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学术思想
1、针灸药物按摩并重
中医的手段有很多,而且各有所长不可偏废,但是到了明代末年就出现了崇尚药物,废弃针灸的倾向。赵文炳在《针灸大成》序言中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氏反复地提出“针灸药不可缺一”的论点。他指出针灸药物各有所长,不可互相取代;用针药对比说明针灸疗法的优越性;还从古籍中举出事例说明针灸不可废弃;并且说明了针灸衰落的原因:是“业针法之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本身的缺陷。同时此观点还在杨氏的医案中体现出。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
2、针法灸法并重
针灸穴位图
明代以前的医家偏重于针,或偏重于灸。杨氏不偏不倚,同时兼顾。理论上《针灸大成》转录和引证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末的针法文献,如卷四的九针,制针,暖针,温针等以及“内经补泻”,“难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等针刺补泻手法,还有家传的“三衢杨氏补泻”和针拨内障法,特别是发挥了透穴针法理论有独到之处。如偏头痛,用针刺“风池”透“率谷”;两腿痛,膝红肿,用“膝关”横针透“膝眼”;寒痰咳嗽,用“列缺”透“支沟”。关于灸法的理论,书中也用了较大的篇幅记述,如卷三有“头不多灸策”卷九的灸用材料,点火法,壮数,炷火先后等载述十分全面。在《针灸大成》的字里行间,多处体现其针灸并重的思想,如“胜玉歌”谓“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在医案中有15例只针灸配合的。
3、穴法手法并重
从卷八“穴法”和卷六“考正穴法”可以看出其在选穴配穴的理论有其特点:
①内容丰富,包括了各科三百多种病证的一千多个处方;
②不少病证有两组处方,如卷九的“治症总要”以问答形式论述了151条各种病证的“前穴未效,复刺”,这是其它著作未见的;
③对井穴运用别具见地,如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不仅有十二幅井穴图,还叙述了井穴主治的许多病症如明确提出井穴主治络病和井穴的配伍运用他把十二井穴的配伍使用分3种情况;
④充实了八脉八穴理论,如卷五的“八脉图并治症穴”,也是图文并茂,有窦汉卿和高武的治症,还增加了“杨氏治症”36项,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的学说;
暗黑3安装问题
⑤论述了十二经主客原络配穴法,附图12幅,建立了一种特定穴配穴理论;
⑥重视经外奇穴卷七专立“经外奇穴”一节,论述35个(共96个穴位)经外奇穴的名称主治。
另外杨氏的手法理论也有其特点:
①种类繁多; 杜海涛的个人资料
②运用九六补泻有独到之处;
③发展了侯气,取气,行气手法,进一步把得气与手法补泻紧密结合,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
《针灸大成》-临床应用
1、杨氏很注重针刺手法和取穴方法,在取穴时很重视经络,提出循经取,首次提出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此说源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卷二》),其在注解《标幽赋》中“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条文中曰:“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故曰:“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其意是说既要能辨识本经经脉的病变,又要认清交经、正经方面的理论才能收到迅速的疗效。
2、杨氏在《针灸大成》中不仅汇述了各家针刺手法,还总结了自己心得,创立了杨氏补泻“十二字次第手法”以及“下手八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留,针摇,指拔。同时又把进针时的基本操作归纳为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
3、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回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较为全面的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纳气法)苍龙摆尾(即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通关交经,膈角交经,子捣臼,子午补泻,子午倾针,进火,进水等法。
(1)补针与泻针要法:见于《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回答》中:“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 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也。”“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 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根据以上记述,可以看到在文中大致叙述了:①进退针法:补法分三部进针是徐进,先从浅层进,次中层,再在深层。泻法则相反,分三部退,是徐退的方法;②呼吸法: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是随吸气而退回;③燃撅法:即是捻转和提插。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④阴阳数和生成数:补用九阳数或生数,泻用六阴数或成数。⑤担截法:即是提法和按法。
针刺
(2)进火法和进水法:进火法属于热补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进水法属于凉泻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在现代我们把这种方法更多运用与导引之法,针刺与导引结合,可以大大地提高疾病的效果。
(3)迎随法:杨氏说迎随“乃针下予夺之机”。予是给予,是补;夺是夺取,是泻。补法要“随而济之”,泻法要“迎而夺之”。这一补泻的总则在《灵枢》和《难经》就早有论述,杨氏认为针刺要知经脉之往来,即是按照气血流注方向行针而分补泻。具体方法是“针芒望外”或“针芒望内”的不同针刺方向“因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近人就常称之为“迎随补泻”。
(4)关于营卫补泻: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回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这是从营卫阴阳来分补泻法。补法须从卫取气,泻法须从营置气。杨氏还提出“荣卫为中外之主”,并说“百病说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结合《内经》和《难经》,解释道:针刺部位不外乎是皮,肉,脉,筋,骨;以气来分则不外乎卫气,营气,谷气。谷气是指深层的针刺感应,营气是指与血管相关的针刺感应,卫气是指浅层的针刺感应。
(5).呼吸补泻:“呼则出其气,吸则如其气。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人体当吸气时,生理机能处于充实状态,呼气时处于虚软状态。补法是当呼气时进针或转针,当吸气时退针,这是顺其气,为随;泻法是当吸气时进针或转针,当呼气时退针,这是逆其气,为迎。故呼吸补泻也是以迎随补泻为准则的。呼吸作为“造化之枢纽”,是指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直接通过呼吸进行交通;“人身之关键”,是指人的一身由于呼吸的升降活动,使膈肌上下起伏,推进脏腑气机的运行,并能伸展腰脊,健运机关。
路征
(6)补泻分大小:杨氏认为“刺有大小”,也就是将补泻分为大小。“有平补平泻,谓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这一论述为杨氏首创。以往对补泻法并无大小之分。杨氏所说“平补,平泻”为小补小泻,补就是要引阳气深入,泻则是要引阴外出,以达到内外之气调合。大补,大泻须分天,地两部,或是天,地,人三部,对每部进行“紧按慢提”的补法或是“紧提慢按”的泻法。大小之分主要是在于分层与否。由此看出“补法”有属于弱刺激,也有属于强刺激。“泻法”也一样。也就是说,有属于弱刺激的“平补平泻”,也有属于强刺激的“大补大泻”。
[编辑本段]
巫师攻略《针灸大成》-学术贡献男子200米世界纪录
1 、主张针、灸、药、摩并重
中医推拿按摩
中医手段方法很多,各自均有其特点而不可偏废。然而到了明代,出现了崇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倾向,所以赵文炳在序言里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氏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宜灵活采取适当治法以取得最好的疗效,在卷三《诸家得失策》里对此作了反复阐述。杨氏指出: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进而指出,由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不同,的方法也应有所选择。“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在卷六的十二经中列有药物方剂之歌诀(不知是杨氏还是引前人),卷九中列有众多艾灸的方法”书中还批驳有的医家只着眼于药物而忽视针灸的偏向。杨氏对按摩疗法也十分重视,这从《针灸大成》专立按摩一卷可见一斑。其医案中还有用手指按穴治病的记载,表明了他在临床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疗法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