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理论
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281
1.具有良好的一般道德的教养;除了有比较成熟的道德认知发展,也已养成了道德实践的习惯。
2.对于教育领域曾经涉及的伦理议题有相当的认识;一位教师至少要知道教育费用等问题为什么会引起伦理争议,而不同看法的理由究竟何在。
3.对于教育领域较常涉及的一般伦理原则有相当的认识;教育着重的是学生权利、正义与公平等原则。
4.在教育专业方面具有相关的知识,足以认清事实,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
5.能够将一般伦理原则应用到教育领域涉及的伦理议题上,或有助于阐明问题或有助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当落实到教师伦理自主性的提高,而不是道德规则的灌输。伦理自主性是个体基于道德责任
感,依据内心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自主做出道德判断,自主
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5]
传统的道德只关注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个体需要,这其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人道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爱学生,也要关爱自己。教育是造就人的活动,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一切的教育活动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才能产生最大的、最好的效果。教师专业伦理的自主性是在解决具体的伦理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产生自有其社会、经济和历史根源,而实质上却是责任和义务的冲突性或对抗性。教育是教师生命存在以及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教师生命的意义也不应该只是“单向”的付出,而应该是一个“双向”的发展过程,它不仅
表现在“教书育人”上,还表现在“达己”上。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和践履,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伦理困境的解决既要有赖于法律程序和组织制
度建设的完善,更有赖于教师个体的基于伦理自主性基础上的负责任的行为。教师运用伦理自主性进行独立的道德判断,独
立自主地办事,最终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
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3]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4]徐廷福.教师的专业服务精神及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6(3):72-74.[5]季旭峰.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伦理[J].丽水学院学报.2007(6).作者简介:
耿淑(1971-),女,汉、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史上第一部恐怖电影《恶魔城》就以其阴森恐怖的人物设计、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阴森压抑的场景设置不断刺激着观众的感官,开创了恐怖片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先河。也就是说,恐怖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非凡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观众,其表现手法怪诞,故事情节惊悚,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这也是恐怖电影能够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并逐渐在世界电影界拥有难以撼动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讲,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它有力地挑战了观众的心理极限,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观众前所未有的心理刺激感,东西方国家的恐怖电影配上推理、悬疑、破案、武打等表现手法,都能增加影片的神秘性和艺术性,大大增加票房收入[1]。当然,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恐怖电影在创作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为了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西方恐怖电影的本质内涵,下面着重阐述恐怖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 差异。
一、恐怖片存在的意义所谓“恐怖片”,主要指气氛阴森、题材可怕,即常常以暴力型事件出现而使观
众毛骨悚然的影片。比如:有的恐怖片塑造的是畸形的、邪恶的性格,有的是描写可怕的妖魔鬼怪的故事,甚至是利用环境制造悬念气氛的惊险故事。那么,恐怖片如此地吓人,为何还有这么多观众喜欢它呢?关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自然想知道恐怖片存在的意义,但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恐怖片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据调查了解,人类恐惧的因素首先是死亡,其次是黑暗,然后是孤独无助等以此类推,
就业推荐表自我评价而这些也恰恰是恐怖电影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元素。在恐怖片的象征性处理下,人们意识中的恐怖因素将被压抑的恐怖揭示出来,整个过程可以看做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梦的运作,观众对内心欲望的压力和矛盾的无意识表达与释放,同时恐怖片也允许观众将有意识地表达的感觉呈现为官能的快感,这种情绪可以使人们对影片中人类的渺小或失去生命的悲痛产生共鸣,同时释放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紧张与焦虑感,最终获得生命中所需要的刺激,确保人们安全地体验恐惧,这也许就是恐怖片存在的真正意义——人类的内心总是渴望刺激。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高速运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每时每刻都需要一些有效的方式来宣泄自身内心深处的压抑感和焦灼感,正如人们总喜欢玩“过山车”、“蹦极”等活动一样,以此挑战自身极限。大体上讲,恐怖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现代人的恐惧与焦虑心理,反映了人们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孤独地位、对社会道德、对科学技术等的焦虑和恐惧,甚至对恐惧的恐惧,以及对焦虑的焦虑[2-4]。
