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缉毒风云2观后感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复杂,寥寥数语就可以概括清楚。重点是在电影本身,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对每段情节节奏的掌握,都值得人们去细细推敲。
电影的段落分明,是少见的分章节形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插叙,倒叙的镜头,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风格特异的动作大片《杀死比尔》。然而,《杀死比尔》中快节奏的动作场面在《边境风云》中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长镜头,以及场景、人物细节的特写。
四个火字读什么大量长镜头的运用难免会使人产生压抑,紧张的情绪,这在章节一《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杨坤由于买卖,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活,家门口的破旧灯罩里是他装的隐蔽摄像头,低调着装的杨坤在影片中从头至尾都没有露出过一个哪怕是伪装的微笑。导演成功营造出了他这类人的生活氛围,低调、压抑、神经敏感,在刀口上过活的日子。中秋唯美短句
片中另一大亮点,是大量的细节捕捉,往往每一个镜头都有它独到的含义:破碎的灯泡、上面满是尘土的开关、习惯脱掉鞋子走路的兄妹、看似不合时宜的一句台词。我们作为观察者,却无时无刻都在消耗着自己的脑细胞,想要推敲出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画面究竟是导演想向我们表达些什么。
拉萨大昭寺
影片中没有给出角的具体名字,连对于他们背景的介绍也寥寥无几,只能从故事里为数不多的人物对白中推理出一个大致的方向。例如缉毒警察张默,应该是父母双亡,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因为在他的妹妹因为打架被拘留,张默把她领出来后,在张默的车上,张默对于妹妹的指责大声斥骂她,“我不管你谁管你?”又例如孙红雷,不明原因地认了一个缅甸黑道大哥为干爹,通过影片所表现的细节,可以推测他必定有一个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惨痛的童年。王珞丹与父亲的那层隔阂显然是整个故事中最纠结,也最让观者难以理解的部分了。王珞丹小时候被出境,长大后当他有机会回到父亲身边时,她竟然选择了不去对生活做任何改变,而她的回答仅仅是“习惯了。”由于这里很难让人去理解她的内心情感变化,就更加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其中的缘由:是因为爱情放弃了亲情?亦或是她本就对于父亲怀恨在心?而想要有一个答案,又不得不去关注导演给你安排的一个又一个细节,这就构成了片子对我们吸引力的一个架构,不管它展现给你看的是什么,都要你自己去用脑袋想。
在我看来,对于王珞丹内心情感变化的路线有三个大点可抓:
一是王珞丹测孕后知道自己怀上了孩子;
中元节前后几天可以烧纸二是第二章《往事》中倪大红在工作时对着门外焦急等待的小女儿王珞丹发出一声不像是为人父的大喝“马上就好!”;
三是重逢后的王珞丹对父亲说,“现在的母亲也是他(孙红雷)在照顾。”由此可见,王珞丹对于自己的孙红雷的爱,必然是原因之一,但说她怀孕的镜头只此一个,所以应当不是主要原因。通过她与父亲的言谈,不难推测王珞丹的父母早在十年前就离婚了,而王珞丹跟着父亲住,或许是父亲对于小时候的她并不是那么关爱。因为当时在玻璃门外看着父亲工作的王珞丹一言不发,完全没有那个年龄的小女孩儿应有的活泼。所以王珞丹难免对自己的父亲有抵触的情绪。这当然都是我结合故事本身的一些推测,说不得就一定是对的。
立意上,我倾向于这是一部关于抉择与人性的电影。故事由于叙事手法的关系,给观者的惊喜不断。冗长低沉的钢琴伴奏时不时就跳出来随风飞舞一段,但这风究竟把剧中人的人性吹向了哪一边,却又很难一个一个抽丝剥茧的分析。
其中前后反差最大的莫过于孙红雷了,他完全是一个正邪位置的对调。几乎是从他出现开始,就不停在自己人性的边境来回抉择。从最开始王珞丹,他的内心就在挣扎,杀,
还是不杀?在自己搭建的教学楼因工头偷工减料而倒塌,造成八个学生丧生后,他在思考,继续,还是金盆洗手?在他联系了杨坤决定进行最后一次交易,洗手不干时,面对王珞丹劝阻,他又何尝没有纠结,去,还是不去?在最后,孙红雷被警察击毙在机场,临死前,他偷偷地把藏着现金地方的钥匙,偷偷交给了王珞丹的父亲倪大红,他又何尝不知道,他的这个下场,是倪大红和警方联手的结果,但最后,他放下了芥蒂,放下了仇恨,只为完成一次蜕变。为了王珞丹,也为了他自己。
爱国的名言警句缉毒警察张默,无疑为故事的结尾更添悲剧彩。他之前来到倪大红的家中告诉他,当年他孤身前往缅甸营救女儿时,鞋上窃听器的接听员听出了那是放鞋的声音,推测出他并没有被孙红雷杀掉。后来那个接听员也很后悔当时把这件事告诉警察,致使倪大红运毒被抓,没能救出自己的女儿。张默随杨坤来到交易现场,孙红雷一眼便看穿了他的身份,他古井无波地说了这样一番话,“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后就洗手不干了,放条生路,行么?”我当时几乎就听到了来自于张默内心深处的强烈挣扎。但是作为警察,张默无奈之下拔相向,就如同《无间道》中梁朝伟在天台用指着刘德华的脑袋,无奈吐出了一句,“我是个警察。”不同的是,张默一句话都没说,但他内心的强烈波动都被观者看在眼里。
宫筱轩老公杨坤是个杀手,心思缜密,冷血无情。最后他拿出孙红雷藏在箱子里的手,一击倒了张默,转而把口指向了孙红雷,“你可以走,钱留下。”孙红雷给了他机会,就像他给了张默机会一样,可悲剧终究是发生了。在道义与贪婪间的抉择,杨坤心中的天平,还是偏向了后者。杨坤,扣动了扳机,却惊讶地发现里已经没了子弹,唯一的一颗子弹,他用来击倒了张默。一切,都在孙红雷的掌控之中。
有一种幸运叫做命运使然,有一种不幸叫做最后一次。这三个人,终究没有逃出悲惨的命运,孙红雷的这最后一次,也因为死亡而画上了句点,他被警察击毙于机场大厅。
抛开这三个主要人物。故事中有太多的场景都值得观者去深入思索:当张默的妹妹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与合唱团的另一个人扭打在一起,合唱团的其他人竟然依旧低头唱歌,甚至没有抬头看她们一眼,视两人如空气一般。这镜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发人深省。还有在孙红雷决定洗手不干,派手下去杨坤进行最后一次交易的时候,手下告诉杨坤下个月不用来了。正是杨坤最后那一句“为什么?”成了孙红雷的手下决定干掉孙红雷,自立门户的。
故事发生在中缅边境,其实也发生在每个人人性抉择的边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自
身安全、仇恨,甚至是金钱面前,有些东西似乎竟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但面对命运,千万不要放弃挣扎,纵使面对不幸,也要挣扎着活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