EMI百代唱片,1999年被环球唱片公司收购的Polygram宝丽金唱片,这些唱片公司中,公司内翻唱之例数不胜数。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宝丽金旗下的邓丽
君等人对日本同公司(宝丽多)歌曲的自我翻唱,如她的日语版《我只在乎你》,在日本发行时则有「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她的日文名正是红极
日本一时的テレサテン。
不可否认的是,公司之间虽然颇有芥蒂和挖墙脚时时发生,诸如环球和华
纳公司之间的互相翻唱也时有发生。如宝丽金旗下的徐小凤最喜爱翻唱华纳公
司五轮真弓的作品。
2日本流行音乐——成熟的“安全地带”
之所以说日本音乐十分成熟,不仅仅是因为它完整地引进了西方的流行音乐运
作模式,集欧美之大成。在此更应强调的是,日本流行音乐发展出了自身很强
的独特性和辨识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已经形成了:由实力雄厚的音乐
公司选拔艺人,并经由完整的明星储备培养机制音乐,已经开始呈现使用少量
声部和多次和包装策划,加之以音乐本身高质量而立足乐坛的流行音乐发展模式,而流行音乐也形成了用不同变调来表现意象相近(近似于樱花的短暂之美)的音乐表情的创作风格,并且,自身具有创作能力的歌手会较包装功课为重的
歌手,更加受到听众认可。在这样一个讲求实力多于花样的市场,培育出来的
音乐作品必定具有比不同文化机制下的音乐更加保险的市场稳定性。这也是港
台着眼日本音乐的重要原因。
(四)千丝万缕——中文与日文
日语有许多部分是直接从中文“拿来”的。日语的汉字系统十分发达,很
多古词语也直接借鉴中文,如日语中“音乐”(音楽)一词源于中文。然而,
贺卡怎么做日语是一门“万国会”,中文作为其语言基底,而枝干(即片假名表示的外来
语部分)则吸收了荷兰语、法语、英语、葡萄牙语等世界通行主要语种。这构
5即日本文化所讲求的一种高境界,即每一次的相遇都是独一无二的,且相遇
仅此一次,故必须怀抱悲壮之心而珍重。
造了日本独特的文化,使得日语有了后来居上的发展,6并随着其经济发展受到
各国重视。中文受到了日文流行语言回传的广泛影响,例如学校(がっこう)、政府(せいふ)、希望(きぼう)等一系列重要现代词汇均源自日语,由上个
世纪初的留日学生带回国内,从而开始了日语对中文的强大影响。可想而知,
流行音乐中的流行用语,必有很强的日语成分混杂其中。
日语和中文的发音方式均清脆,吐字清晰,节奏相似,但同一发音却可能
是千差万别的含义,这正是翻唱填词中作词者很愿意探讨的话题。如,刘若英
的《后来》的翻唱原曲为KIRORO的「未来へ」,其原曲首句为:「ほら、足を通りみてご覧——」(罗马音:hora,ashiwotoorimitegorann),翻唱版的歌词则填作:“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这之间的发音相似性是不用
质疑的。
三、结语——对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启示
虽然港台对日本歌曲的翻唱已渐渐随着中国音乐市场的饱和而平息,由于
技术引进和人才空缺而造成的成品再创作一去不复返,但曾经有过的这一段翻
唱风潮却提醒了我们,即使是港台音乐市场,和日本流行音乐的创作能力也有
巨大差距。
如今,市场机制亦渐趋成熟开放的我们,缺乏日本式的创作精神和明星培
养机制。无论是流行作品还是经过岁月审视的古典音乐,是否用心创作,是无
需专业知识也能得知的。或许日本的营销经验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
但日本对于创作的准确把握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成功经验,亦是在歌星、制作人、创作者、出版发行方各方均适用的长寿之道。金兆钧有言:对流行音乐创作理论、制作理论乃至传播理论的研究之匮乏,不得不称为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
的一大遗憾。7高质量的作品不能出手,这个市场就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的,这就是我们眼前最现实的道路。
6尚会鹏:《中日文化心理研究的一个视角》,载《世界知识》1998年第3
期,P36。
7金兆钧:《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
世纪末批判》,载《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P2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