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看法》
对于思修这门课,一直以来我都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上的,毕竟十二年的学习历程中,它都只是充当了一个很“水”的角。虽然在中考时,思想政治这门与《思修与法律基础》相近的课是考试范围,但也只是采用了开卷考的形式。
李慧珍什么时候变漂亮
进入大学后,本以为可以不用上思修课的我对于学校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颇有些无奈。能进入浙江大学的校园的学子,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已更改已经基本定型了,接下来该是闯社会的时候了,不该只是呆在教室里学这些早已听出老茧来的东西。
但是当我遇到两件事后,我的想法有了很大改变。
第一件事是看到了一则新闻。伊士曼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意志是胶卷生产的霸主企业。但是由于前几年数码摄影设备的大范围流行,是的柯达公司破产。但是再回过头看看,是谁最早发明数码摄像机的。是柯达。但是柯达过于依赖自己的传统产业,轻视数码产品的研发,最终竞争不过他热而失败。给我一种启示:你自己轻视的东西可能往往是别人重视的东西,甚至可能是助你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对思修课的轻视,可能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挂科的危险。当今中国社会和世界形势快速变化,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而思修课就像印度的恒河,洗尽你心灵中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孽根。
另一件事是军事理论课上陈昆福老师讲的话。他说:“有人说:我们又不是军人,干嘛要学军事理论。战争时刻都可能爆发,我们浙江大学的学子们是精英中的精英,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后备军官,都是要带头保家卫国的。”军事理论课现在是用不上,但战争来了的时候,就是保命的东西,不止保你的命,还能保国民的命。
或许有人不上大学,照样能赚大钱;或许有人,天天逃课,照样老婆孩子热炕头;或许不上思修课的人,也照样不犯法。但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学过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的人,可能更会有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道德素养。
mbc罢工思修课其实并不“水”,之前布置的思修小组任务就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希望学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人能终生受益,不要再上过课后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受。
第二篇:谈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通告怎么写胡月
个人总结 公务员每年新学期开学以后,都有大批刚跨入高校的新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对大学的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不适应,对自己的人生设计、生活预期感到迷茫和困惑,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和科学引导,长期处在压抑、苦闷、焦虑、消沉、懊悔、颓废等心境之中,有的甚至通过网络游戏来排解苦闷、寂寞和失落的情绪,严重影响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笔者在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将课程教学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结合起来,深入分析我们新生中常见的适应性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教学,帮助我们尽快调整好心态,走出因环境改变而带来的困惑,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人生新阶段的转变。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主要学什么一、我们大学新生常见的不适应现象1.心理不适应。
田雨老婆
在中学阶段,学习是压倒一切的大事,除了学习,其它事情都可以高高挂起,不予理会,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事情自有家长和老师帮忙打理和操心,学生普遍对老师和家长产生依赖性。进入大学以后,特别是远离故土和父母的新生,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来处理,突然“断奶”会使很多新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如果遇上一些生活上的小挫折,又没有老师、知心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关心和帮助,我们就会有一种被抛弃感,容易产生焦虑、沮丧、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会特别地想念父母亲人、怀念过去,有的同学还会萌生回家、辍学等“归去兮”的想法。
2.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不适应。
大学教育更趋近于“人”的教育,教育的目标不仅重视智商教育,更重视情商教育。不仅要学生知识,而且要学生学习,使其具有汲取、处理新知识的能力;不仅要他们认识世界,还要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保护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要他们知识技能,还要他们做人。所以,大学教育方法主要采取“引导式”教育。而中学阶段的教育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驱使,学校注重在本区域内的排名,看重的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关注的是每年升重点大学的人数,学生往往被作为“工具”而培养。因此,老师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对学生耳
提面命,实行“搀扶式”教育。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急剧转换阶段,我们大学新生显得手脚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进入大学后,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增多,许多大学新生在高中阶段被题海、周考、月考等忙得晕头转向,已经形成习惯性忙碌,突然多出来这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感到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打发这些时间。很多新生还依然希望老师来安排我们的课余时间,希望现在的老师像中学时的老师那样,来督促我们学习。
3.人际交往不适应。
大学新生由于来源的广泛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学生,其为人处事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加上我们90后的大学生大多个性张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个别学生在家里养尊处优,形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不会宽容,更不会忍让。进入大学以后,住在几个人聚居的集体宿舍里,没有了在家时的宁静和舒适,闹烘烘的宿舍和性格、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互不相让,相处出现困难。
4.环境不适应。
我是一个来自外省的学生,跟我一样,很多大学新生都是离开居住地到外地求学,离开自己生长和生活了多年的故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由于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等发生重大变化,很多同学出现眩晕、失眠、呕吐、腹泻等不良生理反应;再加上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作息时间也与在家、在中学时的情景迥然不同,难免出现适应性障碍。一些细小的事情,比如校园面积太大、上课地点距离宿舍太远、教室频繁更换等,我们也会出现紧张和不安情绪。
二、我们大学新生不适应高校学习生活的原因1.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导致的失落。
高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在这艰难的行程中,家长、学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整天向学生灌输的是:现在苦点、累点,到了大学就好了。在这种激励之下,很多同学把大学生活想象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以为大学生活舒适而惬意,而现实的大学生活没有传说中的“象牙塔”那样神秘和轻松,学校可能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专业可能不称心如意,学习任务依然繁重,课余生活单调等等,加上部分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更多的是遵从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学习缺少动力,种种不如意让一些新生的失落感挥之不去,这种没有学习动力和奋斗目标的生活,使不少新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上进心。
2.评价标准的改变。
相对于以分数论高低的中学,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一些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们的青睐。那些在高中阶段一心扑在学习上,只追求高分的同学就会发现自己除了在学习成绩占优势外,其他方面差之甚远,尤其是那些考入名校的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同学,或因知识面窄、缺乏才艺表现,或因家庭经济困难、穿着打扮落伍,甚至因为地方口音浓重、被同学取笑而感觉“矮人一等”,不能全面、辩证地评价自己,从而产生自我认识上的困惑,把自己封闭起来,产生自卑心理和偏激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