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2021年第6期备课网页
名著阅读生活化带来的阅读情境的转化*姓名笔画测试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生态语文教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FHB180601—总课题组〔2021〕第025号)研究成果。
□于笑妍
摘要:随着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的日渐提升,名著阅读的过程也开始由课堂逐渐走进生活,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的提升体现在名著阅读的生活化、常态化的落实,这是阅读名著的必然趋势。阅读应该以过程为导向,而不能以阅读结果作为目标,因此,名著阅读的改革,必然会带来相关阅读情景的转化。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情境;阅读教学新课改以来,随着名著阅读重要性的日渐提升,阅读名著的过程逐渐由课堂走进生活。让孩子爱上阅读,持续保持阅读的温度,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并提升到日常中的重要课题。阅读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核心,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的获得都需要阅读来实现。因此,名著阅读的生活化、常态化的实施,是必然趋势,会带来相关阅读情景的转化。一、从阅读硬件到阅读软件的转化目前,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从学校图书馆采购统一配置学生用书到学生人手一本,从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到每天的日常教学活动的阅读安排,为学生提供各种阅读的平
台;然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应该做相应软件条件的调整与转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就应该是教室里最会阅读、最热爱阅读、最憧憬阅读的那个人,只有这样,当我们自己每天怀着对阅读的激情与感动站在学生们的面前,我才可以用饱满的阅读热情激励、感染和引导学生像我一样深切地热爱阅读。“阅读既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情感的旅程,身为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踏上阅读之旅,教学生看懂阅读的地图,在他们迷路时告诉他们怎么做,但这个旅程终归是他们的,要由他们自己去完成”。这样一来,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化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打造成这个环节当中最重要的软件条
寺庙
件,促进孩子的阅读。哪怕是走进教室的一瞬间,手里拿着一本喜欢读或正在读的一本书,和同学们去分享,言传身教,传递读书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这是最好的教育情景。我记得多年前我自己在读李薇漪的《重返狼》的时候,我真的是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但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地要求同学们集体阅读这本书,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上也缺乏方法性和系统性;然而,奇迹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发生。没过几天,我就发现同学们的桌子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重返狼》这本书,刚开始他们羞于拿出自己的书来读,也羞于表达,但时间长了,就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围着我试着跟我交流书中的内容。我想,这就是阅读带给他们的自信。后来,还有同学给我推荐《重返狼
2》,师生共读一本书的场景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搭建起来的。后来我又推荐同学们看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等;再后来,对于狼性、狼文化,同学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
有的同学阅读了一系列和狼有关的书籍,甚至有的同学还饶有兴趣地从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深入了解狼的属性特征。从这一个小的经验中我更加意识到:作为引领阅读最核心的软件条件,教师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角内涵。二、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的转化名著阅读改革伊始,我们还是用考试的方式裹挟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阅读,但是这样的方式毕竟走不远,也攀不高,其实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用刻意强调太多阅读的重要性。今年又是一届新初一,积累了几年的阅读经验,我开始采取更多干预措施引领孩子们阅读,比如,对于不读书的学生,我让他们每天给我录制一段
