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篇目,不光有孔子与四个弟子的对话,还有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整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虽然文中没有孔子政治理想的明确表述,但通过细致品味五个人的言行是能觅端倪的,这点从历来各家对曾点的表述评价颇不一致,对孔子对四弟子的陈述认可与否各执一词上可见一斑。真正是文简而意深,学生也难免发出与曾皙一样的疑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孔子的两处动作,一个“哂”,一个“喟然”。“哂”字还好理解,孔子自己在下文有表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但可以理解为讥笑、嘲笑吗?能得出孔子最不喜欢子路的结论吗?“喟然”就更耐人寻味了,不会只表赞同而已。并且在孔子给出如此明确的“吾与点也”的评价后为什么曾皙仍要追问,似乎不像他表现的如此洒脱……就此我想将这几个疑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来思考,不求得出什么统一答案,只想教给他们从文本中去信息的方法,教他们怎样一步步研究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想到倒激出了他们思想的火花,这些火花甚至也擦亮了我的思维空间。
师:在四个弟子纷纷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后,孔子是怎样评价的呢?请用原文回答。
生1:孔子对子路是“哂之”,认为他不讲礼仪。对冉有、公西华是认为他们也志在参政。对曾点是表示赞同。
师: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当即有没有评价?
生(众):没有。
师:孔子惟独在曾点回答后给予了肯定,而曾点自己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孔子否定前三人的观点呢?
林依晨冯绍峰
演员丁莉生(众):不是。
师:如果没有否定前三人,又赞同曾点,是不是说他们四人的主张没有什么区别呢?那曾点这句“异乎三子者之撰”又“异”在何处呢?请大家思考。
……寂静,过了一两分钟。
师:我们得出任何结论都不要忽略文本,我们从文本出发看看,有孔子对他的反应的解释,在……
生(众):最后一段。
师:好,请大家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根据孔子的解说来考虑。并且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前后桌交流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走,听听他们的讨论内容。)
师:我给大家两点提示。一、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那他是采用什么方法去推行他的思想的?
生:周游列国去游说。
师:对,孔子希望他的理论能被各国统治者接受,他能辅佐君王实现“仁”,所以他对于政事是什么态度?
生:积极参与
师:对,就是我们平日概括的“入世”。那么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失败……没人理会。
深圳 限牌
师:发生这次谈话的时候孔子已经六十多岁了,在周游列国失败之后。提示二、曾点描绘的这番场景在何情况下会出现?“舞雩”是求雨的祭坛,曾点强调这点又有什么用意?而孔子同意弟子的看法又为什么不是笑,而要叹息呢?
(生若有所悟,再次热烈讨论)
师:请每组推举出一位同学来代表你们回答。
(炸了锅,很多学生很兴奋,跃跃欲试)
生1:曾点的观点与前三位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子路、冉有及公西华的志向是在政治上一展才华,把自己所从政的国家治理得国力强盛,文德昌行。而曾是在三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所要治理的似乎已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天下都得到太平。而这与孔子的“大同”思想一致,所以得到孔子的赞同。
师(插):很好,想起了孔子的《礼运大同篇》了。
生1:喟叹是因为孔子感慨自己的志向没能实现,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有弟子继承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欣慰。“哂”是孔子认为子路不可能做到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在说大话。
师:那么这里给大家提供一则材料。(幻灯)《论语·公冶长篇》中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县长或总管)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也;不知其仁也。”我们看到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与他们三人自己的志向不谋而合,可见这三人没有说大话。
生2:曾皙描绘的这番景象是在太平盛世,大家都吃得饱、穿得暖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这正需要孔子的“仁”的思想去实现,是礼治的最终结果,所以曾皙的话是说到了孔子心里去了。孔子的喟叹正是因为孔子在晚年终于觅得一知音而叹息,中间又夹着因为感觉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惋惜。孔子对其他三人的能力都是给予肯定的,对子路“哂”是因为孔子主张治国以礼,而子路说话不谦虚。
师:大家能够用发散性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很好,分析也很有条理,但我们不能忘记了文本,要从文本中信息,使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生3: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但对其他三位并不否定。他之所以“哂”子路是因为觉得子路太
过急率,不够谦虚,而不是对他实力的否定,这从最后一段第一句可以看出。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句也可看出孔子对赤能力的肯定与喜爱。“夫子喟然叹曰”中的“喟然”蕴味丰富。孔子当时已经60多岁了,曾经周游列国,希望能将他的思想传播,但屡遭碰壁,当他听到曾皙和他相同的想法时感慨万千,孔子认为自己可能看不到这番景象了(众笑),自己也没有能力去完成了,有人继承理想也不失为幸事。并且曾点知礼,从“舍瑟而作”和“风乎舞雩”可以看出,很得孔子心意。