二、恐怖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历史背景的差异
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它主要以“大陆型文化”为主,以“土地、家庭、自然、伦理道德”为核心;英语国家的文化属于西方文化,它主要以“海洋型文化”为主,以“开拓、探险、贸易规则、法律规则”为核心,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具体地讲,中国人都崇尚陆土,甚至以陆地为自己的精神领域,即这种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中国人非常热爱大自然,热
浅析恐怖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张欣宇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14级6班 辽宁 沈阳 110167)
【摘要】作为世界电影界的一种新事物,恐怖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观念的审美需求,尤其是满足了绝大多数人们挑战自我、磨炼胆识的心理,其紧张的气氛倍受观众青睐,同时又因其带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而富有特殊性。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恐怖电影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特殊的符号语言所传达出的特定内容一直是恐怖片爱好者的热点话题,逐渐成了当今电影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但是深受东西方文化的严重影响,恐怖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十分突出,本文首先介绍恐怖片存在的意义,然后阐述恐怖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后分析恐怖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关键词】恐怖电影 题材 心理刺激 中西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81-03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综合理论
课程教育研究
282 学法教法研究
爱自己的故土,同时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恩之情,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心理和细腻心理。西方人因其具有海上文明的特点,一般都具有勇猛的进取精神和蛮牛般的闯劲,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出符合西方人生活习性的海洋文化,比如:在表达个人情感时,西方人毫无避讳,总会在对方面前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直接展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不难发现,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差异,即中国人注重感悟,西方人注重逻辑;中国文化倾向于感性,西
方文化倾向于理性[5]
。由于西方缺乏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英国、美国等少数国家的电影起步较早,其他西方国家的起步相对较晚,即短暂的历史、发达的科技、人们的豪放个性等共同注定了西方恐怖电影的独特风格,一方面是人物对话的直白性,另一方面是电影场景的恐怖性与血腥性,再加上高科技的巧妙运用,
给观众留下了一目了然的深刻印象,比如:经典影片《人皮客栈》、《电锯惊魂》系列等,就向观众展示了极其暴力血腥的场面,无不令人毛骨悚然,震撼人心。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其历史十分悠久,文化细腻,其恐怖电影片往往以“内敛、含蓄”的特性呈现在观众眼前,比如:《碟仙诡谭》、《京城81号》系列等都常常以“虚幻的鬼怪”为恐怖片的主角,无限地放大了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从某种程度上讲,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主要以谦和、儒雅著称,而中国恐怖电影片也正是拥有了如此的东方魅力特而席卷全球[6]。
2.拍摄题材上的差异(1)西方恐怖电影题材
关于西方恐怖电影的拍摄题材,主要包括吸血鬼类、怪物猛兽类、丧尸类、变态杀手类等内容,这一切都与西方文化有着紧密联系。首先,关于吸血鬼类,即该恐怖片始终采用西方早期的吸血鬼传说题材,它可以说是西方恐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淋淋尽致地体现了哥特式恐怖。比如:第一个具体化的吸血鬼形象出现在《德古拉》中,从此西方恐怖电影的荧幕就接连不断地出现了德古拉伯爵。作为吸血鬼,德古拉非常害怕“光”,又极其喜欢“黑夜”,主要靠“吸食人血”为生,其邪恶的一面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他咬过的每一个人类都会变成“吸血鬼”,“人血”成了他们生存的唯一“食粮”,最终衍生出了以《吸血惊情四百年》、《吸血鬼女王》为代表的、庞大的吸血鬼军团。其次,关于怪物猛兽类,即该题材的恐怖片常常描绘的是一种陌生的生物,这类生物因为地盘被人类侵占,或者自身受到人类的威胁而报复人类,从而与人类之间展开种种。当然,面对怪物猛兽的袭击,人类必须想方设
法抵抗异己力量的攻击,尤其是要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怪物进行搏斗,方可取得胜利[7-9]。比如:《极度深寒》、《大白鲨》、《哥斯拉》等就描述了一陌生怪物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三,关于丧尸类,该恐怖电影片结合了吸血鬼与怪兽类影片的特,刻画了人类为了私利而不顾世界安危,竟然挺而走险,义无反顾地研究生化武器,但是因操作不当而泄露病毒,由此祸及人类,使人类受到感染而成为丧尸。这些丧尸可以行走,可以跑步,喜欢吃人肉,只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如同吸血鬼,只要咬伤人类,人类也会因病毒感染而成为丧尸,所以它们进一步扩大了丧尸的规模。毫无疑问,人类要在无法预知的未来环境中与丧尸进行激烈搏斗,实际上也展现了人类对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所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比如:活死人之夜》、《丧尸出笼》、
《尸玩过界》等就形象地描写了这样的思想主题。第四,关于变态杀手类,即该恐怖片题材的主角不再是怪兽类,而是“人”,这些主角就像人类的邻居,就连生活背景也与人类相似,但是他们却对自己的同类做出了折磨、杀戮、肢解等惨无人道的不正常行为,比如:《电锯惊魂》、《孤儿怨》、《九人密室》等。对于观众而言,他们直视这些恐怖电影时,总会与受害者产生共鸣,甚至在感受惊吓、恐惧的同时,也会自觉地告诉自己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而面对同类所带来的恐 惧感。
(2)中国恐怖电影题材
由于历史发展背景的不同,东西方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人死了以后,中国人认为人化成了“鬼”,即肉体死亡,而灵魂
