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犯罪的直接客体
3。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依据是( ).
A.犯罪对象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一般客体  D。犯罪的直接客体
4。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
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  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行为差误
6.甲贩运,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守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7。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盗窃,丙负责接应转运销赃,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
A.简单的共同犯罪  B.复杂的共同犯罪  C.必要的共同犯罪 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8.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叫( )。
A。牵连犯  B.吸收犯  C。想象竞合犯  D。异种数罪
9。避险过当的( )。
A.应当从轻处罚  B.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0。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二年期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 )。
A。没有故意犯罪  B。遵守监规  C.有重大立功表现 D.接受劳动改造
【参考答案解析】
1.D  2.A  3。B  4.D  5.C  6.B  7。B  8。C  9。B  10。C
1.中国公民特别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中国公民与的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的构成( )。
A。背叛国家
陈晓杨蓉B。分裂国家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赏析
C。间谍罪
D.为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2。行为人在组织,领导或者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后又具体实施杀人、、爆炸的犯罪行为的,应当( )。
A.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的犯罪从重处罚
B。择一重罪处断
C。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D。以故意杀人、或爆炸罪从重处罚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成立犯罪,必须是销售金额达到( )。
A。5万元以上  B.10万元以上  C。20万元以上  D.50万元以上
新车上牌流程
4。行为人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款额较大的,构成( )。
A.偷税罪
B.骗取出口退税罪
C.偷税罪和骗取出口退税罪两罪
D.偷税罪和骗取出口退税罪的想象竞合
5.对偷盗婴儿的行为以罪论处的,必须是行为人( ).
A.导致婴儿死亡的    B.出于出卖目的
C。以财物为目的   D.完成了该行为
6.根据刑法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构成( )。
A.罪  B.信用卡罪  C.盗窃罪  D。侵占罪
7。非法组织他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构成( )。
A。非法组织罪        B。故意伤害罪
C.非法组织罪和故意伤害罪  D。医疗事故罪
8.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为( )。
A。一般主体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与人民团体
C.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
D。司法工作人员
9。依照刑法规定,行贿罪的构成在主观方面必须是( ).
A。具有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B。具有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
C。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D。具有谋取利益的目的
10。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构成( ).
A.徇私枉法罪  B。玩忽职守罪  C。枉法裁判罪  D.滥用职权罪
【参考答案解析】
1.A  2.C  3。A  4。B  5.C  6。C  7。B  8.C  9.C  10。C
1.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
A。构成犯罪的行为 B.一切违法行为 C。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 D。触犯了刑律的行为
答案: A
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
A。宪法 B.民法 C.行政法 D。侵权法
答案: A
3。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
A.有期徒刑 B。管制 C。剥夺政治权利 D.拘役
答案: C
4.刑事诉讼法属于(   )。
A。程序法 B.实体法 C。特别法 D.临时法
答案: A
5.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   )承担国家赔偿义务。
A.市公安局 B。区治安联防队 C。区公安分局 D.李某
答案: C
6。甲方主动携带邻居5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两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独自行猎,既不寻孩子,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甲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 B。意外事件 C。过失致人死亡 D.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7.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
A.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B.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C。可以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D。特殊下可以没有限制
答案: C
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答案: A
9.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被弃了杀害行为。甲的行为属于(   )。
A。杀人中止 B。杀人未遂 C.杀人预备 D.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10.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加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十年
答案: C
1.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   )。
A。一般主体 B。国家工作人员 C.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D.国家机关
答案: C
2。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   ).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案: C
3.王某见自己的女友遭两个流氓调戏,前去制止,而反遭流氓攻击、立即进行反击。此时,便衣民警李某赶到,未及表明自己的身份即迅速抓住王某以制止殴斗。王某视李某为流氓团伙,随即拔刀将李某刺成重伤。王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伤害 B。过失伤害 C。正当防卫 D。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答案: D
4.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   )年.
A.五 B。十 C.十五 D。二十
答案: B
5.《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   )。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答案: B
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故意予以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应判处()。
A.徇私舞弊罪 B。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 C。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 D.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答案: C
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反职权行使的程序,从而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应判处:(   ).
A.玩忽职守罪 B。滥用职权罪 C.拘私枉法罪 D.徇私舞弊罪
答案: B
8.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   )。
A。行贿罪 B。向单位行贿罪 C。介绍贿赂罪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B
9.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交国家的罚没财物或者其他国有资产,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判为().
A.贪污罪 B。挪用公款罪 C.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D.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答案: D
10.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答案: B
.管制的期限为(   )。
A。 半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      B。 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C. 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D. 三个月以上,5年以下
答案:B
2。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中止   B。 犯罪预备   C。 犯意表示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B
3。犯罪的中止只能发生在(   )。
A. 预备形态 B。 实行过程中 C. 预备形态和实行过程中 D. 预备形态和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实行过程中
答案:D
4。紧急避险成立的合法性条件之一是(   ).
A. 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害的威胁 B。 危险即将来临 C. 危险行为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而实施 D。 只要能避免危险不惜造成任何危害
答案:A
黄晓明植发了吗5。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这里所说的“必要限度”,错误的说法是()。
A. 必要限度指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比所避免的损害要小
B。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C.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答案:D
6。犯罪的目的和动机是指行为人(   )。
A。 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
B. 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