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最后的狂欢》
                                  镇海庄市学校 郑佳瑛
教学目标:
1、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观察中国人物画的表情、动态以及彩、线条等。
3、从《韩熙载夜宴图》的背景故事着手,利用大量生动的故事情节充分调动其学生对作品的兴趣,进行主动的带研究性的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料
课程类型:讲授课
授课方法:讲授、问答、讨论、欣赏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韩熙载夜宴图》相关的背景故事也是重点之一。本课要突出教师的一个理念就是:尽力把美术以外的知识融合到课程中去,将文学,历史,艺术(美术和音乐)等统一到课程中去。
教学手段:
学生采用讨论法,教师讲述评价,结合多媒体课件(PPT)展示法。
一  欣赏导入
播放冯小刚的预告片《夜宴》
师:同学们好!
ppt模板怎么导入大家如果看过冯导的这部古装影片《夜宴》,就知道整部影片讲述的在五代十国战乱时,太子为躲避宫廷斗阵沉湎歌舞,醉生梦死。一场晚宴将电影推向了高潮。影片中人物的造型服装 布景让观众们耳目一新。我们的冯导着实玩了一把穿越,于波演的电视剧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韩
府,这样的盛宴已经上演了。
——引出课题  《韩熙载夜宴图》
(播放课件,拉开画幕)
二  实践探索:
南唐画师顾闳中以工笔人物画的表达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战乱中的狂欢故事,整幅画按照故事的进展进行分段,每段以屏风相隔,主人公韩熙载分别出现在五个场景,四十五个人的音容相貌活脱在绢上
顾闳中:江南人,曾任南唐画院待诏,擅长画人物画,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用浓艳,和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韩熙载夜宴图》。
给这幅画分一下种类:
不知道同学们对国画的了解有多少?
国画是用毛笔 墨和中国颜料在宣纸和娟上作画,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
提问1:按表现形式分属于国画的哪个画种?  工笔
国画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工笔和写意。工笔 顾名思义工整严谨的描绘对象。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
在职研究生条件提问2:按内容分?  人物
国画按内容分为 人物 山水 花鸟
提问3:按设的浓淡来分? 重彩
总结:《韩熙载夜宴图》一副工笔重彩人物画
(1)《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
提问1:看到这个名字——《韩熙载夜宴图-最后的狂欢》是什么意思?
就像是西方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一样,这是一幅颓废而不详的画。
提问2:顾闳中为什么要“画下这个长卷?韩熙载为什么要夜夜笙歌大摆“夜宴”?一切尽在那
个乱世的政治大背景之中。 
故事发生在历史上动荡分裂的年代,故事的主人公韩熙载,出生北方贵族,后因避难到了江南做官。此人有一定的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有造诣,可是性格上有点狂放不羁,是个愤青,爱憎分明,和同事相处的不好,当时的列祖李昪又是个谨慎的人,不喜欢身边的人做事吊儿郎当,也没有重用他,他在宫里混的不是很好。
李昪死后,李璟继位,开始被重用,提升了官职。李璟和他的父亲性格截然不同,自信傲慢,广泛征兵,征税,生活奢靡,不得民心。国势逐步走向衰弱。
到了后主李煜那儿,李煜生性懦弱,不思进取,只愿苟合,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忌迫害。韩熙载这个特例独行的人,在南唐这个温柔的大染缸里,早已磨练成了一个政治老滑头,他怎么会不知后主李煜根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南唐这驾车在李煜的驾驭下,正处于“盲人骑瞎车”的危险境地,随时有可能车毁人亡,目前看起来一切太平,只不过是高速公路行驶的惯性而已,一旦有外力介入,后果不堪设想。当得知李煜要让他担任宰相一职,害怕了,深爱着南唐,却在也没有勇气力挽狂澜。刘亦菲的胸有多大于是假装不问朝政,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作风比较乱,当时又没有照相机,派了画院高手顾闳
中去韩府参加宴会,把一切记录下来,这成了一幅间谍绘画作品。
(2 )《韩熙载夜宴图》作品浏览
整幅画卷我们可以分成五个场景来欣赏。
第一场景(听乐)
琵琶声起,江南寂静的夜被拨动,夜宴开始了。此场景出现的人最多,有七男五女。
提问1:画面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弹琵琶者为李嘉明妹妹李姬。李嘉明是宫廷乐师,专门组织乐队的。
提问2:画面中的宾客听得入神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哪些典型人物专注的在倾听音乐)
听的很入神。有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
提问3:为什么这女子不在大厅上听呢?
身份地位的悬殊,大厅上都是达官贵人。
大家都听的很入神,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尤其是李嘉明,这样听的姿势多累啊!想必那音乐一定很悦耳,大家都听呆了。
提问4:一主人公韩熙载在哪里?
