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成熟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庆余年肖恩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
陈夜谭(1)措施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图示解史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
(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喻言人人网事件(2)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发展
(1)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4)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3.对外贸易
(1)两宋
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元朝:陈羽凡老婆泉州安雅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归纳总结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王安石变法(选修1)
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
(1)经济上富国之法
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女人的心声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
④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
⑤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⑥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肥瘠收取赋税。
(2)军事上强兵之法
①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②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
③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
④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3)政治上取士之法
①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
②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
3.作用
(1)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②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
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
①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
1.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针对练1 (2018·滨州模拟)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