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第34卷第1期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Feb.,2021
Vol.34 No. 1
建构消解:电影《晚秋》的叙事艺术
唐浩然、黄大军2
(1.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2.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金泰勇执导的文艺片《晚秋》因其较高的艺术成就而斩获多项大奖。创作者凭借一 颗匠心与一双巧手,造就了影片独特的叙事艺术。该片以调的交错建构温情,消解悲剧;以情 节的虚化建构共情,消解评判;以潜藏的隐喻建构波澜,消解平淡;以首尾的勾连建构宿命,消解 偶然;以开放式的结局建构未知,消解范式。《晚秋》内蕴的叙事艺术在提升影片自身张力与感 染力的同时,也为未来文艺片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金泰勇;晚秋;文艺片;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 (2021)01-0049-(W
《晚秋》是由金泰勇执导,汤唯、玄彬主演的电 影。作为一部文艺片,《晚秋》没有商业片的“卖 点”、“爆点”与“热点”,却能够一举斩获“韩国电影 大钟奖”、“釜山影评奖”等多项大奖。《晚秋》的成 功离不开其涵括的人性、爱情、道德、法律等诸多母 题,更离不开影片以建构与消解为标志的独特叙事 艺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维度加以审视,《晚秋》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下文所述的五个方面。
一、调交错:建构温情,
消解悲剧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环境的创设是 影片叙事的必由门径。环境往往在电影叙事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形成气氛、增加意蕴、塑造 人物乃至建构故事”[1]159。《晚秋》的叙事艺术首先 表现为创作者在冷调的基础之上,不失时机地加 人暖,通过调的冷暖交错,在以荒凉、衰败为底 的环境中建构一脉温情,消解隐藏在影片情节中 的种种悲剧元素。
《晚秋》讲述了因“杀夫”而入狱的女主人公安 娜在获准前往西雅图参加母亲葬礼的三天时间里 与亲友及男主人公勋之间的一系列故事。通过对 故事情节的梳理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悲剧元素。以安娜个人命运轨迹为例,影片伊始,安 娜的“惊恐”与其丈夫的“死亡”便映入观众眼帘。七年后,被“
囚禁”的安娜在狱中得知了母亲“去 世”的消息,而当她获准前往西雅图为母亲送行后,先是对阔别已久的城市文明感到“陌生”,而后对亲 人之间的疏离感到“无所适从”与“失望”。尽管最 终获得自由,但于安娜而言,这种“自由”实质上与 “异化”别无二致。由上述梳理可知,影片中,安娜 的人生始终笼罩在悲剧的阴云之下,安娜似乎无时 无刻不被命运之手操控,一步步走向她始料未及而 又无法逃离的悲剧人生。与男主人公勋的相识相 爱似乎是安娜悲剧人生中的一点亮,令人遗憾的 是,这点亮并不足以与片中弥散着的悲剧气息相 抗衡。
然而,创作者在对安娜悲剧人生的艺术化表达 中,却凭借一系列暖调意象的选取与环境的创设 来建构温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影片中的悲 剧元素对主人公命运的束缚以及对观众心灵的冲 击。《晚秋》以灰为基础调,灰为影片营造出 悲凉、萧索的氛围[2]。而创作者却在一派萧瑟与凄 凉中,着意选取了氤氲着暖意的黄、米等颜,
收稿日期:2021-01-22
作者简介:唐浩然(1996-),男,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艺术、影视文化与批评;黄大军(1977-), 男,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美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审美文化、影视文化与批评。
—49 —
唐浩然,黄大军:建构与消解:电影《晚秋》叙事艺术
将它们穿插在以灰等冷为代表的基础环境 调中。无论是主人公的着装、各种自然景物,抑或 是家具与家居用品,都不时地以温暖的面目出现在 镜头之中。除此之外,阳光、灯光等各种温暖光线 的适时出现,也为整部影片增添了许多暖意。电影 中的种种彩并非单纯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人与物 的自然特征,而是发挥着重要的论说作用[3]。正是 由于创作者对冷暖调的交错运用,使得影片不仅 具有基础调所表现出的秋的荒凉与衰败,更具有 秋的明亮与温暖。
二、情节虚化:建构共情,消解评判
所谓“情节”,是指事件的形式或语义系列,是 故事结构的主干,是人物与环境的支撑点[1]119。尽 管《晚秋》是一部以情节推进为主要结构方式的影 片,但在叙事时,创作者却并未将每一个细节都落 到实处、不经选择地加以呈现,而是对某些情节作 了必要的虚化处理。情节的虚化建构了观众与主 人公的共情,消解了观众作为他者对片中人物的道 德评判。此为影片叙事艺术的第二个方面。
影片是以安娜“杀人犯”身份的确立与瓦解为 开始和结束的。片中并没有对安娜“杀人”后调查 取证、司法审判等程序的反映,只是借助安娜服刑 等一系列镜头展现了她的“杀人犯”身份。随着情 节的推进,观众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安娜的丈夫是被她的初恋王晶杀死的,安娜只 是替罪羊,王晶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这一事实隐 含在安娜与勋的荒诞化对话和王晶的台词“那天,我本来想再回
去那里……”之中。诚然,从故事情 节发展的角度来看,真相大白与真凶伏法似乎更符 合大众对正义的理解与期待。但艺术真实毕竟不 能等同于生活真实,它并非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 本[4]。这样的情节走向虽然有着极大的合理性,却 无疑会令影片落人窠白,趋近程式化。不妨设想一 下,如若将影片中被虚化的情节全部作写实处理,那么,影片的感染力与艺术价值是否会大打折扣?