读书的语音。这个对他们来说很容易做到,孩子也乐于表现。阅读初期,我只让他们读三分钟,后来孩子们主动给自己加时间。最初我让他们选《朝花夕拾》中的精彩段落读,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能坚持读完整篇。坚持一段时间,很快一本书学生就读完了。读完以后,有的同学主动自觉开始读下一本全班共读的书,也有的同学自己选书读,我也会诚恳地告诉他们,有些书我并
51
喜庆的对联备课网页翁美玲身高
没有读过,通过听他们读,也促进了我的阅读,学生为此也感到很自豪。目前给我打卡的同学甚至还有读《镜花缘》这样半文言的内容。并且每次都要坚持读完《镜花缘》一整章。回头反观,最开始是我给孩子留的一项特殊任务,但是到后来,孩子自己沉浸在阅读中难以自拔,他们开始真正享受读的
过程,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他们现在不是为了读给我,而是在读给他们自己听,是真正用“心”在阅读。现在,在局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我把这种方法拓展到全班,成立阅读小组,每班选七名组长,假期的时候,每天里读书,组长再和我成立一个小组,也要给我打卡汇报读书内容。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很热爱阅读,同学们都有很高的阅读积极性。很多同学一到下课就围着我跟我讨论书中的内容,表达他们的看法。还有一些同学开始强烈推荐给我他们曾经读过的或者喜欢的书,甚至有的同学直接把他们推荐的书摆到我面前,“要求”我去读,这让我感觉很幸福。临近放假,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管家给全班同学写推介书目,并阐述推介理由,便于学期结束后去引导大家选书阅读。实际上,交流的过程孩子们给了我很多启示。我进一步了解了他们阅读喜好,也了解自己的阅读盲区,更能促进选好书推进孩子们的主动阅读。
三、从平面阅读到立体阅读的转化
霍布鲁克·杰克森提出:“任何时间都可以是阅读时间:不需要设备,不需要特定时间和地点。阅读是唯一一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艺术。”因为我们进行名著阅读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做题得来的。做题所获得的不外乎是一些做题的技巧。阅读能力必须从踏踏实实的独立的阅读中获得。这就需要让学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独立阅读的时间。其实这并不难,比如说在早读的时候,交完作业,学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沉浸在阅读当中。一本书,只有读的时间越多,才越想花更多的时间去读。这些在学校就能够挤出时间阅读的孩子回到家里继续阅读的可能
性就会越大。读得多,想读的会更多。美国教育改革家赫拉·斯曼认为:“每天努力挤出一点时间阅读,哪怕只看一句也好。如果你每天挤出15分钟阅读,一年下来也会是不下的收获。”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就是需要具备挤时间读书的精神,很多孩子把手机用在看手机,或者无谓的消耗时间上,如果真的挤出十五分钟时间,别说是放学后,就算在学校里这个时间也总是有的。问题是孩子能够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能够把读书当成一件事儿来做,时间并不是大问题。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所带来的额外的收获效果可能甚至大于一节课的收获。因为这十五分钟是学生切实的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实践性的训练过程。
当然,我们除了抓住零散时间的阅读之外,还可以利用有声阅读,现在有声阅读的渠道非常广泛,也非常便捷,可以说用基本上利用路上坐车的时间就能完成阅读这件事。就算只听十五分钟,这样,叠加起来看,一天半个小时的阅读保障就不成问题了。这还没有算上我们正经的拿出书安安静静地专注享受读书的时间呢。所以说阅读是随时随地可以用读或者听的方式来完成,立体阅读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时间和渠道的保障。
雪莉是谁
四、从粗放阅读到细节品读的转化
刚开学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读过《西游记》吗?学生们的表现堪称精彩,有的嘴角微微扬起,似笑非笑,有的直抒胸臆:老师,幼儿园差不多我就读过。总之,学生们用丰富的神情和七嘴八舌的话语
告诉我:这个问题我问的太多此一举了。然后我又问,看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学生有些不解。有的说,都看了好几遍。您想要看到什么程度?我说那既然如此,给我说一段。同学们纷纷举手,还有的光举手不行,要大声喊着老师,让我注意到她,然后我叫起了几个手举的最高的,让他们给我说说自己最熟悉的情节,学生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然后我说,我不是想听这些,给我说说细节。学生又疑惑,刚才说的都是细节啊,我说:不够细。那还要怎么细?比如孙悟空学艺。这是前几章的内容,一般读书都是前面读的更认真,应该印象也更深刻。我说谁来给我说说跟谁学艺?菩提祖师呗,学生们大多知道。具体情境能给我说说吗?这下,举起的手的就陆陆续续又都放下了,我只好点名,但是站起来,也是断断续续,三言两语没下文了。学生大体能记住孙悟空的师傅是菩提祖师,也能准确回忆起孙悟空学到的两个绝招: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再就是往后的内容,金箍棒是定海神针之类的。这中间就没什么了。我就再追问:这本书当中有没有你特别熟悉的细节,什么叫读熟呀?你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我不是要框架,框架谁都知道。这下子同学迷惑了,原来读书还要读得这样细,我说,不需要都这么细,但起码你得有细读的地方,也就是精读。后来我带着学生一起去回顾书中的第二回中的几个相关情节,一是拜师之后“次日,
52
学语文2021年第6期
