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认识六淫之风与寒
据《左传·昭公·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不仅毫不客气的给出了“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的论断,还提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的六气致病说。从远古时期的“鬼神致病观”到商周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开启了中医病因理论由蒙昧到理性的先河。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万物是自然造化的结果,人应顺应自然,与天、地和谐统一。《内经》在继承诸子关于“天人合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气候致病理论,散在不同的篇章论述。直到宋代陈无择首次将使人致病的六气统称为六淫。六淫自此成为中医学病因理论的专门术语。
安宰贤八卦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气候特点,是六种病邪的统称,是中医学最常见的外感病因。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有其深刻的原理所在。在经方体系中,以外感病为例,一般病始于
太阳,太阳病大体上有伤寒、中风两种。正常情况下,机体感受风或寒邪气后会做出应答,首先即升高体温杀灭病原微生物,即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在减少散热方面,即使体表血管痉挛,汗腺关闭,成为一个标准的麻黄汤证,然而平素腠理疏松的人,筋膜收缩的能力弱,不能协同肌肉等收缩致使汗腺完全关闭,即形成桂枝汤证,而桂枝汤证亦被命名为太阳中风证。麻黄汤证汗腺关闭彻底,血管痉挛到位,称之为太阳伤寒证。
风是由太阳热辐射引起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在体表感受风的刺激时,会本能的使皮下毛细、微毛细血管痉挛,腺体关闭,致使散热减少从而保暖。中医学上将凡是引起血管痉挛及腺体闭塞的疾病皆称之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但究其根本,外风、内风在病理表现上皆为血管系统及腺体的改变,本质上并无区别。
做我老婆好不好歌词
对机体而言,涉及血管及腺体病变的情况不胜枚举,故中医学以风命名的疾病很多,如小儿肺风、急惊风,头风,肠风,风湿、风热、风痹、痛风乃至于脑血管病的中风。《黄帝内经》多次提及“风为百病之长”,由此可见一斑。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拿出“治诸风方”篇着重笔墨论述诸风致病,并给出续命汤诸方。对于内伤杂病,凡涉及血管及腺体病理
改变的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乃至于抑郁症,皆可在辨证论治的体系下进行祛风,这是中医学基于机体对疾病应答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
风寒往往相提并论,寒在机体的病理表现为大血管的痉挛。外寒因感受寒冷引起,内寒是没有感受寒冷而血管产生痉挛。内寒是由于有效血液循环的减少,细胞功能下降的虚证,故虚寒往往并存。临床上,虚寒证代表机体功能低下。
认识六淫之暑湿燥火张杰谢娜婚礼礼金>管彤韩红
虚拟机上网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疲乏、汗出、尿黄为主要症状,若要细分,暑淫证包括暑伤津气证、暑湿袭表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包证,暑热动风证等。
暑,在《伤寒论》另有别称,中暑即暍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即是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症状的描述,由于血管的扩张,轻症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如大量出汗,可出现四肢湿冷、面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严重者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重症中暑的表现,治以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空气中的水分已接近饱和,机体蒸发水的能力减
弱,导致散热障碍而发生中暑。南方夏日高温的条件下空气湿度大,容易导致此类中暑,故暑湿亦常并称,尤以南方为多见。由于高温高湿容易导致中暑,亦可发展为热痉挛,故仲景将痉湿暍一并论述。
湿,外感湿气,或者体内水液运化失常形成湿浊,阻遏气机或清阳,以出现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为主要症候。外湿如淋雨、居处潮湿或冒受雾露感知,此时腠理及皮肤腺体、皮下毛细血管床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以防治湿气的侵入。湿邪可合并其他邪气入侵,如合风侵入即风湿,如合寒气侵入即寒湿,如合热侵入即湿热,即采用祛风散湿,清热利湿等治法。湿邪致病,亦可由肺脾肾阳虚,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邪引起。湿邪致病与太阴病关系密切,经方扶阳法认为太阴证本质上气化不足,表现为细胞机能的低下,病理产物增加。人体的代谢产物需要水溶或者脂溶,当机体气化机能不足,水溶性或者脂溶性代谢产物增多,堆积在组织间液或者淋巴系统中时,即表现为湿气,或机体全身或局部水液代谢失调, 组织细胞含水量过剩, 造成细胞或组织间隙水肿, 渗出增加,亦为湿气,依据其浓度不同,可有水气、水饮、痰浊等等之分别。在水液代谢失调的条件下机能有兴奋或抑制之别,或者代谢产物刺激机体的机能增强或者减低,即为湿热或寒湿。人体大部分由水组成,调节水液代谢障碍是经方常常涉及的方面。
燥,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阴液,以皮肤、口鼻、咽喉等干燥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燥邪分热燥和凉燥,热燥一方面发热,一方面体表循环开放,体液丢失,黏膜腺体的分泌功能下降。而凉燥则是由体表循环收缩,同时黏膜腺体的分泌障碍引起。秋天,气温者容易发生温燥,深秋气凉者容易发生凉燥,亦可出现和表证类似的表现,出现风温或表寒的相似证。同风寒类似,燥也可分外燥和内燥,在上,除了采用滋阴润燥的常规治法,恢复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亦是治燥的重要手段,腺体机能障碍往往需要干预包绕腺体的毛细血管床,解除血管的痉挛需要用到温热药。另外一方面,固护胃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使阴液营血生化充沛,充分的发挥濡养之功能,亦是治燥的重要手段。
火,外淫主要指指外感火热之邪而发病,内伤主要指或饮食不当,情志过极等原因发病。常见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面红、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火、热、温邪性质相同,缓急有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炽盛,气血沸涌,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用药即当益阴破阳。外感火热证与病原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其中蕴含不少危重症候,病理上往往表现代谢旺盛、强烈的炎症反应。经方对火热证的往往根据辨证采用阳明类方对治,如白虎承气类方,栀子类方,芩连类方等。但需注意,单纯的火热证极其耗能,往往不能长期存在,在过程中谨防败坏胃气,使病不叶莉图片
治。
六淫致病的核心理论是将人体放在整个大自然中来考察病因、病机并进行辨证施治。外感六淫在很大程度上指异常的自然气候, 其中的有些因素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或生长繁殖,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也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更容易侵入人体,所以六淫致病的理论又和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但是无论是何种微生物感染,机体的应答模式是有限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正是基于此种考量,以做到化繁为简的目的。(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