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章别称,20种印章名称介绍,你不知的印章叫法都在这
印玺起源极早,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物部云:“三代之为信者,符节而已,未有玺也。周礼九节,玺居一焉。玺亦所以为节。郑康成谓止用之贷贿,盖亦用以钤封,恐人之伪易也,称印而已。”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始于商代,历代都有发展。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明清以后,多以石入印,如昌化石、青田石、鸡血石等。延伸:篆刻印材大全,篆刻小站整理137种篆刻印章材料,您都见过吗。
玺: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印玺:即印章。《管子君臣上》:“符节、印玺、典法、策籍。”尹知章注:“符节、印玺,所以示其信也。”秦以后专用于皇帝。
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亦称“符玺”,臣民疑似李诞出轨
张大大为什么被那么多人怼只称“印”。以后历代皇帝御玺体形、文字各有变异,但绝大部分都为螭虎钮。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章:至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印和章并称,而称章的地位更高些,汉将军印称“章”,如传世文物“广武将军章”、“御史大夫章”等等。
宝: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官、私所用又有:“印信”、“记”、“朱记”、“条记”、“关防”、“花押”“合同”、“符”、“契”、“押”、“戳子”“印章”、“图章”、“印”、“章”、“印玺”、“印鉴”、 “钤记”、“钤印”、“戳记”等各种称呼。
记:与章并称,如传世唐代观音“大毛封记”、宋代的“永定关税新记”等等。《宋史·职官志》:“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
图记:清制,边疆地区领队大臣、八旗佐领、各省协领等官所用印信称图记,铜质、直纽。《清会典·礼部九·铸印局》:“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寳,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私人印于书籍帐册之章,亦称图记。质地、形状各有不同但不拘形式,不限于铜铸。
条记:官印的一种。明百官印信,方形,直纽,以银或铜铸造,未入流则用条记,长方形,直纽,铜制。明初杂职先用方印,洪武十三年(1380)改用条记。清代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
印信: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公私印章的总称。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敛
缗偷印信,传箭作符繻。”《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书省捉获得 王容 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清 黄景仁 《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觉悟》:“经理们正在清理公文印信。”
风雅颂是诗经的
钤记:旧时受地方长官委任办事的机关或人员所用的木制印章,通常长方形。邓洪 《山中历险记》:“我什么也没有携带,只把一颗保卫局的钤记和一些机密文件包好扎在腰带上。”
关防:明初,各布政司与六部常以预印的空白印纸作弊,明太祖发觉后,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取其“关防严密”之意,故名关防,其形长方。其后不作勘合之用,而形制未变,用以颁给因一临时设置之官,虽总督、巡抚、总兵官亦然。清沿明制,正规官员使用正方形官印称“印”,有金、镀金、银、铜之不同,临时派遣官员则用关防,分别以银、铜铸造。印用朱红印泥,关防用紫红水,俗称紫花大印。《文明小史》第五四回:“ 倍立久居中国 ,晓得官场上的情形,看过批禀上印着制台的关防,知道不错。” 姚雪垠 《长夜》三七:“如今只等着徐寿椿那方面把关防、旗帜、军装和子弹等项发下来。”
图章:即图书印章。后泛指印章为图章。《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这三方图章也只好等后年春闱之后再讲罢。”如:他立即在收款单上盖了图章,点好数目,笑着走了。
印章:印和章连称,汉武帝时期有这种叫法,如传世文物“校尉之印章”封泥“丞相之印章”等等。据考证这与当时尚五行说有很大关系,喜用五字,“之”、“印”、“章”有时是用来填数的。《史记·孝武本纪》:“官名更印章以五字。”《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用作取信
之物。《后汉书·公孙述传》:“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他﹞又惭次学到作画游戏,勾股占验,甚至镌印章。”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因为寄书要挂号,收信人须用印章的。”
花押:花押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郑父已写就了,简后署名,共是十位,其九人俱先有花押,第十屠岸夷也。 ”
促织翻译押,本是一种符号,作为凭信而在公文、契约上所签画的名字或符号,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如:阿Q画了押就给毙了。
戳子: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上有销号小戳。。《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自己做稿子,你替他誊真,用个戳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大凡到药铺里抓药,药铺里总在药方上盖个戳子,打个码子的。”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五章:“他们说供给部的戳子在高柏山。”
创维4k电视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