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
动漫美女漫画总有朋友留⾔给我,问我说:“市⾯上各种有关《论语》解释的书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说实话,只要是在正规渠道出版的书籍作品,对于《论语》⼤多数章节的注解基本是⼤同⼩异的。我的版本亦如此。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下之分呢?作者本⼈对⼀些关键的,特别是那些容易产⽣歧义的语句,他怎么解读。
拿我个⼈为例,我接触《论语》的时候还在读书,最近⼗⼏年把重点放在儒家经典的讲学上,期间我研究了中外400多家注解,⽐较有⼼得的有⼗⼏处,和世⾯上流⾏的解读不太⼀样。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了解我解读的《论语》有什么特⾊?你可以先从这10句话⼊⼿。
1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拉丁舞伦巴——《学⽽篇1·1》孔⼦说:“学了做⼈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不了解你,⽽你并不⽣⽓,不也是君⼦的风度吗?”
这句话⽐较有争议的地⽅是“学⽽时习之”的“时”,很多⼈翻译为“时常”,但我认为翻译为“恰当的时候”更恰当。
王菲有几个孩子
在古代,“时”较少当做“时常”讲,当做“时机”讲的时候较多。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样。譬如,孟⼦把圣⼈分成四种,认为孔⼦是“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在适当的时候该怎样就怎样。
⽽且,学习时常复习,就会觉得很愉快吗?这没有道理。学习过后,在适当的时候进⾏练习、加强理解,就感到愉快,这样才说得通。
何韵诗照片
2
⼦⽈:“巧⾔令⾊,鲜矣仁!”
——《学⽽篇1·3》
《阳货篇17·17》孔⼦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很少有真诚的⼼意。”
很多⼈把这句话翻译为“花⾔巧语,装出和颜悦⾊的样⼦,这种⼈的仁⼼就很少了。”⼀个⼈只是和别⼈花⾔巧语、和颜悦⾊,怎么就没有了仁⼼呢?这个很明显是不了解“仁”代表的意义,根本不知道孔⼦在说什么。
“仁”在这⾥译作“真诚的⼼意”。因为巧⾔令⾊只注意到⾔和⾊,只是对外,忽略了内在的真诚。
需要强调的是,“鲜矣”不是“完全没有”。与⼈交往时,为了互相尊重,顺利交换意见,没有⼈会反对“巧⾔令⾊”,但是要特别提醒⾃⼰是否“真诚”。少了真诚就⽆法⾃觉其向善的要求。
孔⼦的⽬的,⽆⾮是希望⼈可以保有内在真诚的情感,如果⼀个⼈能把两者结合,内外合⼀,这种⼈是很值得交往的。
3
⼦⽈:“《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为政篇2·2》孔⼦说:“《诗经》三百篇,⽤⼀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不出于真情’。”
有⼈解释道:《诗经》的思想是⽆邪的。这就有疑问了,《诗经》是谈思想的吗?另外,思想的主体是个⼈,能保证作者的思想⽆邪吗?能保证编者的思想⽆邪吗?能保证读者的思想⽆邪吗?显然不能。
“思⽆邪”⼀语出⾃《诗·鲁颂·駉》,“思”不是指⼼思,⽽是句尾或者句⾸助词,⽆含义;“⽆邪”,描写的是马向前直⾏时勇健的样⼦。这是⽂学作品中对“真诚”的描写。
《诗经》之所以感⼈,就在于它的真诚,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辞。所以“思⽆邪”的意思是:⼀切出⾃真诚。
⼈时常戴着⾯具与⼈交往,因为担⼼会吃亏、上当或被别⼈欺负,所以有各种⾃我保护的措施,唯独没有真诚的⼼意。⼈活在世界上只要真诚,就可以重新开始。
4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为政篇2·16》孔⼦说:“批判其他不同⽴场的说法,难免造成争论不休的祸害。”
