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设计
gui hua yu she ji
49
梦境是部有声片
◎何艺
摘要:2015年一部《路边野餐》让新生导演毕赣横空出世,其电影风格极具个人特,除诗意的意象和标志性长镜头外,声音设计也有独特的风格体现。第一部长片《路边野餐》结合家乡凯里的少数民族特,对电影音乐进行本土化的融合,细腻而精准地把握住了电影的主旨;第二部《地球最后的夜晚》更提升了工业技术,采用全景声制作,注重空间感的塑造。此外两部作品对白均使用凯里方言,不断增强地区特及空间场景的真实感。极具时代感的老歌也成为毕赣作品声音设计的一大特点,契合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及叙事对象,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与梦”,为影片的整体氛围营造增不少。关键词:毕赣;电影声音设计;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
一、全景声制作以享感官体验肯波琳
从《路边野餐》的小成本投入,到《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下简称《地球》)高达7000万的制片水准,毕赣的电影作品在工业技术上的进步是必然的。在《地球》的声音设计上,主创们首先确定使用全景声,既能够使影片声音呈现出动态效果,又更真实地营造空间感展现更多细节,提升观众体验也能拓宽电影这个平面空间在听觉上的立体效果。
冰箱除臭剂《地球》的声音设计追求的是契合电影文本情绪的强代入感和营造空间的真实感:例如罗纮武探监邰肇玫时,两人隔着探监室的玻璃窗对话。当摄像机位于罗纮武这方,观众的视角看到玻璃窗里的邰肇玫,她讲话时就有明显被隔离的密闭感,加上电流导致的声音畸变以及隐约传来的监狱外环境音。而位于邰肇玫那方,环境所带的噪音就几乎听不见,这是由于被羁押人员的探视房间是封闭的,有一定的声音隔绝性。由此整个探监室的空间就通过声音被勾勒出来。全景声的制作为了突出真实感,同期声的收录也非常重要。例如左宏元在废工厂唱歌,在该场景不同位置布了十多支话筒,声音收录的远近距离有所区别,因此音调、音量甚至于音都会有细微的差异。这样的设置能使后期混音阶段有条件去做不一样的空间处理,给了整体声音设计足够的创作空间。
毕赣惯用的长镜头在声音设计上也有亮点。在《地球》长镜头中,主创人员反复琢磨如何通过声音的设计将真实空间的地理形态完整展示出来。各个声音元素虽然微小,却是全景声得以制作出来的零件,除了配合画面的真实感,让观众能够代入合理情绪之外,声音的出格设计也是为了诠释主题并升华情节:罗纮武带着万绮雯起飞时不是飞行的声音,而是坠落深海的沉闷的声音。我们可以理解主创
的意图——在带有神秘感的飞行中,常规的风声恰好会破坏特意营造的非现实感。当画面和声音分别按照各自的规律去描述主题时,强调的是二者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等对列效果,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不具备的新寓意,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毕赣电影的整体风格就是对梦境和时间的重塑,是一种带着诗意和神秘彩的虚幻主义,因此在声音设计上,复杂多变、层次感强的元素才能彰显这种风格的独特。
COS假发二、方言对白下的地域特文化
巴黎圣母院大火原因两部电影都用毕赣家乡凯里当地的方言作旁白及对白。方言区别于普通话主要在于它的局限性,其使用范围仅在特定地区,因此会让习惯普通话的观众耳目一新,增加电影的新奇感,听来十分亲切,地道的语言也会使角定位更加鲜明突出。
凯里方言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虽然其传情表意效果会因文化差异而打些折扣,但更优越的地方在于“一知半解”的隐约感能给电影蒙上了一层神秘彩。这与导演创作意图以及电影风格直接相关,毕赣聪明地利用方言的疏离感虚构了一个以凯里为蓝本的新地域“荡麦”,带着朦胧的神秘气息,像塔可夫斯基《潜行者》里的废墟。这也是他家乡情结的一个表达出口,电影被指定存在于那个空间中,而空间中的人物交流既要有符合故事情节的真实感,又要脱离现实的清醒而表达梦境中的情绪,导演的取舍便是用方言的朴实带动主演的情感。例如《路边野餐》中陈永手册核销
