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35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宋时,王安石勇于推行新法;抗战时期,像长嘴巴这样的战士,勇于与敌斗争;如今,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攀登科技高峰……尚勇是中国人的精神传统,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勇奋斗史。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字本义,从甬从力;力及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也。由此推知勇是勇力、勇气,有胆量敢做,有力量能做即为勇。但儒家之勇远非那么简单:它排斥“狗彘之勇”、“草寇之勇”、“匹夫之勇”等小人之勇,提倡君子之勇。君子之勇是在某种理想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中庸》有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认为智、仁、勇是自古及今天下通行不变的品德。《论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认为只有兼具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健全的人格。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率义而为,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当今学子而言,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可以说是成人、成才、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最基本的生存、发展之道。人生多波折,世间多矛盾,是迎难而上,披荆斩棘解决
矛盾,还是畏手畏脚、坐以待毙逃避矛盾,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能鼓起勇气、果敢行事。赓续尚勇精神,当今学子方能成就自我,勇担民族复兴,国家自强之时代重任。时代在发展,青年人当能知勇识勇,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发扬光大尚勇精神,写好人生答卷,勇当国家栋梁,这是本题的价值取向。
何者为勇?勇的价值意义如何?当今我们需要怎样的勇?尚需考生围绕核心概念具体思辨。把勇这一核心概念放在历史文化语境和当下时代背景中思考,写出感悟和思考,写出思辨,写出针对性和现实价值是立意的关键。如果偏离核心概念,变成三个阅读材料的感悟,中心不明确的,视为偏题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收购合同有人说,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由与约束总是相伴相生。我们该如何平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陈彦妃言承旭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
材料把人生比喻成生命之河,指出既享受自由,又要受到约束。
材料中给出了“自由与约束”这个话题。写作导语中对“自由与约束”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就是说,自由与约束相伴相生,我们该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所以写作时,需要围绕平衡自由与约束关系展开。自由是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之上的,自由与约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了约束,就不会有自由。自由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江水,有了河坝的束缚,才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自由就像迎风而上的风筝,有了丝线的牵引,才不至于有坠毁的悲剧发生。
立意:
1.约束不是,自由不是放纵。
2.有约束才是真自由。
指标生什么意思3.坚守规则,追寻自由。
4.放飞自由应有度。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高处的险境,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人李沆在《题六和塔》中则写道: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追求“身在最高层”,处境艰险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选择“归卧旧林丘”,泯然众人却平安祥和。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前者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后者李沆“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观点与王安石不同。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人们的共同认识,然而站得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安全系数也就越小。作者在登上六
和塔顶层,亲身体验到风险以后,经过权衡,还是拒绝冒险,选择了“归卧旧林丘”,因为这样做没有风险。由此可见,两首诗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不畏困难,选择“身在最高层”代表一种敢于向困难挑战、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避开凶险,选择“归卧旧林丘”则代表一种平和恬淡的人生态度,两种人生态度互为补充。
写作时,可以可择其一表达态度,也可辩证分析。比如,若认同王安石的人生态度,可指出人生所处的高度决定我们的眼界,而某些“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哲学听上去似是淡泊,但实际上是所谓的“佛系青年”得过且过,逃避现实的借口。进而指出,当代青年应有迎难而上的雄心,若心怀勇气,纵“连峰去天不盈尺”,也“何畏巉岩不可攀”,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若认同第二种人生态度,则可针对前种人生态度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加以批驳,说明高处不胜寒,因此有些时候做人还是要保持低调,适当保全自己,积蓄力量后再出发。或者,也可以说,当我们在奋力拼搏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珍惜平淡的幸福,享受恬淡的人生。
参考立意:
1.人生要避开锋芒,保全自己。
2.面对挑战,要懂得进退取舍。
3.人生要懂得刚柔并济,张驰有度。
4.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畏困难,敢于挑战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霍建华张馨予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德国]马克思
人们一旦出人头地就会树敌,要受欢迎就得平庸。——[英国]王尔德
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中国]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梦见强盗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对于这道思辨性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伟人”“庸人”“凡人”三个概念的含义。第一句话中“伟人”是指伟大的人物,所谓“伟大”即品格崇高或才识卓越;通过这一概念,要明确“伟人”在外延上并没有职业的限定。第二句话中“平庸”一词可引出“庸人”的概念。这里的“庸人”,既要注意其“没有作为的人”这一点,也不能忽视它的“寻常不突出、平凡的”这一方面;同时,一定要根据王尔德的话去倒推确定其语境含义——庸人“要受欢迎”,就不能“树敌”,也就不能“出人头地”,不能“出人头地”,意味着做“凡人”甚至“小人”或“坏人”。第三句话中的“凡人”是指平常的人,并要注意平凡与不平凡的关系。
其次,要根据提供的三则材料,分析确定三者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强调时代需要伟人并进而创造伟人,呼唤青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王尔德的话则从反面思考,与前后两则材料形成了对比,具有强烈的思辨彩;第二条阐述了伟大出于平凡的道理,号召凡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因此“伟人”“庸人”和“凡人”既矛盾对立,又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凡人出伟人,也出庸人;凡人甚至庸人,通过一定的条件也可以变为伟人。
最后,要从“材料对我们青年人”角度,选择并确定立意。“对我们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既是
王珞丹 李光洁通过立德来树人,也是考生写作的场域对象。在立意上,希望考生既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又能知道怎么去行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奋斗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等。
【参考立意】
①平凡的我们要弃庸人思想,树伟人精神。
②青年要树立高远的志向,争做时代的伟人。
③为凡人,慕伟人,弃庸人。
④做凡人中的伟人,做伟人中的凡人。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马可·奥勒留:“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入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有或没有,可以吗”,苏轼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轻信,不可臆断,强调要亲自考察,不能凭主观想象去办事。
材料二“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是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话,意在说明,我们听到的说法和眼见的事情,未必为实,因为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又因为事物复杂,我们只是了解到部分真相。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视角,不同视角,形成不同的观点,而不同观点,形成不同的表述。这就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片面的,我们永远只能从真相中选择、抽取出一部分,为人讲述,因此我们不能把个体视角等同于真相。
综合看来,一个人一旦对自身的有限性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就会自然而然地敬畏真相,就会永远坦然地面对自己“所知永远有限”这一事实。而当明白了“所知”是相对的,“有限”是绝对的,我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才不会那么刚愎自用,那么不由分说。所以我们既要有求真务实、不断追求真相的精神,也要有能够坦然接受视角的多样性,包容真相的多重可能性的心态。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分析出,种种的有限决定了我们每个人永远都只能看到“真相”的一部分。然后运用层进式论证如何突破感知盲区和思维盲区,科学理性地去“获取真相”,一是应该不带任何预设立场地去搜集和归纳各种信息,尽可能求得全面的信息;二是要勇于质疑,对于明显违背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的事情,要勇于去探求它的来龙去脉;三是要能够接受不断补充的新信息,要有胆魄去修正甚至颠覆自己曾经得到的结论。最后归结全篇,我们要学会给尚未到来的“真相”留下空位,要永远记得自己的有限性,还有结论的“当下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