这⾥的“攻”字,有⼈译成“研究”,但我认为在此是指“批判”。
“攻”字在《论语》⾥,还有好⼏处做“批判”解。譬如,孔⼦的学⽣冉有在政治⽅⾯很有才华,但是他不但没有照顾百姓,反⽽替他的⽼板季⽒增加税收,所以孔⼦叫学⽣“鸣⿎⽽攻
之”(《先进篇11·17》)。
“异端”在中国古代即“与我不同的主张”,并不代表⼀定不对。孔⼦希望⼤家“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15·40》),但不必互相批判。
有些⼈认为“斯害也已”是指祸害就会结束。批判不同⽴场的说法,祸害就会结束吗?其实,祸害才刚刚开始。
孔⼦的原则是,不要批判别⼈,因为批判不同⽴场的说法,难免会造成争论不休的祸害。所以我们应该只谈⾃⼰的想法,不与⼈争吵。
⾃古以来不同学派互相批判,造成许多祸害。不过,如果不⽤“攻”,⽽改以互相切磋请益,则未尝不能促进学术进步。孔⼦在做⼈与为学上显然都⽐较宽容。
5
⼦⽈:“吾⼗有(yòu)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2·4》孔⼦说:“我⼗五岁时,⽴志于学习;三⼗岁时,可以⽴⾝处世;四⼗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岁时,可以随⼼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关于“⽿顺”,历来众说纷纭。“⽿顺”按字⾯意思理解,就是不管别⼈怎么说,我的⽿朵都听得很顺。如此⼀来,岂不是乡愿了吗?这显然不合孔⼦的原意。
我认为,“六⼗⽽(⽿)顺”,“顺”是指⾏动,⽤⾏动来表⽰顺从天命。由知天命⽽畏天命(《季⽒篇16·8》),然后对天命的具体要求必须顺从与实践。
有些⼈则认为⽿顺就是顺⽿,这也很难说得通。也有些⼈认为六⼗岁时⼈⽣的境界与⽿朵有关,因为圣⼈的“圣(聖)”字,左边是⽿朵,所以“六⼗⽽⽿顺”与此有关。但是,孔⼦曾
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篇7·34》),可见这种说法也不对。
我把“⽿”字放在括号⾥,因为我认为它是衍⽂,理由如下:
⼀、孔⼦⾃述的六个阶段,都是直接以动词描写修⾏的进展,不宜有例外。
“⽿”字在《论语》⾥⾯只出现了四次,有两次为语⽓词:⼀次在《阳货篇17·4》:“前⾔戏之⽿。”另⼀次在《雍也篇6·14》:“⼥得⼈焉⽿乎?”⽽《泰伯篇8·15》提到:“洋洋乎盈⽿哉!”这⾥的“⽿”字指⽿朵。由此推知,“⽿”字在原⽂⾥并不重要。提取住房公积金手续
⼆、敦煌⽯经的版本是“六⼗如顺”,⽆⽿字。
三、孟⼦私淑孔⼦,谈到“顺乎天”,他在宣称“舍我其谁”时,正是想要顺天命。
卡拉克西声望如果“⽿顺”如此重要,后代在研究时⼀定会引申其理,但是,孟⼦未曾提起过⽿顺。《易传》中“顺天命”⼀词,⾄少出现了三次。由此可知,“六⼗⽽⽿顺”的“⽿”字,很可能是学⽣抄写之误。
四、顺天命与孔⼦⽣平事迹完全相应,⽿顺则⽆合理的解释。孔⼦周游列国,两度遭逢杀⾝之祸。当⽣命⾯临威胁时,他⽴即诉之于天。
五、先秦典籍中从未谈及“⽿顺”,倒是⼀再谈到“顺天命”、“顺乎天”等。
⼀般,⽣死攸关时⼀个⼈的信仰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六⼗⽽顺”是说:天是我所信仰的,我现在正在顺天。最好的证据是仪城的封疆官员请见之后,公开说:“天下之⽆道也久矣!天将以夫⼦为⽊铎。”(《⼋佾篇3·24》)
总之,从孔⼦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演变中,都不到“⽿顺”的合理解释。将孔⼦此话和他⽣平的⾏为互相印证,可以确定,“六⼗⽽顺”是指顺天命。
另外5句我对《论语》的注解,本周四推送。
图⽚ | 蔡志忠⼩福利:你知道另外5句论语是哪5句吗?在留⾔区分享答案,全部答对者,前3名即可获得傅⽼师亲笔签名的《傅佩荣译解论语》,快来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