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课堂教学实录
汪东城卫生巾广告师:前段时间,有部电视剧——大明风华,相信不少同学有听闻过,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剧情(课件出示)
P 于谦被杀视频
师:(课件出示)
P 我争的是万世之名!
师:几百年后,我们记住了这位爱国诗人!大声告诉老师,他的名字——(于谦)
师: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石灰吟)(P 课件出示课题)(B 板书课题游杭州西湖
师:学习得法,方能事半功倍。我们先来回顾上一节课,老师说过,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 明对象,知背景,明诗意,悟诗情,熟读成诵
师:我们先来,关注下,诗题吧!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P 课件标红:“吟”)什么是吟?(生答,师随评)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
师:再读一读诗题(齐读)学贵有疑!看着这个诗题,读着读着,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生答,师随评)
师: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我想学了这首诗你就知道了。(课件出示)
庞晓戈
P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于谦。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于谦被诬陷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有《于忠肃集》传世,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生:于谦师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
师:明了了诗的对象,也了解了作者,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老师,相信这一遍会读得更棒!(生读)
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注意:边听边关注,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师范读,随机指导易错字、易错音锤”“凿”的书写)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那就放开声音,自由读一读吧!这次,要试着把音读准,把诗读通顺,读得有节奏感!谁来试试?(生读,师指导,齐读)。
师:终于不是在读字了,更像在读诗了!很棒!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课件出示)(可用视频)
P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师:同学们,了解了石灰的制作过程,想必这首诗的意思你也基本上清楚了,借助我们的工具书,先自己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同学再相互说一说(生思考,生练说,师巡视)
师:先来看看前两句(课件出示)
比较仙气冷艳的名字
P《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说说看!(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灰,把烈火焚烧看作很平常的事情。
师:这两句师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生答)(P 课件标红:“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师: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锤指的是“敲打”,击指的 是“撞击”。同学们,你们的手指被扎伤过吗?如果我们的手指被针或者小刀扎伤了,会有什么感觉?(很疼)而石灰石却是被“千锤万击”,它们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生答,师随评)
师:孩子们!石灰出深前前锤炼一次就行吗?(不是)历经了多少次锤炼?(千万次)只有千万次吗?(生答)是的!千万只是虚指!实际上,石灰所历经的磨难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汽车报废标准师:这可不是用小锤锤,锤几下!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师:但这一些都不算什么,开采出来以后,石灰还要经过——(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生答,师随评)
师:换作其它东西,可能连渣渣都不不剩了!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生答)(P 课件标红:“若等闲”
师:这个“若等闲”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哪句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看做平平常的事)
师: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生答,师随评)
师:天空飘过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无论是千锤万凿的试炼,还是烈火焚烧的考验,石灰都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可见,石灰持什么态度?(从容、乐观)(B 板书:从容、乐观
师: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顽强)(B 板书:顽强
师: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生读,语气稍弱)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生读)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让烈火焚烧得更猛烈吧!让铁锤、锥子更有力点!谁再来试试!有气势点!(生读)同学们!就是这种从容乐观的感觉!一读读(齐读)
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生读,师随评)(齐读)
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课件出示)
P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P 课件标红:“粉骨碎身”“浑不怕”)什么是粉骨碎身?(身体粉碎)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 纵然粉骨碎身也全部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师: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两句诗(齐读)
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师范读)你再来试试(生读)
师: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齐读: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之情)
丁美婷
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一试?(生读,师随评)
师: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齐读)
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把清白留在人间(P 课件标红: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谁的情感?(于谦)
师:所以,石灰中透着于谦无限高尚的品质,肉身可腐,精神不灭!所以,这首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那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这里有一份于谦的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出示)
P 于谦是明朝着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十年。在任期间,
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