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度不适应社会需要
☆(2017年湖南长沙)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历程
■隋朝创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
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唐朝完善
☆(2019全国名校)唐初,中央的“馆学生徒”考试入仕比一般士人要直接。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规定庶人子弟中有文词史学者“听入(国子监)四门学充俊士”。唐玄宗此举
A.旨在提升中央官员的素质B.开辟了考试选官的新途径
C.符合当时选官制发展要求D.实现了各阶层的自由流动
■宋朝发展
☆(2017年河北石家庄)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 时间 | 赴试人数 | 分配名额 | 录取比例 |
平江府(苏州) | 庆历中 | 200 | 4 | 50:1药品品牌 |
绍兴二十六年 | 2000 | 13 | 演讲技巧153:1 | |
福州 | 绍兴二十六年 | 端午节好句好段摘抄大全3400 | 62 | 56:1 |
淳熙十年 | 15000 | 62 | 242:1 | |
开禧间 | 18000 | 54 | 333:1 | |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元朝
(2012年云南红河洲)《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
■明朝
☆(2013年湖北武汉)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
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唯一内容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
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
■清朝
(2016年全国名校)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均可进京应试。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一等20人,二等32人,命纂修《明史》。康熙此举( )
A.意在改革和完善科举制 B.笼络了更多的知识分子
何炅的父亲死了没C.奠定了满清统治的基础 D.压缩了科举录取的比例
■综合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科举制度的内容
■程序
☆(2019年江苏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标准
(2014年海南卷T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
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内容
三本院校排名2013☆(2016年山东师大)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科举另一种类型考生)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美化自己以求晋升),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求贤若渴)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解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世袭和垄断,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但是任何制度都是辩证的,有进步,也有不足。杨绾的奏折就指出了进士、明经和自
举三种考试制度的各自缺点,也言之有理。其中就科举制度,他认为缺点是只考文学才能,而不考历史知识,应该扩大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所以只有A符合杨绾的观点。
(2010年全国Ⅱ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科目
(2016年四川成都)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才的官场陋习依旧
C.士子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被察举的士子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故着官服。唐朝实行科举制,士子应试,必须及第才有做官的资格,故着白衣。
■主持部门
※(2017年辽宁大连)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吏部职能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特点
■皇权凌驾于科举制度之上
☆(2017年湖北襄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
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选拔程序渐趋公正
※(2016年江苏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为那些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那些有才但却出身低微,无法与当朝名士结交并让他们认识自己才华的人来说,公荐制也是不公平
的,有鉴于此,北宋科举废除了公荐制。
北宋科举制,从今日之“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如糊名制,如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试题标准化改革等。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录取人数逐渐增加
☆(2019年海南T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选拔对象逐渐扩大
☆(2017年河南安阳)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
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解析:本题考察科举制度的对象。通过材料,我们发现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比现在入党还难啊,不是所有人都有考试资格。在考前要审查祖籍、父母、亲戚关系,还要看有没有犯罪前科,是不是商人,这都不能参加考试。另外身份上还要是自由人。科举制度总体上对门阀不利,因为更多的人有参与政权机会,打破了门阀垄断;这不一定提高官吏素质,因为孔子都有教无类,一个人爸爸是罪犯,儿子不一定是坏人。科举制度较之九品制,社会基础扩大,但这个题目意味缩小了选才范围。
(2016年湖南郴州)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实行 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 D.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故A项正确;宋元依然有宰相,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与“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无关,故C项错误;“宋元明以来”,抑商政策从未松动,只是商人的弟子有机会出人头地,但这还是抑商的后果,故D项错误。
■官僚主体由贵族逐渐转向平民知识分子
草量级是什么级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