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问题导入:看到跳水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跳水)
预设:我想到了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从高台上往下跳的画面。
点拨: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它是从高处用各种姿势跃入水中或是从跳水器械上起跳,在空中完成一定动作姿势,并以特定动作入水的运动。但是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跳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让我们走进小小说《跳水》。之所以称它为小小说,是因为它篇幅短小,情节生动。(板书:列夫·托尔斯泰)
2.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吧!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①文学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②主要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③他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文识字
放肆(sì) 桅(wéi)杆 用爪子撕(sī) 吓唬(hu)
龇(zī)牙咧(liě)嘴 瞄(miáo)准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凯特-摩丝肆(sì) 桅(wéi) 撕(sī) 唬(hǔ) 龇(zī) 咧(liě) 瞄(miáo)
点拨:
“肆”的部首是“聿”,“肆”是毫无顾忌、任意妄为的意思。
通过看图,我知道船上挂帆的杆子就是桅杆。
“唬”单字读第三声,在“吓唬”一词中读轻声。
⑤“瞄”的偏旁是“目”,其动作与眼睛有关。
4.认读词语
航行 风平浪静 取乐 放肆 桅杆 哭笑不得
眼巴巴 吓唬 船舱 海鸥 瞄准 心惊胆战
5.整体感知
(1)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模仿所给的例子,提炼课文内容要点。
出示例句:水手拿猴子取乐。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
(2)引导:请你依据内容要点,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预设:课文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是起因,第2—4自然段是经过,在小说中,又分为发展和高潮,第5、6自然段是结果。(板书:起因 水手 取乐 猴子;经过 发展 猴子 逗弄 孩子 追赶 高潮 孩子走上横木,陷入险境 结果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小结:概括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出示含有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巩固生字识记。集中识字,师生交流识字方法,特别是易错字的书写,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整体感知,故事涉及的人物众多,通过说清楚人物之间发生的事,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花儿乐队为什么解散聚焦描写孩子心情的语句,说说孩子心情变化的过程,探寻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
2.探究过程
(1)自主研读:批注阅读课文,画出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用合适的词概括他当时的
心情,并结合关键词句,分析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阅读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3)派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3.探究活动
(1)自主研读课文,小组交流,形成小组结论。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①引导:原文哪些词句可以直接体现孩子的心情变化?
✧他也笑得很开心。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孩子气极了。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预设: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发起抖来,这些词句可以直接体现孩子的心情变化。
点拨:有些词语不能体现孩子的具体心理,这时候就要结合语言环境恰当选用自己积累的词语。
②引导:请你分析孩子心情产生变化的原因,结合孩子的具体表现,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孩子的心情。
✧一只猴子在人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预设:孩子看到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和猴子放肆的搞笑举动,因而“笑得很开心”。孩子此时的心情是快乐的、愉悦的、开心的。(板书:心情变化 开心)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预设:猴子抢走了帽子,水手们又在大笑,所以孩子哭笑不得。面对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嘲笑,孩子此时的心情是生气、无奈、难为情、尴尬、窘迫……(板书:尴尬)
✧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预设:水手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孩子此时的心情是生气、恼怒、愤怒……
点拨:此时孩子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我太没有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抢回帽子。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预设:猴子继续逗孩子生气,孩子气极了,不顾一切走向最高的横木。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恼怒、愤怒、暴怒……
点拨:让学生比较“生气、恼怒、愤怒、暴怒”等词在语义轻重方面的区别,并知道“暴怒”还有突然之间发作的意思,这两处分别选用“恼怒”和“愤怒”较为恰当。(板书:恼怒 愤怒)姚贝娜八卦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预设:“只要……就……”“即使……也……”这两组关联词,说明此时孩子已经走上了绝路。这时候水手们都吓呆了,有的人还大叫起来,惊醒了孩子,孩子这才发现自己的处境是多么可怕。孩子此时的心情是害怕、恐惧、惊恐……(板书:惊恐)
点拨:让学生比较“害怕、恐惧、惊恐”等词在语义方面的区别,知道用“惊恐”较为恰当。
(3)引导思考,感受情节安排的巧妙。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语句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预设:水手的行为表现在推动事情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播放《跳水》情境课文(跟读版),请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感受故事情节安排的巧妙。
设计意图:通过出孩子的表现体会孩子的心情,并联系上下文领悟到猴子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而水手的笑让猴子更放肆,更让孩子不管不顾走到了危险境地。因此,水手的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怎么书写怎么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艘 航 肆 帽 桅 撕 逗 唬 钩 扭 咧 舱 鸥 瞄
点拨:
(1)“艘、航、肆、帽、桅、撕、唬、钩、扭、咧、舱、鸥、瞄”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艘”右边是“叟”,注意右上部分的笔顺,撇、竖、横、横折、横、横、竖。
“撕”是左右结构,中间的“其”横画间距均匀,“斤”的竖为悬针竖。
“钩”注意右半部分是“勾”,不要错写成“勺”。
“舱”右半部分是“仓”,注意不要写成“仑”。什么情况下罚角球
(2)“逗”是半包围结构,内外两部分要写得紧凑。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采用批注的方式,梳理孩子心情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了解孩子遇险的经过,体会到了作者情节设置的巧妙。那么文中的关键人物船长为什么会想到跳水这个方法的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究吧!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航行 风平浪静 取乐 放肆 桅杆 哭笑不得
眼巴巴 吓唬 船舱 海鸥 瞄准 心惊胆战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跳水》。
【板书设计】
赤西仁老婆起因:水手 猴子
发展:猴子 孩子(心情变化:开心→尴尬→恼怒→愤怒→惊恐)
跳水 经过
高潮:孩子走上横木,陷入绝境。
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