备课网页
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二是悟空在听祖师登坛讲道之时:“孙悟空在旁听闻,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三是悟空在深夜得到祖师传长生不老之道后:“单间东方天微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地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这三段文字每每读来,对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实在是大爱,试想,作为一个老师,对这样勤劳聪敏的弟子怎么能不想多传授一些知识给他呢?简简单单的三小段文字把悟空的聪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细节处见人品,细节处品趣味。所以,我们的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乐趣。而阅读经典就是从这只言片语、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无穷魅力。
五、从阅读文本到认知经验的转化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提升素养,提高认知水平,能够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从阅读文本到认知经验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有潜伏期的,可长可短。初一我们刚刚读完《朝花夕拾》,元旦的时候,我收到一名同学的祝福:老师,恭喜恭喜!我刚要问:恭喜我什么?转念一想,他是在模仿阿长。我赶紧说,你等着,开学我就给你带一个福橘。学生很开心,我也很高兴。这是文学语言带给我们对特别含义的理解和超越年龄界限的话语共鸣。另外,读书也并不是让自己迷失在书中,而是从书中能够遇见更加精彩的自己。“我们阅读,借此来探索世界的模样,体验不同的生活。如果我们的生
活如同一团乱麻,而我们想要将它理清,那么书中所写会给我们指明一个方向,因为它包含了全世界的智慧,我们甚至可以从中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智慧。”具备了阅读经验的同学在认知上乃至于从阅读到写作都会有大的提升。就拿我上一个问题当中提到的孙悟空的那段细节的描写,我们再去完成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涉及到人物形象相关的题型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关注点就不单单是在某人身上所发生的的大事。何况,从一本书的架构来看,何为大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一举一动中传递出的人物性格。再进一步讲,学生的关于细节描写的写作训练也从中受到启示。所谓细节就是悟空听讲时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悟空学艺归来后的“轻轻地推,故意的摇”,是因缺少睡眠时的“暗暗维持,自己调息”。这就是从阅读文本到认知经验的转化,由认知经验到写作探索的提升。阅读能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六、从阅读考试到阅读兴趣的转化
单纯应付考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阅读的要求,要从考试的模式化中开辟出一条能够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新途径,这是保持持久阅读的基本保障。阅读应该以过程为导向,而不能以阅读结果作为目标,更不能只以考试为唯一考核标准,这样就会使学生的阅读失去源动力,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一件事是阅读本身就是在学习,通过学习而习得。因此,只有感兴趣,才能够持久、自主地完成阅读和学习活动。这个活动过程不能一直由教师扶着走,更不由考试逼着走,而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品读文化、价值信仰和生活方式来完成自我的升华。这是单凭考试所没法实现的预期效果,是需要通过
阅读来实现的一种集体人格的共建。另外,针对学生的不同喜好,我给学生们推荐不同的书目,并进一步跟学生之间进行阅读追踪、交流和探讨。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读东野圭吾的作品,有的喜欢凡尔纳三部曲;有的喜欢读军事,有的喜欢品历史。这就要求老师博览书,能够对学生指导一二。这样,在全班共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还能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既能完成相应阅读任务,又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有,为了能够以身示范,学生推荐给我的书,我一般都会认真去读,再和学生作简单交流。比如我原来读过《摆渡人1》,我推荐给学生,学生读完以后反过来又把《摆渡人2》和《摆渡人3》推荐给我去阅读,也正是在这件事上我发现,读系列书籍就是趁热打铁,能够无形推进孩子的阅读深度。
当然,还有更多可见可闻的转化,比如从阅读书名到阅读版本的转化,从阅读教材到阅读学术成果的转化,从单一阅读到多类型阅读的转化,从阶段性阅读到无界限阅读的转化,从当下阅读到终身阅读的转化,从无意阅读到有意阅读的转化,从读文本到读批语的转化,从读一本书到读相关主题内容的转化,从阅读输入到文字输出的转化等等,都可以展开探讨。
(作者:于笑妍,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教师)
[责编尹达]
53大连中考题
学语文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