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雪堂记》“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雪堂记
[宋]苏轼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於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隐几购物比较②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赵晗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而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
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子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而言有谓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然未尽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而领之曰:“有若人哉。”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本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隐几:靠着几案;③系马:不能自由奔跑的马;④泐:石依其纹理而裂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筑而                                 垣:筑墙围绕
B.苏子心若而口未尝言             省:明白
C.将以子之心也                       佚:遗弃,散失
普兰店市教育局网D.客而颔之曰                           顾:回头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组是(    )
A.筑而垣之,作堂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B.子遇我,幸矣                           简能而任((《谏太宗十思疏》)
C.心雪而警                                 吾郡之发愤一击(《五人墓碑记》)
D.客忻然                                 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散人之道”和“落外之游”的主客问难,深入辩论了彼此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苏轼从“失意”到“适意”的生存智慧。
B.在“客人”看来,苏轼在雪堂四周绘以雪景,希望达到怡心适意的效果,是用其智巧的表现,“心散而形拘”,本质上仍然是个“拘人”。
C.苏轼追求的是远离机巧变诈的纷争之地,不再计较世俗所追逐的虚名微利,构筑适于自己意趣的天地,而不是超然尘世之外的“散人之道”。
D.语言上叙事简练,描写生动,说理透辟严谨,具有鲜明的思辨彩;结构上蓄势充分,层层深入;情感倾向上追求朴实闲淡的“适意”人生。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而言有谓,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1.C
2.C
3.B
4.所以藩予者 / 特智也尔 / 智存诸内 / 发而为言 / 则言有谓也 / 形而为行 / 则行有谓也
5.①还未睡醒,被外物触动而醒来,那(梦中的)惬意还没有满足,感觉就像丢了什么似的。②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将以佚子之心也”意思是“用来使你的内心安适吗”,“佚”,使……安逸。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前一个“焉”,兼词,于此;后一个“焉”,怎么,为什么。
B项,前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代词,他们。
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故选C。
东方神起事件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心散而形拘”不正确,由文中“今似系马而止也”“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可知,应该是“形散而心拘”。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者……也”表判断,“尔”用在句末,与“也”同做句末语气词,故“者”“尔”后皆应断开。“则言有谓也”“则行有谓也”句式相同,皆应单独断开。“发而为言”“行而为行”结构相同,应单独断开。再结合上下文可推知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所谓屏障,不过是智慧罢了。智慧存在心里,发出来的声音,说话就有意义;具体到行动上,行动就有意义。据此可正确断句。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觉”,睡醒;“为”,被;“而”,连词,表承接;“寤”,醒来;“适”,惬意;“厌”,通“餍”,满足;“若”,像;“为物触而寤”(被动句)。(2)“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其”,代词,指这件事;“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点睛】
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杨钰莹被多少人睡
参考译文:
我在东坡的半腰处得到一座废园,筑起矮墙把它围起来,在那里建起草堂,把它的正堂命名为“雪堂”。草堂在大雪中建成,于是在四周的墙上画满雪景,不留下一丝空隙。起居俯仰,环顾睥视,所见的都是雪景。我靠着几案在白天睡觉,欣然自得,仿佛有一种舒适畅快的感觉在心中产生。还未睡醒,被外物触动而醒来,那梦中的惬意还没有满足,感觉就像丢了什么似的。用手揉揉眼睛,给脚穿上鞋子,拖着鞋子走到堂下。有客人到来,问我说:“你是世上闲散自由的人,还是为世事所拘束的人呢?闲散自由的人天赋的灵性少,为世事所拘束的人欲望多。如今你像被拴住的马一样停止不动,你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呢?”苏子心里好像明白但是嘴上没有说,一边慢慢地想该如何应答,一边拱手行礼把客人请到堂上。客人说:“唉,是的,你是想做闲散自由的人而不得的人。我现在告诉你做闲散自由的人的方法。大禹治水,庖丁解牛,是避开重重阻碍并且去除(自作聪明的)智慧。因此至柔的东西可驾驭至刚的东西,石头到时候会依纹理而裂开;至刚的东西遇到至柔的东西,眼中不曾看到完整的牛。我能使内心自由,外物本来不能束缚我;我不能使内心自由,外物本来就不能释怀。名声对于人来说,就像风与影子一样,只有你还不忍舍弃,所以愚笨的人看到你就会感到吃惊,聪明的人看到你就会处处排挤你。你遇到了我,太幸运了!我现在邀请你出世隐居,可以吗?
秦牛正威家庭背景
苏子说:“我在这里,自认为在藩篱之外很久了,你又将到哪里去呢?”客人说:“你真是太难以让你明白了!势利不足以作为屏障,名誉不足以作为屏障,天地不足以作为屏障,为人之道也不足以作为屏障,所谓屏障,不过是智慧罢了。智慧存在心里,发出来的声音,说话就有意义;具体到行动上,行动就有意义。人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身体,身体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思想。在这个园圃上建造雪堂,用来使你的身体安逸吗?在雪堂墙壁上绘画的雪景,用来使你的内心安适吗?身体依赖雪堂而得到安逸,本来不就能忘掉自己的形骸,心因为雪而感到清冷警醒,精神本来就不能专注。”
苏子说:“你所说的是对的,但还有没说尽的地方。我这个雪堂,追求的是使远的景物变得近,把近的景物纳入雪堂,追求在极小的空间里,能得到八方极远之处的意趣。我不是取雪的姿态,而是取雪的意趣;我不是逃避世俗的事务,而是逃避世俗、官场的机诈。我不知道可以观赏雪景,我不知道可以依顺世俗。本性的安逸,内心的满足,不在于别的,在于处于休息的事物开始活动,太阳已经升起,我正辗转反侧,初次看到拂晓时空际中的飞尘。你不抛弃我,我就和你一同归去。”
客人欣然而笑,答应着往外走,苏子跟着他。客人转过头,点着头说:“还有你这样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