如何共享文件《晚秋》的创作者对安娜服刑前一系列司法程 序和“安娜丈夫之死”真相的虚化处理显然是有意 为之的。在创作者看来,对是非、黑白的二元对立 式的评判并非该片追求的价值范畴。而人情与人 —50 —性的复杂、情爱与法理的鏐轎才是影片意欲向观众 道出的俗世现实。于是,在情节的虚化中,观众放 弃了对所谓真相的执着追寻,转而从安娜与丈夫、安娜与初恋的关系出发,体悟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 对爱情的信仰、坚守与固执。在共情体验中,观众 原有的对是非曲直的价值评判暂时消解,与此同 时,对驳杂世界与复杂人性的思考则更加深人。
三、暗藏隐喻:建构波澜,消解平淡
一般而言,文艺片创作者并不会过多地考虑作 品之外观众的观影体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波动。因此,相较于商业片而言,“晦涩”与“平淡”几乎成 为文艺片实现自身艺术价值过程中难以摘掉的类 型化标签。《晚秋》的文艺片属性本就为它披上了 一层平淡的外衣,而部分情节的虚化处理使得整部 影片节奏缓慢,客观上加重了这种平淡。基于此,《晚秋》的创作者匠心独运,在情节推进与时序推移
中,不着痕迹地加人隐喻元素,于无形中为影片建 构波澜,从而消解了该片骨子里的平淡特质。此为 影片叙事艺术的第三个方面。
在电影作品中,以不断的时间间隔出现的具备 符号意义的标志物,其本身及其所蕴含的规律性,无形中敲击着观众的内心,成为影片节奏的根源之 一[5]。电影《晚秋》中,一系列充满文化隐喻意味的 标志物与情节不时出现,恰切地调节着影片的行进 节奏,同时赋予影片以思想性与深刻性。例如,安 娜从狱中回到位于西雅图的家中后,她在母亲的遗 像前将香炉中倒下的一炷香扶起来并重新插好,这 一情节便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隐喻。首先,孝文 化熏染下的中国人通常对亲人的丧仪十分重视。而在民俗语境中,“香”有着沟通天地鬼神的特殊效 用,因而,灵前进香这一庄严肃穆的祭奠活动也承 载着后代对故去亲人的爱戴与追思。影片中,安娜 母亲遗像前香炉中的香倒下,这一情节巧妙地与 “墓碑错字”情节相呼应,从侧面反映出安娜的家人 对母亲的丧仪并不用心,反而积极筹划早日分割家 产。一炷倒下的香悄无声息地将人性的自私与凉 薄揭露无遗。其次,在特定情境下,“香”昭示着个 体的家族成员身份。安娜因“杀人”而人狱,在她看 来,自己所背负的“罪罚”像一只大手,将她从原有
邓超鹿晗退出跑男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第34卷第1期
的家族谱系中抽离出去。于安娜而言,自己便如同 香炉中倒下的那炷香,香的倒下是对自己家族身份 缺失的隐喻。安娜扶香、插香的行为反映出她内心 对家族认同复归的强烈渴望。
四、首尾勾连:建构宿命,消解偶然
《晚秋》的创作者以时间的顺向推移来串连人 物,铺排情节,在前前后后近十年的故事时间里,对 其中的三天作文本时间上的延伸。创作者所采用 的是一种遵从因果逻辑,遵循单一时间向度的线性 原则,并且为观众所广泛接受的叙事结构——线性 事理结构[6]。然而,倘若对影片的开头与结尾加以 观照便不难发现,在线性叙事背后,实则隐藏着首 尾情节的彼此勾连。这种首尾相互勾连的叙事方 式,消解了安娜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偶然,将她置于 宿命的魔咒中。此为影片叙事艺术的第四个方面。
安娜与勋的情感纠葛是全片的核心线索。在 安娜前往西雅图为母亲送行的三天时间里,她与勋 经历了初识、熟识、试探、相知、深爱的情感升温过 程。然而当他们的爱情趋近稳定时,勋的消失再次 给原本就伤痕累累的安娜以沉重的一击。纵观全 片,安娜与勋命运轨迹的交织近乎始于一种偶然,二人偶然间相遇,偶然间结识,偶然间相爱,偶然间 分离。然而,若将影片首尾对置齐观,这种偶然便 难以成立了。片中,安娜命运的一次重要转折是以 丈夫之死与案发现场外警笛的鸣响为开端的,正是 从彼时起,她原本便一波三折的人生遽然坠人谷底。安娜与勋经过短暂的相处,确立了恋爱关系,这原本是安娜的人生由低谷进人另一次高潮的重 要转折点,然而勋的突然消失、不远处停靠着的警 车与隐隐传来的警员间的传呼声却再一次将安娜 推进了绝望的深渊。
“警笛”、“警车”、“警员”等要素在片首第一次 出现时,便见证了安娜为保护所爱之人、为坚守爱 的信
仰而失去人身自由。当上述要素在影片接近 尾声时再次出现,则又见证着安娜在即将获得人身 自由之际丢失所爱。创作者以影片首尾两处并不 起眼的情节勾连来消解安娜命运悲剧的偶然性,将 安娜的种种遭遇同宿命建构起不容忽视的联系。这种由首尾勾连所建构起来的宿命感,赋予影片以传统线性叙事所不具备的神秘而又凄然的艺术感 染力。
五、结局开放:建构未知,消解范式
总体说来,在电影结局的设定上,创作者通常 有两种选择。一是设定“闭合式结局—
—故事提出 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的所有情感都得到 了满足”[7]。这种结局设定方式是以影片自身为落 脚点而形成的。创作者为了使影片富于完整性,在 一元化的结局设定中对人物命运与情节走向的终 点加以规范。此类影片通常遵循某种较为成熟的 范式,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创作者设定的结局,无 法参与到结局的个性化多元生成活动中。二是设 定开放式结局,顾名思义,创作者并不拘泥于影片 自身的完整性,而是赋予结局以多元解读的可能性,邀请观众参与到结局的生成中。这种结局设定 方式是以观众为落脚点而形成的。《晚秋》的创作 者选择了以第二种方式来设定影片的结局,在开放 式结局中建构未知与可能,从而消解悲喜范式对观 众个性化观影体验的禁锢。此为影片叙事艺术的 第五个方面。