忠即兴为洗头妹唱了一首歌,咬字不清还带口音却实实在在打动了观众。质朴的语言对白在情感的烘托下显现出了一种高级感,这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难以企及的声音设计效果。但方言的应用过于泛滥刻意,效果会适得其反。非本土的演员要说出地道方言基本是不可能的,《地球》中黄觉的模仿水平还算较高,代入感较强,但汤唯的凯里话发音语调都不到位,这不仅影响声音设计的整体性,更易使观众出戏直接影响观感。
方言旁白的使用也是毕赣声音设计的特点。两部长片都有旁白念词:《路边野餐》是用地道的方言念毕赣的诗,塑造了诗意的声音空间,同时也增添了电影内容的琐碎性,让叙事再次被旁白打断,重新构筑起新的叙事结构。而《地球》的旁白则由男主角对情节进行叙述,这个设计实际是在为电影叙事做减法,通过旁白将一些隐藏的情节告知观众,只能说是完成了声音设计的功能性任务,但从叙事美学上来说对整体氛围有一定的破坏性。
三、经典老歌中的怀旧文化
电影音乐是声音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首音乐的创作和选择都直接表达主旨,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文本内涵也是侧面体现影片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电影的叙事艺术来看,音乐的使用频率和节奏等起到影响观众情绪和辅助情节发展等作用。
毕赣电影中的音乐多是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老歌:
第一类是以包美圣《小茉莉》为代表的台湾民谣。民谣是寄托乡愁的叙事性文本,彰显一种强烈地域性文化的美学特点,常以一些意象化、怀旧化以及地方化的歌词内容和旋律形成叙事线,放之电影中更是将“观众”与“听众”的接受界限模糊。区别当代流行音乐类别,民谣的怀旧感是直接来自于旋律及歌词本身的。歌曲在片中第一次出现:陈升坐在乐队的车上,画面随着车的行进让观众浏览到村镇的街景,歌声渐入成为整部电影节奏最明朗轻快的部分。民谣像是一首诗,而毕赣的电影就是一首诗,向观众叙述着其中的隐喻:主人公陈升一直在梦境中寻,寻失去的爱人和侄子,就像海边寻贝壳的小茉莉,虚幻而缥缈。因此在音乐第二次出现时,由陈升唱念出来就引起了叙事的高潮,让观众在那一刻视听感官合二为一达到共情,同理心被诗意歌词和纯朴唱调的对比激发出来,引起对陈旧岁月的感怀之情。
第二类是以伍佰《突然的自我》为代表的摇滚乐。这类音乐的选择非常符合生活在电影空间中的人物体——来自边远城镇的中青年,受教育程度有限,接受文化也单一,大多没有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容易被歌手演唱情绪所感染,偏爱直抒胸臆的硬核摇滚。20世纪末,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相悖的是文化发展的缓慢,使得一批青年人在盲目的经济追求中丧失自我价值的判断力,从而与精英文化产生断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和作品版权肆意发售,简单而粗暴的文化输入成了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追溯到我国草根阶层的形成和草根文化的发展,这类体分布在我国的贫困偏远地区,通常占用较少的传播渠道,没有太多的发声源,多数属于信息传播的
接收方。而毕赣的电影人物形象就来自这个体,他们身处小城镇,在紧凑的空间中发展人际关系,表达的是朴实、“接地气”的情感。他们擅于用最简单的方式生活,往往
爱玛 沃森规划与设计
gui hua yu she ji
50
没有诗意生活的条件。而伍佰的摇滚乐,以其自由而洒脱的特点填补了这个体自我意识的空虚感,又以一种直接的灌输方式成为体情感的宣泄口,因而受到大肆追捧。毕赣曾说:“伍佰的歌很像‘音乐的废墟’,跟我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很吻合。”例如《地球》中左宏元唱《坚强的理由》的场景,摇滚音乐在其中营造的危险氛围就与人物的颓废感相呼应,产生奇妙的反应,使碎片化的线索清晰起来。这种通俗的音乐也直接展示出人物性格的平民化和真实感。
