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
老杨在上篇图文中,给各位看官介绍了名石名砚的为什么名贵,算是玩砚种草了。本期就来讲讲砚台藏玩必须学习与了解的知识之一,历代砚台的形制。
砚台的使用历史,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然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与国画爱好者,在使用砚台来研墨创作。藏玩砚,先了解砚的历史,而砚历史,应该先从最表象的形制聊起。老杨也不磨叽,先进入正题:
砚的各部位名称
首次说说砚的俗称,砚台,从字面上来理解,应该是置砚之台,但是并非如此。砚台,就是指整个完成的砚。非要称为台,应该叫墨台,至墨之台(老杨玩笑)。很多看官可能不太了解,所以老杨就来具体的科普一下。
砚的各部位名称
砚堂:又称为墨堂、或墨道、砚心,是指砚的中心研墨区域。这是一方砚的核心部位,石质的好坏,使用价值的高低,乃至石品花纹的观赏,都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大部分古代鞠婧
名砚,都把名贵的石品,金星等,在设计和刻制的时候,尽可能的保留在这一部分。
砚冈: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砚冈向四周渐渐低下去,在研墨的过程中间,墨汁可以流向四周低洼之处,与水充分的融合。贮存起来。
砚池:又称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是指砚的贮存墨汁的低洼处,一般的砚池都设计砚堂的前段,或是周围。
砚唇:又称砚缘。砚堂周围微高的边缘。形成砚的轮廓,犹如一圈堤坝。将墨汁控制在砚堂之中。
砚额:又称砚头、池头。砚额部分较其他三边砚唇更款,主要的工艺雕刻和纹饰部分,都在于砚额部分的创作。砚额通常位于砚的上方,包围砚池。也有设计在左右的作品。
砚面:砚面就比较好理解,指砚的整个表面,上面,正面。也就是图中展现的,是整个砚面。
大学暑假放假时间砚阴:又称作砚背、砚底、砚下、砚后。指砚的背面,或者说砚面相对的底面。古人经常在砚阴镌刻铭记款识或者诗句,也就是放座右铭的地方。
砚旁:又称作砚侧,既指砚的四周侧面,砚旁也会镌铭文字,或者边款。
了解了砚的各部分名称,就可以好的去欣赏一方砚了。简单的说,先看砚面的整体构图。再看砚阴是否有镌刻铭文。再细看砚额的雕刻手法。最核心的是看砚堂的石品花纹。
秦汉六朝古砚
汉末刘熙著《释名》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说明汉人,就已经在采用砚这种工具,来研墨写字。迄今为止,所留存的最古老的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石砚,有两方,形制为不太规则的园饼形,用鹅卵石加工制成。由此可见,砚的发展,至今2000多年。
民间的藏友,想一睹秦汉古砚的风采,也只能到博物馆去。真能藏得一方的,少之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了解一下一下,砚的发展历史。便于对砚的藏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至于被低级的仿品打眼。
秦汉六朝的古砚,有圆饼形砚、板砚(又称黛砚、黛板)和带有高浮雕动物盖子的三足砚。多为石材,也有陶土烧制的。
总体风格上,颇具秦汉砖瓦的金石味道。这也很符合那个时代审美标准。可以说,汉代的砚,从形制风格上,代表着秦汉六朝时期的古砚特。
鲁迅先生以”深沉雄大“来评价汉代的工艺美术的成绩。在古砚的形制上,也能很好的诠释。汉砚的工艺注重整体刻画、大局安排,朴素而不单调,粗旷而不鄙野,浑厚而不凝滞,豪放而不疏散,充满着大胆的想象、夸张,有一种'气势'之美。
唐代箕形砚
唐代,端砚、歙砚、红丝砚,均开始的初步的开采。洛阳澄泥砚也开始了烧制。可以说,在唐代,文人对于砚在使用效果上,开始有课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老杨上期所聊的,制砚石材的本身属性,直接影响着一方砚是否得以陈作名砚。
唐代的砚的形制,主要流行园形多足砚与箕形砚。
唐代箕形砚(图片来源于网络)
奥兰多 布鲁姆
墙面漆哪种好箕形砚代表着唐代古砚流行的形制。主要分为有两大类,一类是砚面无折痕,呈圆弧形,前窄后阔。这类箕形砚,在唐早期(盛唐),一般砚首略尖,两侧弧圆,锥形足。大多数砚堂打磨得较平滑,大底部及砚足则大多保持原材质初始状态,未有明显的修整及打磨。
魏晨微博至中、晚唐时期,箕形砚发展得更加规整,砚首圆弧,两侧平直,砚足有锥形或长方形,并且修整、磨制得更加平整。
菲尔普斯资料
唐代箕形砚(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晚唐,另一种箕形砚出现,也就是米芾《砚史》中提到“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钺斧之状”。其特点是砚首及两边有折痕,砚额呈弧形,即“穹高”。唇沿也作弧形,其平面一如斧钺。实际上这并不是米芾所在的“本朝”宋砚的特点,而是晚唐五代时期砚的主要类型。
晚唐代箕形砚(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唐带晚期,出现了由于底足的进化,出现的箕形砚,就成了宋代抄手砚的鼻主。
宋代抄手砚
宋代的经济昌盛,从铜钱的存世量,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而宋代的文化的开明与繁荣。在收藏的各项类目里,都可以感受到宋人,特别是宋代文人的风采。
砚的形制角度,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抄手砚。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在称谓上也有称其为插手砚、手抄砚或大史砚的。
宋代抄手砚(图片来源图库)
宋代抄手砚最显著的特点是长方形前窄后宽、底部挖空、前侧落地两侧为墙足、三侧均自上而下内敛,可用手抄底托起。形制上无论方形或圆形、不论抄手或平底大都面大于底,且具有四侧或四周内敛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早期的抄手砚为倒梯形,上阔下窄,砚堂与墨池相连为斜坡式(称其为淌池),砚侧四周向内收敛,抄手的空间如砚堂的斜面坡式
(外同内制),其砚的外形和砚堂的形式都与箕形抄手砚相似,是箕形砚的新发展,因此称其为箕形抄手砚。箕形抄手砚砚堂深广,实用性强,流行于宋代早期。
到了中期(宋代中叶至明末)抄手砚为长方造型、砚身偏高、砚形偏小,砚堂平坦而浅,墨池窄小而深;看似长方,实际上并非标准的长方形,其砚面上宽下窄,砚身后高前低,这宽窄、高低之间的差距虽然不明显,但以几何形而论仍为梯形,实属箕形抄手砚的进一步发展。
箕形抄手与长方抄手相比较,最突出的一点是:一个砚堂深广一个砚堂平浅,一个砚堂与墨池相连,一个砚堂与墨池分离。长方抄手砚堂的平浅与墨池的窄小是宋时多数砚台共有的形式,是宋人对砚的实用与审美的要求。
从实用来说,抄手砚的墨池虽窄小,但比较深,能蓄一定量的墨汁,砚堂虽平浅,但可研墨又便于蘸墨掭笔,如果写小楷,研上一池墨可供一天的写作所用。以审美而论,平浅的砚堂给人以开阔饱满之美、窄小的墨池显出深邃的精神,两者以圆滑的曲线相连,统一于细而挺的砚边之内。整个造型由线与面构成,没有任何雕刻纹样,以最简洁的手法塑出清新、典雅之美,体现了宋代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砚的精细秀逸的风格由此形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