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所止 止于至善——《大学》课堂第四章读后感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切如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琢如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瑟兮僴兮”,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赫兮喧兮”,是指他非常威严;说“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
卫生间漏水怎么办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本章多是引用诗经名句来论证中心,各段之间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通过引证和递进式论证使得论述的道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读来颇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作者先从黄鸟和普通民众说起,引出做人要“知其所止”的论题。京城及其周围地域,向来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就连一只小小的黄鸟也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那么人生在世,难道不更应该有个理想的向往之地吗?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在为自己的“所止”而生活和劳作着,尽管各人的“所止”会受到身份、地位、性情、教养等多种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尽管各人的“所止”有高下之分、尊卑之差、大小之别,尽管每个人的“所止”千差万别、形式各异。除了少数者外,人一般都是有自己“所止”的;而本章所论述主张的则是引导人们寻求道德上的“所止”。只有做到“盛德至善”,才算真正地“知其所止”,也就是说,任何“所止”都不能偏离这种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
  从现实意义来说,人当然需要物质基础,向往物质生活并为之努力原也无可厚非,比如拥有房子、车子和票子,过上舒坦幸福的生活,是当代经济社会中人们的普遍愿望,甚至有人为此而打拼奔波一生;但这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所止”,并不是本章所倡导的精神“所
止”。物质幸福当然需要追求,但是倘若为了物质而物质,把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仅仅局限于此,那就无足称道了。倘若为了个人私利而沦为物质的奴隶,悖逆道德伦理,甚至做出不轨不法之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不管你有没有“所止”,“所止”或是多么地奇形怪状,都不能没了精神和道德的要求。
  关于本章的中心,我觉得需把握两点:一是要明确并树立自己的真正“所止”;二是要为“所止”做出自觉持续地学习和修炼,以“盛德至善”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人生方向,力求达到最完善的境地。孔子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要人们明确自己的职分,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这就是安常处顺,是个人求发展的基础,也是为人处世的本然本分。这并不是把人生规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绝不是这样,而是在强调做人要本分、做事要实在;因为这是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本职工作、该干的事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好其它事项呢?广博是以精专为前提得以成就的,做任何事都须打好底子,这是把事情或工作干好的基础和条件。比如练武术需要从扎马步、强体质等基本功做起,盖高楼需要从深挖并夯实地基入手,万事都要开好头、起好步,除非你不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或出彩,可以马马虎虎、朝秦暮楚;否则,必然要立足本职、做好本分事。早在孔圣人那里,他就提出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道理。他最崇敬的是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明君,把他们作为有道的典范,并以此引出不同身份人们的职责和规范。这句话意思是说: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这虽然是为维护封建秩序而言的,但却具有普世的意义,因为人们社会分工、角地位虽不同但都有各自的道德准则;这是一幅和谐美好的社会图景,今天仍有借鉴价值。我们看到这是对一个人起码的道德内涵要求。今天,一个人同时担任着多重角,你可以是儿子,也可以是父亲,可以是上级,也可以是下属,可以是同事,也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师长,也可以是普通公民,需要同时具有慈爱、贤孝、敬重、廉洁、忠诚、仁义、诚信等多种品德;在与周围各种人的相处中,不违背良心道德,善待他人、止于至善,与人和谐相处,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工作的幸福,这就做到“知其所止”了。如果缺乏这样的人格基础,即使你过着豪华奢侈的物质生活,而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你仍然是不知“所止”。
  包括仁爱之心等道德因素在内的理想追求才是值得崇尚的正当愿望,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业和事业,才会像翱翔于千仞的凤凰那样最终“栖于梧桐”,“于止所止”。教师,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搞好学业、成人成才;在事业上要忠于职守、敬业乐业、勤于开拓
、勇于奉献,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任何人不管其身份、地位和职业如何,都需要在漫漫人生中准自己的方位,到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然后踏实笃定地实践和研修,而不能在各种利益和诱惑面前随波逐流、玩世不恭,以致迷失了自我,不知所止。崇高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也许我们难以达到,但完全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美好幸福的价值人生。作为教书育人者,我们在脚踏大地的同时,还要仰望星空,以崇高壮美的至善境界来引导学生,以传承道德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既能为学生将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而筑路,又能净化灵魂,丰富精神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为此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和勤于修养,为自己更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这正如本章第三段中所言“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这里从做学问的态度和自我修炼的精神两个层面来勉励人们要做这样的君子,后世的“切磋”、“琢磨”两个词语就是由此而来的。它告诉我们:你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吗?你想成为一个满腹学识、人格精神和仪表气质都令人难以忘怀的君子吗?那就从治学和修养方面认真做起吧,要庄重威严、谨慎戒惧地磨练自己、提升自己,探索上进倒在其次,主要的还是在修身养性。
关于屈原的诗
  当今的教育教学推崇道德课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国家和社会倡导“修身行善、终身学习”,而本章中心“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言简意深、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要使各种德行达到最完善的境地而使人难以忘怀,这不正是源头所在吗?最后作者以盛德巍巍的前王、君子来标榜,引领人们各就其职、各尽其责、各修其德,贤贤亲亲,乐乐利利。那么,我们要正视先贤的教导,注重修行、完善人格、止于“盛德至善”,这样才能渐趋理想境界、构建和谐幸福、铸就精彩人生!
  附录: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此指居住。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曹曦文
  (3)“穆穆”句: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wu),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边。斐,文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镝怎么读>蔡卓宜个人资料  (5)道:说、言的意思。(6)恂栗,恐惧,戒惧。
  (7)於戏!前王不忘:於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为什么下载不了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