怀旧情结是毕赣电影音乐的选择最大特点,用音乐来营造的情绪,从心理学角度往往是触发内心机制的一种情绪,与人类的情感和记忆相关。这种通过寻过去记忆中的微妙情感来弥补精神的空虚,重获精神寄托的方式常常能成功地捕获大众的心理。电影的创作中利用怀旧情结一方面是笼络观众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导演及主创们怀旧情绪的抒发,尤其是毕赣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地域作品,其电影中的音乐带着怀旧的彩为叙事作了助力,并且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性和标志性。
四、环境音的层次化采编
音响效果一般指除音乐和语言之外,剧情中所包含的现实生活、演员动作等声音,以及特殊效果声等。毕赣的作品在音响的设计上主要还是契合“梦境”“记忆”和“时间”的主题,风格上神秘感十足且层次丰富、类型多样。他常用广播和电视机发出的音效,《路边野餐》中陈升从监狱出来,车载广播里传来新闻播报的声音:
“上月发生了一起离奇的交通事故,肇事司机开一辆白皮卡车,将前方自行车撞翻,死者为青年男性,手里拿着一张苗族蜡染。”
《地球》中白猫吃苹果镜头后段,画外音传来电视中的气象播报:“凯里市气象台今天傍晚6点14分,发布暴雨红预警...”两处声音都是在同一画面后段加入,前者属于功能性声效,当画面固定不变时,通过这段广播来完成影像外的叙事内容,讲述了一起和主线相关的故事,观众通过听觉来完成信息接收。后者的气象播报似乎没有实质性内容,但通过对凯里气象信息的描述,从侧面营造空间环境整体潮湿的氛围,巧妙解释其他音效的存在,如雨滴声和泥泞中的脚步声等。同时这
段播报也是设置的转场,衔接两个时空的镜头,毕赣用声音替代画面来完成叙事转场,手法也是比较高明的。
除了明显加入的音响元素,一些细微的环境音也是精巧设计的。《路边野餐》中陈升寻吹芦笙的苗人,虽然影片中从未出现过苗人和芦笙的画面,但环境音中都有微弱的芦笙声伴随;花和尚来接卫卫转场到陈升的梦境之中,通过床上的火车的声音引入一段苗族芦笙的音效预示着进入和母亲相关的梦境。这些超现实的声音设计在编辑前首要考虑的还是对叙事线索的规划,在不同的叙事段落要突出不同元素的声音,这其中的承接过渡也需要多个音效来完成。音效的编制可以用电影的剪辑手法来解释,是有层次且需要观察素材比例和混音的美学原则。
五、结语
毕赣的电影有着诗意的表达,对“时空”有不可思议的诠释,无论是全景声的沉浸感使得电影声效格外出彩,还是方言对白的独特性向观众展现了最真实的地域幻象,亦或是怀旧情绪下经典老歌的全新演绎,甚至是精准而细微的音效打磨,都是毕赣作品风格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集体构成了“诗”和“长镜头”标签下的毕赣,构成了《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毕赣说:“电影不是用来看懂,是用来体验的。”声音设计的完整性就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电影、完善感官体验。电影声音的精巧设计也包含着演员对人物真实细节的演绎,拟音师、录音师等工作人员思考与创造的发挥,声音在电影创作中的地位也应该受到更多关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何艺(1996-),女,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影学。
参考文献
[1]甘凌.对于电影声音分析方法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3(04):173-176.[2]杨婷,张义瑶.电影中的配乐设计研究[J].电影文学,2011(24):132-133.[3]张晋辉.电影声音理论的现代呈现及真实性研究[J].当代电影,2017(06):39-4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