还存在于宇宙之中,若是再遇到横死,灵魂就含有“怨气”化
作厉鬼进行复仇[10]。对于中国恐怖电影而言,其发展历史较短,科技力量也不能与西方国家的发达程度相比,再加上中国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切就注定了其恐怖题材单一,主要表现为“鬼魂索命”等灵异事件,比如:《夜半凶铃》、《蔷花,红莲》、《笔仙》等。在中国人的眼里,人与鬼魂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活人可以与鬼魂进行平等对话,而冤死鬼必须向世人诉说自己的身世,并得到世人的理解和帮助才可以沉冤昭雪,从而能够安心轮回。在中国的恐怖电影题材中,不但有力地展现了东方特有的“鬼文化”,而且充分体现了“教化作用”。正因为如此,“鬼片”已经成了中国恐怖电影片的最主要类型。
3.宗教理念的差异
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这些国家的人们都有自身的宗教信仰,即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宗教观,所以最早的西方恐怖电影片原型都建立在“吸血鬼”身上,由于它代表了西方的宗教。不仅如此,西方人的宗教观还始终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然后派人来管理世界,人们征服自然的过程显得着人类力量的高深莫测[11]。在这种宗教理念下,西方文化往往倾向于“人类中心主义”,其发展主
要沿着“人是主体性存在的,自然是人类的客观现象”的路径。比如:《活死人黎明》、《生化危机》等影片的结局都表现为“人类战胜了邪恶而获得胜利”,这一切也表明了西方国家把“人”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对于东方国家而言,大多都信奉佛教[12-13],而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生死轮回”等宗教理念,不但彰显了东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告诫人们“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道理,有力地宣扬了东方文化的基本理念,像恐怖电影《女生宿舍》、《诡替身》等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就算是影片主角,只要该人不做好事情,残害人命、害人害己,结局都不会有好下场。可以说,中国恐怖电影中深刻地体现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善恶观。
三、恐怖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文化方面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他们拥有的是海洋文明,其人们性格极其奔放,内心充满强烈的挑战精神,尤其是热爱挑战自然,同时他们的文化不但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一切都说明了西方电影天生就注重感官刺激和视觉的冲击力。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文化主要倾向于含蓄内敛、注重集体利益、尊崇忠孝仁爱与家庭观念等内容,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文化包含着人们对鬼神天生就具有的一种敬畏之情。比如:《倩女幽魂》、《秋灯夜雨》等中国恐怖片更多地表现了传统文化,很少表现人们对视觉冲击的追求[14]。
2.电影理论方面
西方电影的历史悠久,最初形成的是哥特电影,它以怪物、吸血鬼、杀人狂魔等为主要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并由此得以固定和沿袭。后来,伴随着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哥特电影的特点一直得以承袭,并得以发扬光大,这些理论也足以证明了西方恐怖电影的基本特征。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其电影起步较晚,恐怖电影落后于西方国家数十年,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备的电影理论和流派,电影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模仿神话故事传统小说的情节,或者对其进行扩展,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特的恐怖电影”。不难看出,中西恐怖电影有共性,也各有侧重点,独具风格,而这实质上则体现了东西方的内在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及各自电影理论的差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在恐怖类电影方面的巨大差距[1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恐怖电影无论是历史背景的差异、拍摄题材上的差异,还是宗教理念的差异,都是因为受到文化方面和电影理论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中西方恐怖电影所折射的文化内涵也存在较大区别。毫无疑问,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恐怖片,只要能够感染观众,都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其吸引受众的一面也是其魅力所在。尽管中国和西方恐怖电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双方恐怖电影也在不断融合,且这种融合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我们相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时诗
综合理论
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283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把师生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关系的亲情关系论、师友关系论、师道尊严论、礼义关系论、师生交相成论。
那么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又该创建怎样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呢?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绝不可简单地等同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更不可等同于号令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当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中承担着主要管理者的工作,同时,他也是组织者、引导者。
想起《淮南子·说林训》中曾云:“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所谓的“削足适履”,往往用来比喻不恰当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客观实际情况,勉强凑合。以此来反观我们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否也可以用“足”与“履”的关系来加以审视与深思呢?
