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2022·新高考I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解析有误。本词前两句“无边春。人情苦向南山觅。”释意为:“孟春之时,人日之节,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确实令人陶醉。然而我却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下阕首句“翁前子后孙扶掖”,中的“翁”指“父亲”,引申为祖父,泛指老年人,“翁”并非指作者自己;“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曲解文意。故选A。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
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结合内容”1 分,分析道理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1.“翁前子后孙扶掖”,指“贤孙搀扶老翁行于前,孝子敦厚礼敬走于后”。本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副尊老、敬老、爱老的“礼孝”图。老翁于前,儿子于后,以礼而尊,以尊而孝。祖父同行,孙子扶掖,以敬而爱,以爱而孝。本句中深含儒家的“礼孝”伦理大义。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为孝为悌,礼敬为先,如此方能家庭和乐,亲睦融洽。“礼孝”伦理是为人的根本。
2.“商行贾坐农耕织”,指“百司”行职,“商贾农等百业各兴其事,百姓幸福安顺,国家和谐繁荣。” 本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副百业和谐、繁荣昌盛之图景。告诉我们要懂得,不管在各行各业,我们都要各司其职,要尽到自己职业的责任与义务,安守本分,要积极奋斗,
勤奋努力,并与人和谐共处,如此才能成就自己,创造时代。
3.“人情苦向南山觅”,指“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本句中的“苦”和“觅”字,突出了诗人对于学问及真理 “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和坚定,以及“踏破铁鞋”的固执和追求。告诉我们,对于做学问或者干事业,我们要意志坚定,并且要有苦苦求索的勇气,有了这种“苦”的品质,才能善于发现、抓住并求得真理。
【2022·新高考II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阔太王艳复出内幕 ) (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创业策划案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解析有误。颔联指老朋友到达南中,一路游赏,切身体验,自然会称赞一路美丽的风景。故选B。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
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评分参考】
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抒情方式的分析鉴觉能力。
本诗的后四句表现了离愁别绪。第五、六句点明送别时间是在八月,此时正值秋季,芦花飒飒作响烘托了离别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使伤感悲愁之意更浓。第七、八句写诗人远望,友人的船已消失不见,映入眼帘的是日暮之下“空自流”的长江。这两句以写景收束全诗,形成了孤独冷寂的意境,虽只字未提离情,但让人读后感觉离愁别绪愈加浓重。
【2022·全国甲卷】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中“都是直接描写”解析错误。欧诗中对于画眉鸟的描写是直接描写,“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直接写出了画眉鸟在林中的动作。而文诗中只是侧面描写,只是通过写诗人在不同环境之下听画眉鸟声音的感觉不同,来烘托闲适怡然的心境。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作用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物象、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觉能力。
本题设计从诗歌的艺术表现立意出发。欲言“作用”, 须先明晰两诗的主题。欧诗的主要立意在于抒发胸中郁结,表达自己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画眉鸟是情感的引发,也是情感的寄托,没有前两句对画眉鸟的描写,就没有后两句的抒情内容;而文诗的主题在于表现自己公务之余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身在公廨,但事简身闲,不觉有了处于林下之感,画眉鸟的鸣叫声只是强化了这种感觉,与欧诗中的画眉鸟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2022·全国乙卷】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禁忌女孩娜诺为什么不会死A )(3分)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贺军翔老婆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冀怎么读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
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诗句1分,分析诗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涉及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尾联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属于直接抒情;《白下驿饯唐少府》则是将饯别场景和想象分别后的情景联系起来。“去去”是想象友人越走越远,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情。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大意是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就在太阳那边。即无论唐少府怎样离开此地,最终的目的地长安都是在太阳边。“日边”即太阳的旁边,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很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
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表达了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不需要为离别而难过。这是借乐观的态度,深厚的情感来排遣离愁。
【2021·新高考中国古代名剑I卷】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