那个身穿黑袍,头戴高帽,倚栏倾听的就是韩熙载。
提问5: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提示:他的受自然松弛垂下,眼神)
通过手势和眼神我们了解他神情抑郁,心事重重。此时知道客人里多了两位不请自到的宫廷画家,他何尝不明白后主李煜身边的二位画师来此的目的?这种出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体现出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那个坐在韩熙载旁边穿红衣服的是状元郎粲。当时才20出头,喜欢歌舞,是韩熙载夜宴席上的常客。
    提问6:他的动态是怎样的?
坐没有坐像。
画家捕捉这样的动态,是为了表现状元郎怎样的心情?
轻松、得意、骄傲的样子。和韩熙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星黄图
提问7:画面中人物服装颜的特点是什么?
提问8:我们先来看状元郎的衣服颜,画家用了鲜艳的红,这样的安排并非偶然,有什么用意吗?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把这坐榻空间隔开,和主人公区别开来,另一方面表明了他新科状元郎的身份。
我们还不难看出画面中男宾客的颜均为深,侍女的衣服为浅颜,把穿着浅颜衣服的侍女安排在穿着深颜衣服的男宾客旁边。
提问9:这样的布局有和用意?
突出了画面的空间结构,人物身材比例的大小也显示出了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贵,远近人物大小相同采用了三点透视和移步换景。
画面中还有背对着观者端坐的是太常博士陈志雍,负责宫中祭祀礼仪的。
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們不同的身份和年齡,刻画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以琵琶演奏为线索,把他們连成一個整体,显示除了作者高超的画技。
    第二段——观舞
    春花秋月何时了?且把满杯愁绪付于一江春水。现在到了观舞的时刻,只见舞伎王屋山翩翩起舞,众人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问1:韩熙载在干吗?
韩熙载脱去外袍,挽起双袖亲自为舞伎王屋山击鼓伴奏。
提问2:一般击鼓心情是什么样子的?韩熙载?
激昂  —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揭示出这位纵情声的官僚的复杂内心世界。
娇小美丽的王屋山,背对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脸来,身穿窄袖长袍,叉腰抬足,右脚正要踏下去,背后的双手好像要从下向两边分开,把她的长袖飘舞起来,表情含蓄妩媚。她正在跳当时非常流行的“六幺舞”。这个舞蹈是女子独舞,舞姿十分优美。整个场面气氛非常热烈。但这些更能说明韩熙载此时心中的那份无奈与纠结。如果第一段是对人物神态的刻画,这一段着重于人物神情的刻画。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力求自保,想借此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了。
有趣的是这个画面还出现了一个和尚,作为出家僧人,本该不出现在这种场面,连自己似乎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因而表现出一副手足无措的尴尬表情,这样的描写完全符合特定人物特定的神情。
 第三段“休息”。
沈腾主演票房破250亿热闹到了巅峰,人总会涌些出倦意,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倦了,坐到内室的卧榻上,五个女子簇拥身边,韩熙载心不在焉地任凭侍女为他洗手、擦脸,对榻上三位女侍的私语也置若罔闻。这个场景人物的安排相对松散,整个画卷有张有弛,富于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景物中安置了一烛台,点明了宴会特定的时间,这种中国式的传统意向表现手法与方式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第四段是“清吹”。
夜深人靜,宾客已經不多,休息过后,宴会重开,韩熙载穿着内衫,袒胸露腹盘腿而坐,挥着扇子欣赏乐技演奏音乐。
提问:此时韩熙载是什么神态?
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与其心有天下,还不如醉生梦死,夜夜笙歌。透着心酸和无奈。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统一中富有变化。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服装主调是浅,由红绿两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
    第五段——送客
再欢乐宴会总要有结束的时候,宾客们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韩熙载他又重新穿上黄衣,左手微微示意,右手又拿起鼓槌,似乎还想再来一曲,画面到了这里,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三 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
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世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份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了韩熙载等人,一副精品却因此传了下来。
让我们再次来欣赏此画,领略画家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吧!
  《夜宴图》长卷慢放 ,再次欣赏,加深印象。
整图构图上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卷。犹如中国旧戏剧,不用布景,只用手势、眼神等动作让观众感到周围景物历历在目。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更凸显画家卓绝的功底,特别是主要人物韩熙载,分别在五个画面之中出现,从穿着黑袍倚栏倾听,发展到穿着黄衫挥锤击鼓,后转入只穿一件内衣盘坐观舞,直到曲终人散,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都不同,但他的形态与性格却都表现的前后一致。充分体现了顾闳中传神之笔力。
    在用笔设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整个画卷用艳而不俗,绚中出素,调的错综变幻烘托了宴会欢场上的纵情忘我与颓废之美。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