生4:这几个弟子都曾跟着孔子周游各国,对孔子的政治主张很了解,知道他试图通过从政的方式推行他的“仁”的思想,所以在回答孔子的询问的时候一方面是耳濡目染的关系,另一方面有迎合老师之意,单纯地回答了从政的人生坐标,但他们光知道从政的手段而忽略了最终目的,只为从政而从政,实现其政治抱负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只是他们政治抱负的副产品。而孔子的“大同”则是一切平等,那么只要成“仁”,无论自己是否是缔造者都不重要了,他关心的是结果。曾点敏锐地洞察到孔子思想核心,因而孔子喟然长叹,既为自己理论为弟子深知而叹,也为如此和乐景象自己有生之年不能见而叹。
课上到这里学生已经不需要我了,我成了一位听众或说是欣赏者。每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为能从一篇封闭性结构的文章中挖掘出更多的东西而欢喜雀跃。形容人高兴的成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而对于新课标的完成,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对课本这个被称为“例子”或“一隅”的介质进行深入的解读,教师用陈列事实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发散思维,去得出那另外的“三隅”了。
在本课文的教学中,我其实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孔子对四个弟子陈述的志向是如何评价的?其目的是得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怎么样可以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呢?我点出了几个关键所在以作指引:曾皙与前三人的主张是否一致;“哂”和“喟然”如何理解;曾皙描绘的这番景象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去答案,并且回答问题时我也多次提醒他们将课文中对应的话答出来。然后我又准备了一些材料,以便在适当时候陈列给学生,使他们的思考能深入下去,有:《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文字;孔子周游列国及结果;《教参》上王充《论衡》中关于“雩祭”的记载(这个没用上)。在我一步步提示的引导下,学生将解读进行到底。
文本以言语发出撩拨读者情绪的光,而解读是顺着文本的言语之光作出回应,是一种融合,一种思索,一种追问。很多时候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只处于被动地位,接受现成的东西,
无异于吃别人嚼过的饭,而这堂课中我只在适当时候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事实,相当于给了他们做菜的原料,至于煎、炒、蒸、炸的活儿就留给学生自己了,吃自己煮的饭味道总是特别好的。
如果说,在进入阅读教学过程之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都是处于读者与作者“你——我”两个主体对话之中的话,那么,从阅读教学文本的角度看这个“你——我”的对话过程,开始有了编者或批评家的“他性介入”。教师或学生在阅读教学文本时,会不断地对作者、编者和批评家进行试探,与他们反复商榷和交流,火花就产生于这一过程,而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扩大的,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在于此。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李玉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人物较多,语言古奥难懂,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主张也比较难以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寻规律,帮助
学生巧妙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巧记四子的出场顺序
四子中,子路时年一吨是多少公斤51岁,曾皙39岁,冉有31岁,公西华只有18岁,再加上约60岁的老师孔子,真可谓祖孙三代齐集一堂,畅谈理想。千载而下,这仍是一副其乐融融、令人向往的画面。 四子中,最先出场的是子路。大概是子路年龄最大,又性格直率,所以当孔子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时,便当仁不让,“率尔而对”。
凡是都造句第二个第三个出场的分别是冉有和公西华,最后出场的才是曾皙。因为当老师问话时曾皙正在弹琴,当公西华说完时,曾皙的琴声渐稀,孔子也就顺理成章地问他“点,尔何如”。
所以,在记忆四子的出场顺序时,只需按标题,也就是文章第一句话中四个人的顺序,亦即四人的年龄由大到小的顺序记忆,再将曾皙挪到最后即可。
2、巧记四子的“名”和“字”
题目中,四子有的称呼名,有的称呼字,还有的是简称。而在文中,孔子对四个学生的称
呼也各不相同,学生常常将四人的名和字混淆。其实,到了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关系,就会很轻松地记住他们的名和字,并不再遗忘,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古人的名和字本来就是有联系,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反;有的名或字和这个人的长相有关。
巧记四子的名和字的方法如下:、
子路 名由 字子路 名和字的关系: 必由之路(成语),“由”——经过。
曾皙 名点 字皙 名和字的关系: 推 曾皙 名点 字皙 名和字的关系: 推测和长相有关——“皙”,白。“点”,不妨认为是曾皙皮肤很白但有斑点。
冉有 名求 字子有 名和字的关系: 有求必应(成语)
公西华 名赤 字子华 名和字的关系: 公西华 名赤 字子华 名和字的关系: 彩。“赤”,红。“华”,华丽,红应当是最华丽的彩。
以上内容只属于个人的分析和推测,虽然有的可能缺乏根据,但用来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内容应该有帮助。
3、巧记四子的志向
四子中,除最后出场的曾皙外,其他三人无不表达了自己的治国志向。虽然有的语气急促,有的语气缓和;有的当仁不让,有的谦虚小心。但总体来说,都是有鸿鹄之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