影片末尾,勋不知所终,安娜独自回到狱中。两年后,安娜出狱,孤身一人坐在一杯咖啡和一份 甜品
前面,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您好,好久不见 ……”这是片中的最后一句台词,安娜话音一落,音 乐随之响起,影片宣告结束。在这样的结局设定中,存在着太多未知的因素,也隐含着许多悬而未 决的问题。勋究竟是死是活,他是否会回来?安娜 在等待的人是谁?安娜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对谁说 的,是恋人勋,还是重获新生的自己?
很明显,影片创作者只负责制造悬念、提出问 题,而并未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于是,解决问题 的主动权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观众手中。未知滋生 想象,想象激发创造,此时,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 而成为结局的缔造者。于是,《晚秋》便在无数种可 能中,走向了另一种形式的完满。影片叙事策略之 高妙,也在看似轻描淡写的结局设定中再次得到印 证。
陈坤儿子的妈妈是谁六、 结语
以建构与消解为标志的独特叙事艺术,是电影
—51
什么牌子的唇膏好用唐浩然,黄大军:建构与消解:电影《晚秋》叙事艺术
手动挡改自动挡《晚秋》艺术生命的重要构成要素。创作者依据自 身对艺术与生活的独到见解,在综合运用各种叙事 策略的基础上,为观众带来了视听享受、精神洗礼 与思想启迪。此外,本文所论及的《晚秋》的叙事
艺 术客观上为该片突破文艺片局限,在去标签化的过 程中成就其自身贡献了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该片 的多重叙事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文艺片的 创作提供了叙事层面的借鉴。
钢铁厂实习报告[参考文献][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冯婧晗,陈曦.浅析电影《晚秋》中的彩运用[J].电影 文学,2013(06) : 153-154.
[3]闫春奇.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继承与突破[D].青岛:青岛大学,2011:14.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5:170.
[5]赵世佳,刘学政.论电影叙事节奏的来源及关系[J].电影文学,2020(18) :20-26.
[6]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2) :75-81.
[7]〔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56.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An Exploration of Narrative Art in L a te A u tu m n
TANG Hao-ran1, HUANG Da-jun2
(1. School of Liberal Art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2. School of Liberal Arts,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 bstract:The film Late A u tu m n directed by Kim Taeyong has won many awards for its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Its unique narra­tive art is crafty and skillful. The film constructs warmth and dispels tragedy with interlacing colors;constructs empathy and dispels the judgment with the fuzzification of the plot ;constructs waves and dispels insipidity with the metaphorization ;constructs fatalism and dispels contingency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ing;constructs the unknown and dispels paradigm with an open ending. In a word, the narrative art in Late A u tu m n not only enhances the tension and appeal of itself, but also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on of literary films in the future.
Key w ords:Kim Tae Yong;Late A u tu m n;literary films;narrative art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