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960~1368年)
【总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
文化上:儒家思想体系化和思辨化,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一)政治
1.宋朝
(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端午节股市放假安排2020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2.元朝
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1)目的: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经济
1.农业
(1)灌溉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男孩英文名字大全2013高转筒车。
神界2龙裔攻略(2)耕作制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
(3)农作物: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
(4)经济重心: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
(1)制瓷: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2)纺织:①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
(1)宋朝:
①地域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可随处开设;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较大的市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②时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③管理: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纸币: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
(3)税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4)城市: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功能增强;
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元朝时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三)文化
1.思想:理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1)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
a.世界观:“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
b.伦理观: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c.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其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③影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陆王心学
①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创立);
明朝——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
a.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b.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评价
①积极性: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和身体力行;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②消极性:具有尊卑等级观念,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维护封建伦理,压抑思想,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2.科技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文学艺术
(1)文学:
①宋代以词为代表;
②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③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2)绘画: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
风俗画为最大亮点,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1.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变法内容
措施 | 内容 | 作用 | |
经济上 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 | 青苗法 |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 限制了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中高收入者明年起年终奖要多交个税农田水利法 |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 |
募役(免役)法 | 纳钱代役 |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
市易法 | 在东京设市易务 |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
方田均税法 |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 |
均输法 |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 |
军事上 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 保甲法 |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 |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
保马法 | 鼓励百姓养马 |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 |
将兵法 | 在各路设“将” |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
大s电视剧 军器监 | 监督制造兵器 | 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 | |
政治上 取士之法 (培养变法人才) | 改革科举制度 |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
整顿太学 |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 | ||
唯才用人 | 重改革、破成规 | ||
3.改革评价
(1)历史作用:
①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历史教训: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
4.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仍沉重。
(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巩固练习】
1.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错过了考试;有的士人干脆“捐笔砚,为商贾之事”。这表明宋代 ( )
A.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
C.科举考试内容亟须进行改革 D.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
2.元代以前,中央政府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统治者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 )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3.“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4.北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至今优诨之言,多以长官为笑。”有学者统计过,两宋史有明载的,至少就有十三位宰相被伶人拿来开涮过。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 宋朝重文轻武 彭于晏承认恋情B. 宋朝政治文化比较开明
C. 宋代艺术繁荣 D. 宋代宰相地位十分低下
5.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 )
A. 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 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 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6.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