如果说学生是“足”,那么教师是否就是套在这“足”上的“履”呢? 大了,不可,不便于前行;小了,也不行,会伤到“足”;只有不大不小,正好适合,这“足”方可健步如飞。
个子矮的女明星师生之间这种“足”与“履”的关系,首先取决于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工作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变化中的鲜活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即便是同一个人,他也是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中的。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心灵,面对他们呈现给我们的奇丽而又独特的个性时,我们怎么可以一视同仁呢?我们怎么可以仅仅以经验层面的方法来取代创造层面的探索,而放弃了自己每一个改革和创造的机会呢?如此这般,我们浪费的岂止是自己更多的创造?我们浪费的,恰恰是无数个奇才成长的机会!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的对象存在着个性差异、才能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差异,立足学生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给师生关系一个恰当的定位。唯有如此,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师生之间这种“足”与“履”的关系,还取决于教育活动本身的特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教育的对象,
即人,又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探索性与创造性,可以说是教育活动的突出特性之一。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学》、
《心理学》及其各种人类优秀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自然是需要学习的。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更需要结合相关的实际情况,来探索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方式与方法,对教育理论、理念加以创新性的加工。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也是如此。教师绝不可以简单地照搬、照抄他人的方式或方法,在具体实践中不仅需要立足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且需要立足自身具体的教育现实。当然,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活动创造性、探索性的特性。
由此可见,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更需要多一份努力,多一份细致,全面了解学生,了解自身面临的教育现实,尽可能寻适应学生特点与需求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可过高地要求实际的教育对象,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旦学生对自己有了充分全面的认识与定位,他已经学会行走了。
当然,在创建师生之间这种“足”与“履”的适应关系时,教师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恰恰相反,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不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性与引导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其一,创建师生之间“足”与“履”的适应关系,最终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俗话说“亲其师,重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建,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在教育过程中,探寻适合“足”的“履”,旨在实现“足”的“健步如飞”,而这恰恰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b型血天蝎座其二,创建师生之间“足”与“履”的适应关系,必须以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全面了解为基础。这是前提,是我们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并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优势、不足、需求等各项差异,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症 下药。
其三,创建师生之间“足”与“履”的适应关系,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教育现实的方式与方法,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对所学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并加以探索性的创造、创新,从而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足”与“履”
——对师生关系的审视与深思
郑 敏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 浙江 宁波 315121)
梁永斌整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鉴于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与教育活动本身的特性,在时代发展
的今天,教师可以尝试着创建一种“足”与“履”相适应的师生关系,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健步如飞”。【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育对象 教育活动 审视 深思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83-01信在中西方业界人士的相互学习与相互渗透中,各自之间扬长避短,必将共同促进世界电影事业的兴旺发展,为人类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恐怖电影,不断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晓静.不一样的恐惧——论东西方恐怖片的差异[N].大众科技,2015,(4).
[2]刘亚晴.东西方恐怖电影文化比较研究[J].文化纵横,2014,(6).
[3]马岩峰.东西方恐怖电影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及融合[J].电影文学,2011,(10).
[4]张金华.文化差异中的接受与变异——中美恐怖电影
比较[J].文艺争鸣·艺术评论,2010,(9).
[5]王霞.作为类型的恐怖电影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6]洪潇楠.华语恐怖电影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7]管红星.美国当代恐怖电影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张欣宇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6年05月 学校: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专业班级:外语系英语专业14级6班。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