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情境创设】
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青春的 力量,使学生认识到青春要靠努力去证明。
【导入环节】
出示本课课题《青春有格》,并引导学生联想看到这个“格”字所能想到的事物、词语、诗句等。
学习过程】
好听的个性名字一、行己有耻
教师出示“高铁门”和“互不让道打成泥人”两个新闻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中的当事人是否可耻,可耻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出示“高铁门”事件后“当事女子道歉”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以身挡高铁门”这种可耻行为是否仅仅是道德问题。
教师出示小组讨论活动: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给罗某提提建议。
二、止于至善
出示目题,并引导学生回忆、寻身边的“善”的行为。
出示《新青年》王源的演讲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王源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教师出示小组讨论活动:向榜样学习,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总结提升】
对学生本堂课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总结只有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青春才是有“格”的青春。
由学生进行央视《经典咏流传·苔》的播报。并由学生提出问题:《苔》这首小诗能给你带来哪些启迪?
生物教师工作总结
学生分享通过“格”字所能联想到的事物、词语、诗句等。初步感悟“格”的意义。
学生分析事件中的当事人是否可耻,可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高铁门”事件中的当事人罗某受到的惩罚以及这种惩罚的性质。
学生分四人小组从事情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和发生后三个角度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由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学生围绕自控力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
学生分享在校园里、社会上及家庭中看到、听到的“善人善事”。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王源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品质。
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学生分四人小组从认识自我、读书学习两个角度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由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
在配乐中,学生齐声诵读《苔》。
通过学生们的分享、总结,引导学生感受青春的力量,活跃气氛,并为本课主题做铺垫。
打开学生思维,并以此来分析“格”所代表的涵义,即规则、界限、约束。
通过两个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违反规则的行为是可耻的行为,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所以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有底线,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罗某的可耻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触犯法律的。所以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能做,违反法律的事情更不能做。
引导学生打成共识:事情发生前,要有大局意识、时间意识;事情过程中,要有自控力、能够接受他人建议;事情发生后,要及时反省。通过分享有关自控力的切身经历,明晰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身边普通而平凡的小事,体味“善”的涵义,从而使学生认同要想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青春偶像的演讲以及对偶像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做更好的自己需要检视、端正自己的行为,更要通过读书学习,修身养性。从而突破本框教学难点。
与本课开头首尾呼应,实现情感的升华。
阿穆隆现状
学情分析
      拟的拼音 这时期的青少年,有激情、有想法、冲动盲目而又缺乏理性。他们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但是,现实生活和外部环境不可能完全满足他们独立性和成人感的发展需求,当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又会很容易地陷入失落、失败感中,甚至开始逃避或者出现攻击行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也日趋复杂化,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青少年作为所有人中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体,容易受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在价值观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价值混乱、无所适从的现实感受。如果我们能够帮助青少年将青春活力导向生活中的正能量,则可以助力生命成长。相反,如果青少年此时缺少思想和精神上的正确引领,那么,这些年轻气盛的少年就可能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效果分析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基本内涵。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景,并通过分析进一步体会“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涵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同时,要有“至善”的追求,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教材分析
      《青春有格》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在学生对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本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在遵守底线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本框内容同时也是对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我的又一次深入,再次印证了发现自我是一生的成长课题。
      本框主要安排了两目内容。
      第一目“行已有耻”。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目主要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 “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坚决不做触碰道德底线、违反法律的事
情;“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上述四层意思,充分表达了青春有格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知耻”的基础上,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是本框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第二目“止于至善”。本目首先指出“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完美的精神境界。而如何培养、追求这种精神境界构成本框的另一教学重点。 “止于至善”首先要求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其次,我们要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是青春少年最佳的选择。这层意思是本框的核心要义,是本框的重点,也是难点。
评测练习
1、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卢梭在年青时没有做到“行己有耻”,但后来知廉耻了
刘岩郎昆
B.卢梭受到了“羞耻之心”法庭的审判,有了知耻之心
C.我们要有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不能做,否则自己会良心不安
D.卢梭不是一个“行己有耻”的人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 )
①、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②、要有底线意识
③、懂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能力
④、只要不被发现,偶尔能说一说谎
⑤、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周汤豪八卦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3、下列行为中,符合“止于至善”要求的有(   )
①小佳每天检视自身的不足,积极调整自己
②丽丽犯了一个错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自己一周都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每天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
③小云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改正了不好的习惯
④小海抄了一次作业,后来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课后反思
    1、基于教材,高于教材。本课涉及大量的中国古诗词,我们需要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这些古诗词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并通过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贴近学生实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资源的选用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学生熟悉并且乐于接受的事例,这样学生才可能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认同我们所要传递的价值理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